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建华专利>正文

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423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科学睡枕,其特征是采用压板结构及前后调节板结构,利用人体改变睡姿时颈肩部的运动对睡枕的不同作用力,通过压板及简易升降支撑机构使活节连接的前后调节板改变其高度与曲线形状以适应人体仰卧与侧卧不同睡姿头颈部的正常生理曲线,从而实现完全无电动零手动的枕面自动同步调节。同时枕面前移的特殊设计使侧卧时睡枕与颈肩部有更良好的接触。该睡枕较完善地实现了自动化、同步化、整体化、简单化、实用性很强。(*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科学睡枕。该睡枕不需任何手动操作,其枕面高度与枕面曲线随人们在睡眠过程中仰卧与侧卧不同睡姿的改变而自动进行同步改变以适应人体不同睡姿头颈部正常生理曲线对高度与曲形状两方面的不同要求,从而大大提高睡眠质量,有效地防治严重困扰人类的颈椎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然而,人们目前普遍应用睡枕是无法同时满足不同睡姿对枕面高度与曲线形状两方面不同要求的。而迄今为止对睡枕的各种设计方案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理想的科学睡枕所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枕面高度与枕面形状的同步调节;该调节完全自动化,无任何手动调节动作;该调节简易可行;调节装置不采用过于复杂沉重的机械装置或任何电气电动装置;调节应保证枕面对头颈部的稳定感,也要保持头颈部的舒适感;枕面保持完整统一。以上所述条件皆为睡眠的特殊性以及对睡枕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尤其是要求同时实现睡枕调节的同步化,自动化(零手动);简单化及整体化更是增加了设计的难度,使各种新型睡枕设计至今未能取代传统睡枕得到实际应用与推广,未能走进千家万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科学睡枕,使其能够达到上述科学睡枕所应具备的各项条件。实际上,本技术是在本人所设计的另一新型科学睡枕“同步可调式科学睡枕”(专利申请号96209541.9)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设计的。除具有“同步可调式科学睡枕”的各项特点外,还具有1)同步调节实现完全自动化(零手动),从而避免了睡眠过程中改变枕面高度与曲线形状的任何手动操作;2)特殊设计的枕面结构以及侧卧时枕面前移的特殊设计使人体侧卧时睡枕与颈肩部具有更良好的接触;3)增加了微调功能。因此,本技术设计了压板式双调节板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利用人体改变睡姿时颈肩部对睡枕不同部位的不同作用力,实现零手动自动完成枕面高度和曲线形状两方面的同步调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为简易型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侧面示意图。附图2为分离压板式自动枕面同步调节装置侧面示意图。附图3为采用表链结构的分离压板式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侧面示意图。附图1所示为简易型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枕面柔软层,由柔软材料组成。上层为膨松棉,充气棉,晴纶棉,小球状泡沫塑料粒,荞麦皮等,下层为较薄的海绵层。该枕下部为简易型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包括前调节板(4),后调节板(8)及由吊杆(板)(5)和限位磁铁(6)组成的简易升降支撑机构。微调限位磁铁座的旋钮可微调吊杆(板)的支撑角度从而微调侧卧时枕面的高度与形状,前调节板与后调节板为较链连接。前调节板前端为压板部分(1),压板上端与支承架(2)为活节连接,支承架固定于底板(9)上,其高度通过支承架底座(3)的旋钮可进行微调,从而微调枕面前部高度。吊杆(板)于前调节板近前后调节板连接处为活节连接。当人体处于仰卧时,压板部分处于高位,调节板则处于低位(如图中实线部分所示),此时压板与前后调节板所形成的曲线恰好适应人体仰卧时的头颈部生理曲线,此时前调节板最高端高度约4cm。当人体睡姿由仰卧改变为侧卧时,由于肩头的下压作用,压板被压向低位,由于杠杆原理,前后调节板随之向上转动,支点即为支承架。随着调节板的上移吊杆(板)沿活节转动,逐渐由近于水平趋于垂直。当近于垂直时其下端的吸铁片被固定于底板的限位磁铁吸住,调节板的上移运动随之停止。在此过程中后调节板由于脱离底板的支撑,开始时作与前调节板逆向运动,直至由于铰链与前调节板尾端(7)的共同止动作用使其与调节板所形成的曲线形状恰好适应人体侧卧时的头颈部生理曲线,此时调节板高度约6cm,见图中虚线部分。当人体由侧卧转为仰卧时,由于颈部向下及向后的力作用,迫使吸铁片脱离限位磁铁,使调节板回复到低位即仰卧位置。附图2为分离压板式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示意图。与附图1相比,压板与前调节板由整体式改为分离式,压板为前压板(12)与后翘板(10),活节连接于支承架上端。调节支承架底座可微调枕面高度。后翘板另一端亦活节式与前调节板相连,前调节板端头(11)弯成扁圆形卧于压板后翘板的凹高处。前调节板与后调节板仍为较链连接,但此时后调节板增设一吊杆(板)(15)与后调节板为活节连接。升降支撑装置连杆(板)(13),转动支杆(板)(14)及限位磁铁组成。微调限位磁铁座的旋钮可微调活节支杆(板)的支撑角度从而微调侧卧时枕面的高度与形状,连杆(板)一端与压板前压板活节连接,一端与转动支杆(板)下端呈活节连接,转动支杆(板)下端有小滑轮使其在底板上滑动灵活,其上端则与前调节板呈活节连接。当人体处于仰卧时,压板前压板处于高位,调节板则处于低位(如图中实线部分所示), 此时压板前压板与调节板所形成的曲线恰好适应人体仰卧时的头颈部生理曲线,此时前调节板最高端高度约4cm。当人体睡姿由仰卧改变为侧卧时,由于肩部的下压作用,压板前压板被压向低位,同时后翘板沿支承架上端活节向上翘起,将前调节板端抬高并前送。同时由于前压板的运动带动连杆推动转动支杆(板)下端向后滑动,使其上端逐渐上移,在接近垂直状态时其下端吸铁片被限位磁铁吸住定位。在此过程中后调节板由于脱离底板的支撑沿铰链作与前调节板逆向转动直至由于铰链与前调节板尾端的共同止动作用使其与前调节板形成较为平坦的连接。当前调节板由于限位磁铁的作用被定位时,此时前后调节板所形成的曲线形状恰好适应人体侧卧时的头颈部生理曲线,此时调节板高度约6cm,见图中虚线部分。与后调节板活节连接的吊杆(板)也逐渐直立对后调节板进行支撑。当人体由侧卧重新回到仰卧状态时,由于颈部向下及向后的力的作用迫使吸铁片脱离限位磁铁从而使调节板回复到低位即仰卧位置。附图3为采用表链结构的分离压板式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同附图2所示调节装置相同处在于压板为分离式,压板分为前压板与后翘板活节连接于支承架上端,支承架固定于底板上,后翘板与前调节板为自由连接。微调支承架即可微调枕面前部高度。前调节板与后调节板仍为铰链连接,后调节板处也设有一吊杆(板)与后调节板活节连接。前调节板前部则改为表链结构(18),这样使前调节板与头颈部的接触进一步得到改善,刚性与柔性得到更好的统一,表链结构转向高位时柔性前凸也使侧卧时枕面与颈肩部的接触进一步改善。表链上端与支承架上端固定。升降支撑装置为杠杆式,由连杆(板)(17),支撑杠杆(板)(16)及限位磁铁组成。连杆(板)一端与压板活节连接,一端与支撑杠杆(板)下端活节连接。支撑杠杆(板)下端有小滑轮使其在底板上滑动灵活。支撑杠杆(板)与前支撑板后部活节连接。支撑杠杆(板)中部开有空心槽,使支撑杠杆(板)可以绕固定轴(19)移位旋转。微调该固定轴在空心槽内的高低位置可微调控制前调节板表链结构的前凸距离。当人体处于仰卧睡姿时,前后调节板处于低位状态。当人体睡姿由仰卧转为侧卧时,由于肩部的下压作用将压板前压板压向低位,同时后翘板上翘将表链结构抬高,前压板的运动带动连杆推动支撑杠杆下端向后滑动,支撑杠杆上端则作向上向前运动使调节板抬高并前移,直至接近垂直状态时其下端吸铁片被限位磁铁吸住定位。微调限位磁铁座的旋钮可微调限位磁铁位置从而微调枕面后部高度。在此过程中后调节板由于脱离底板支撑沿铰链作与前调节板逆向转动直至由于较链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由枕面柔软层和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组成,其特征是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采用压板结构,由前调节板(4)后调板(8)及升降机构组成,前后调节板活节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由枕面柔软层和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组成,其特征是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采用压板结构,由前调节板(4)后调板(8)及升降机构组成,前后调节板活节连接。2.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其特征在于简易型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的前调节板前端为压板(1),与支撑架(2)为活节连接。3.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其特征在于分离压板式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的压板分为前压板(12)与后翘板(10),与支撑架及前调节板活节连接。4.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自动同步调节科学睡枕,其特征在于表链结构分离压板式枕面自动同步调节装置的前调节板前部采用表链结构(18),与支撑架固定连接。5.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杨建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