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装置、回油系统和空调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4129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回油系统和空调器。其中,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进口、出口、连接口,连接口位于壳体的底部;连接管,设于壳体的外部,连接管的一端与出口相连通,另一端与连接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气液分离装置,通过在壳体的底部设置连接口,并在壳体的外部设置连接管,连接管连通连接口和出口,在伯努利效应的作用下,壳体底部的冷冻油由连接口流入连接管,并经连接管由出口流向压缩机,保证冷冻油能够及时回到压缩机而避免压缩机缺油,进而实现高效快速回油;同时,避免了在壳体底部设置回油孔而需要较长的铜管来固定回油孔浪费使用材料的问题,大大节省了使用材料,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装置、回油系统和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液分离装置、一种回油系统和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气液分离装置主要作用是暂时储存系统中多余的液态冷媒及冷冻油,在气液分离过程中,冷冻油也将被分离及储存在气液分离装置底部,为了保证冷冻油能及时回到压缩机,避免压缩机缺油,通常会在气液分离装置底部设置回油孔,通过回油孔将冷冻油引流至压缩机,由于设置了回油孔,通常需要一段较长的铜管作为回油孔处的位置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气液分离装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回油系统。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进口、出口、连接口,连接口位于壳体的底部;连接管,设于壳体的外部,连接管的一端与出口相连通,另一端与连接口相连通。本技术提供的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和连接管,壳体设置有进口、出口和连接口,液态冷媒及冷冻油由进口进入壳体内部,经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经出口流入压缩机,而剩余的液态冷媒和冷冻油被分离并存储在壳体的内部,其中,冷冻油被存储在壳体的底部。通过在壳体的底部设置连接口,并在壳体的外部设置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与出口连通,另一端与连接口相连通,在伯努利效应的作用下,壳体底部的冷冻油由连接口流入连接管,并经连接管由出口流向压缩机,进而保证冷冻油能够及时回到压缩机而避免压缩机缺油,有利于提高冷冻油的流通速度,进而实现高效快速回油;同时,通过连接口替带相关技术中的回油孔,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在壳体底部设置回油孔而需要较长的铜管来固定回油孔浪费使用材料的问题,大大节省了使用材料,简化了结构,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适于推广应用。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液分离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出气管,设于壳体的外部,出气管通过出口与壳体相连通,连接管与出气管相连通;其中,连接管的管径小于出气管的管径。在该技术方案中,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出气管,出气管设于壳体的外部,出气管通过出口与壳体相连通,连接管与出气管在壳体处外部相连通,能够将壳体底部的冷冻油由连接管引流至出气管,进而流向压缩机。通过连接管的管径小于出气管的管径,有利于节省使用材料,降低使用成本。进一步地,相关技术中在壳体的底部设置回油孔,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加工,回油孔的孔径与出口的孔径相同,固定回油孔用的铜管的管径与出气管的管径相同,而本申请的连接管的管径小于出气管的管径,大大节省了使用材料,降低了使用成本。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口设于壳体的顶部,出气管包括:第一出气管,第一出气管与出口相连通,并平行于出口的轴线;第二出气管,第二出气管与第一出气管相连通,并与第一出气管垂直分布;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出气管相连通,第一连接管与第二出气管垂直分布;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相连通,另一端穿设于连接口。在该技术方案中,出口设于壳体的顶部,有利于经气液分离装置处理后的气态冷媒快速、充分地经出口流出,进而提高系统的换热效率。出气管包括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第一出气管与出口相连通,并平行于出口的轴线,有利于气态冷媒经出口顺畅、快速地流入第一出气管,而第二出气管与第一出气管相连通并于第一出气管垂直分布,有利于将第一出气管的气态冷媒引流至压缩机内。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出气管相连通,第一连接管与第二出气管垂直分布,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相连通,另一端穿设于连接口,使得壳体底部的冷冻油在伯努利效应的作用下经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二出气管流向压缩机,实现对压缩机的快速回油,保证系统可靠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管包括:直管部,直管部与第一连接管垂直分布;第一弯折部,设于壳体的外部,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直管部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相连通;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穿设于连接口,第二弯折部的一端与直管部的另一端相连通,另一端位于壳体的内部。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接管包括直管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直管部与第一连接管垂直分布,第一弯折部位于壳体的外部,并连通直管部和第一连接管,第二弯折部设于连接口处,并连通直管部和壳体,即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直管部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相连通,第二弯折部的一端与直管部的另一端相连通,另一端位于壳体的内部,使得位于壳体底部的冷冻油在伯努利效应的作用下经第二弯折部、直管部、第一弯折部引流至第一连接管,并经第二出气管顺畅、快速地流向压缩机,保证冷冻油的流通速度,实现高效快速回油,避免压缩机缺油,进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地,通过第二弯折部连通连接口和直管部,而直管部与壳体的高度所在的方向垂直,使得第二弯折部位于壳体内部的端口的轴线与壳体的高度平行,有利于壳体底部的冷冻油快速、顺畅的经第二弯折部流向直管部;通过第一弯折部连通垂直分布的第一连接管和直管部,使得冷冻油在第一弯折部的引导下顺畅、快速地经直管部流入第一连接管,进而保证冷冻油的流通速度,保证压缩机回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实现高效快速回油。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气管还包括:第三弯折部,第三弯折部的一端与第二出气管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气管相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出气管还包括第三弯折部,通过第三弯折部的一端与第二出气管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出气管相连通,即第三弯折部连通垂直分布的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有利于气液分离处理后的气态冷媒顺畅、快速地经出口、第一出气管、第三弯折部、第二出气管流向压缩机,提高气态冷媒的流通速度,保证良好的换热效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液管,设于进口处,并贯穿壳体,进口和出口位于壳体的同一端。在该技术方案中,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进液管,进液管设于进口处并贯穿壳体,进口与出口位于壳体的同一端,即进口和出口位于壳体的顶部,将进液管设置在壳体的顶部,使得气液混合冷媒通过进液管进入壳体的内部时,液态冷媒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沉到壳体的底部,气态冷媒会上升到壳体的上部,并经出气管流通至壳体外部的压缩机,而液态冷媒由于沉降到壳体的底部而无法进入出气管中,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管的管径小于进液管的管径;和/或进液管的管径与出气管的管径相同。在该技术方案中,相关技术中在壳体的底部设置回油孔,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加工,回油孔的孔径与进口的孔径相同,固定回油孔用的铜管的管径与进液管的管径相同,而本申请的连接管的管径小于进液管的管径,大大节省了使用材料,降低了使用成本。进液管的管径与出气管的管径相同,即出口的孔径与进口的孔径相同,方便加工,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而连接管的管径小于进液管的管径,连接管的管径小于出气管的管径,能够进一步减少使用材料,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进口、出口、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n连接管,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出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口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进口、出口、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连接管,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出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气管,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出气管通过所述出口与所述壳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出气管相连通;
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管径小于所述出气管的管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出气管包括:
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与所述出口相连通,并平行于所述出口的轴线;
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管与所述第一出气管相连通,并与所述第一出气管垂直分布;
所述连接管包括:
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出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出气管垂直分布;
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连通,另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
直管部,所述直管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垂直分布;
第一弯折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直管部的一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连通;
第二弯折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