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4210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20
本案为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所述第一螺旋板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螺旋板与所述第一螺旋板相邻、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螺旋板与第二螺旋板之间形成第三换热通道。本案的结构可以利用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巧妙的设置形成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这三条独立的通道,三条通道中可以实现三种介质的热量交换,该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可以直接将两台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合并为一台结构,直接实现高效热交换,减少了设备空间及连接管线,提升了设备工艺段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属于换热器领域。
技术介绍
螺旋板式热交换器是由两张平行的金属板卷制成两个螺旋形通道,冷热流体之间通过螺旋板壁进行换热的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的换热设备,具有造价低、占地面积小以及换热效果好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化工行业。螺旋板式热交换器通常为冷热两种介质的热量互换,单台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由螺旋板分隔冷热流体,让液体在设备内逆向流动,通过板壁传导热量交换。对于三种介质的热量交换,传统的螺旋板式热交换器,至少需要两台独立的螺旋板式热交换器才能完成热量交换,这样不仅同时占用了两台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增加了设备成本,且工艺流程复杂化,同时增加了人力成本,操作起来也很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实现三种介质的热量交换,直接实现高效热交换,减少了设备空间及连接管线,提升了设备工艺段的可靠性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所述第一螺旋板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螺旋板与所述第一螺旋板相邻、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螺旋板与第二螺旋板之间形成第三换热通道。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板在换热器本体中心处的前端端部绕制形成呈半月形的第一支承环。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二螺旋板在换热器本体中心处的前端端部绕制形成呈半月形的第二支承环,所述第二支承环与所述第一支承环相对称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三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之间。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板与第二螺旋板之间设有定距柱。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上下端部设有圆钢。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前端连通至第一前端法兰、第一前端接管,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后端连通至第一后端法兰、第一后端接管。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前端连通至第二前端法兰、第二前端接管,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后端连通至第二后端法兰、第二后端接管。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三换热通道的前端连通至第三前端法兰、第三前端接管,所述第三换热通道的后端连通至第三后端法兰、第三后端接管。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板呈双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螺旋板与所述第一螺旋板相邻、呈双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二换热通道;或,所述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螺旋板呈螺旋状卷绕、其中的空心结构形成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螺旋板呈螺旋状卷绕、其中的空心结构形成第二换热通道。本案的有益效果:本案的结构可以利用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巧妙的设置形成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这三条独立的通道,三条通道中可以实现三种介质的热量交换,该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可以直接将两台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合并为一台结构,直接实现高效热交换,减少了设备空间及连接管线,提升了设备工艺段的可靠性。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由两张平行的螺旋板卷制而成,螺旋体形成后的板前后两端直接与接管相连,其内部无拼缝,有效避免了内部焊接缺陷的发生,设备更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在C处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中的螺旋板卷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如图1所示,本案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00,所述换热器本体100包括第一螺旋板10、第二螺旋板20,所述第一螺旋板10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一换热通道101,所述第二螺旋板20与所述第一螺旋板10相邻、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二换热通道201,所述第一螺旋板10与第二螺旋板20之间形成第三换热通道301。本案的结构可以利用第一螺旋板10、第二螺旋板20巧妙的设置形成第一换热通道101、第二换热通道201、第三换热通道301这三条独立的通道,三条通道中可以实现三种介质的热量交换,该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可以直接将两台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合并为一台结构,直接实现高效热交换,减少了设备空间及连接管线,提升了设备工艺段的可靠性。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由两张平行的螺旋板卷制而成,螺旋体形成后的板前后两端直接与接管相连,其内部无拼缝,有效避免了内部焊接缺陷的发生,设备更安全可靠。如图2所示,第一螺旋板10在换热器本体100中心处的前端端部绕制形成呈半月形的第一支承环11。呈半月形的第一支承环11内部的空心位置处也可以采用加强框架进行加固(图中未示出),对中心的尺寸进行固定,并增加中心部分的强度,防止受压变形,增强螺旋板的可靠性,延长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第二螺旋板20在换热器本体100中心处的前端端部绕制形成呈半月形的第二支承环21,所述第二支承环21与所述第一支承环11相对称设置。呈半月形的第二支承环21内部的空心位置处也同时与呈半月形的第一支承环11内部的空心位置处一样的,可以采用加强框架进行加固(图中未示出),对中心的尺寸进行固定,并增加中心部分的强度,防止受压变形,增强螺旋板的可靠性,延长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直接利用第一螺旋板10形成第一支承环11,第二螺旋板20形成第二支承环21,这两个中心处的支承环可以代替传统热交换器中焊接形成的支承环,使得结构更为安全可靠,增加了中心处的强度,不会产生泄露等情况。如图4所示,第三换热通道30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01与第二换热通道201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01与第二换热通道201相互隔离开的,第三换热通道301是利用第一螺旋板10的一个壁、以及第二螺旋板20的一个壁所形成的。如图3所示,第一螺旋板10与第二螺旋板20之间设有定距柱30。两平行螺旋板间采用定距柱30支承,保证通道间距,且介质在通道内易形成紊流,增加换热效率。换热器本体100的上下端部设有圆钢40。螺旋体的上下两端采用圆钢40封堵焊接,圆钢40与螺旋板连接形成自然角焊缝,然后焊接密封,可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也就是第一螺旋板10、第二螺旋板20的端部均采用圆钢填充,再进行全焊透结构进行密封焊,使物料不易泄露,密封性能好,且有良好的承压能力。第一换热通道101的前端连通至第一前端法兰1011、第一前端接管1012,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01的后端连通至第一后端法兰1013、第一后端接管1014。第一种介质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所述第一螺旋板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螺旋板与所述第一螺旋板相邻、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螺旋板与第二螺旋板之间形成第三换热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所述第一螺旋板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螺旋板与所述第一螺旋板相邻、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螺旋板与第二螺旋板之间形成第三换热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板在换热器本体中心处的前端端部绕制形成呈半月形的第一支承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板在换热器本体中心处的前端端部绕制形成呈半月形的第二支承环,所述第二支承环与所述第一支承环相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板与第二螺旋板之间设有定距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苏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