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61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用于对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之间的带电区域进行隔离,其包括:第一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杆固接;第一绝缘隔板,所述第一绝缘隔板与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可180°转动连接;第二绝缘隔板,所述第二绝缘隔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一侧;第二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杆固接,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一侧可180°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既能进行较长距离的绝缘隔离,又具备便于携带和运输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性,许多运维工作都是带电作业。例如,若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的顶部架设有旧架空线路,当运维人员需要在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之间架设新架空线路时,往往不对旧架空线路进行停电操作,而是需要在旧架空线路下方设置绝缘遮挡物,然后在绝缘遮挡物的下方进行新架空线路的架设工作。因此,绝缘遮挡物是保证带电作业的运维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设施。常用的绝缘遮挡物是用橡胶或者塑料制成的整块绝缘挡板,由于要考虑存放和运输等问题,传统绝缘挡板的长度一般不会太长。可相邻两电杆之间的长度短则数米,多则十数米,因此,传统的绝缘挡板的长度无法满足要求,其不能对两杆之间的带电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因此,需要一种绝缘遮挡物,既能进行较长距离的绝缘隔离,又具备便于携带和运输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既能进行较长距离的绝缘隔离,又具备便于携带和运输的优点。为达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用于对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之间的带电区域进行隔离,其包括:第一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杆固接;第一绝缘隔板,所述第一绝缘隔板与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可180°转动连接;第二绝缘隔板,所述第二绝缘隔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一侧;第二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杆固接,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一侧可180°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一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二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一铰链装置铰接;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一绝缘隔板二者的上表面可绕所述第一铰链装置转动至相互贴合;当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一绝缘隔板二者的下表面绕所述第一铰链装置转动至位于同一平面时,所述第一角铁支撑件与所述第二角铁支撑件相互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一绝缘隔板继续相对转动。优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三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二绝缘隔板的下表面设有第四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二铰链装置铰接;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隔板二者的上表面可绕所述第二铰链装置转动至相互贴合;当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隔板二者的下表面绕所述第二铰链装置转动至位于同一平面时,所述第三角铁支撑件与所述第四角铁支撑件相互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隔板继续相对转动。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隔板和第二绝缘隔板的下表面通过第三铰链装置铰接;当所述第一绝缘隔板和第二绝缘隔板二者的上表面绕所述第三铰链装置转动至平行且相对时,二者之间具有可容纳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固定板的存储间隔。优选的,所述第三铰链装置为弹簧十字合页。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设有第一U型槽,所述第一U型槽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U型槽的开口方向平行的滑轨,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有可与所述滑轨固接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固设有第一半圆夹板,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杆,所述第一调节螺杆转动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半圆夹板配合夹紧所述第一电杆的第二半圆夹板。优选的,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设有第二U型槽,所述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二者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U型槽的槽底处设有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固接有第三半圆夹板;所述第二U型槽的槽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四固定支架,所述第四固定支架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螺杆,所述第二调节螺杆转动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半圆夹板配合夹紧所述第二电杆的第四半圆夹板。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和第二绝缘固定板均设有减重槽。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固定板上设有光电传感器和与所述光电传感器电连接的报警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当需要携带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外出作业时,先使第一绝缘固定板转动至与第一绝缘隔板贴合、使第二绝缘固定板转动至与第二绝缘隔板贴合,此时第一绝缘固定板与第一绝缘隔板堆叠放置、第二绝缘隔板与第二绝缘固定板堆叠放置,故整体程度得到缩减,便于携带和运输。当到达施工现场,需要对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之间的带电区域进行隔离时,先使第一绝缘固定板转动180°至与第一绝缘隔板平齐、使第二绝缘固定板转动180°至与第二绝缘隔板平齐,此时第一绝缘固定板、第一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和第二绝缘固定板呈一字型展开,长度达到最大值;然后将第一绝缘固定板固定在第一电杆上,将第二绝缘固定板固定在第二电杆上即可。使用完毕后,再次将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固定板进行折叠即可。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既能进行较长距离的绝缘隔离,又具备便于携带和运输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的上表面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的下表面示意图。图中:1、第一绝缘固定板;101、第一U型槽;102、滑轨;103、第一固定支架;104、第二固定支架;105、第一半圆夹板;106、第一调节螺杆;107、第二半圆夹板;2、第一绝缘隔板;3、第二绝缘隔板;4、第二绝缘固定板;401、第二U型槽;402、第三固定支架;403、第三半圆夹板;404、第四固定支架;405、第二调节螺杆;406、第四半圆夹板;5、减重槽;601、光电传感器;602、报警装置;701、第一角铁支撑件;702、第二角铁支撑件;703、第三角铁支撑件;704、第四角铁支撑件;801、第一铰链装置;802、第二铰链装置;803、第三铰链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用于对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之间的带电区域进行隔离,其包括第一绝缘固定板1、第一绝缘隔板2、第二绝缘隔板3和第二绝缘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用于对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之间的带电区域进行隔离,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杆固接;/n第一绝缘隔板,所述第一绝缘隔板与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可180°转动连接;/n第二绝缘隔板,所述第二绝缘隔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一侧;/n第二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杆固接,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一侧可180°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用于对第一电杆和第二电杆之间的带电区域进行隔离,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杆固接;
第一绝缘隔板,所述第一绝缘隔板与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可180°转动连接;
第二绝缘隔板,所述第二绝缘隔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一侧;
第二绝缘固定板,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杆固接,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一侧可180°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一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二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一铰链装置铰接;
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一绝缘隔板二者的上表面可绕所述第一铰链装置转动至相互贴合;
当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一绝缘隔板二者的下表面绕所述第一铰链装置转动至位于同一平面时,所述第一角铁支撑件与所述第二角铁支撑件相互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一绝缘固定板和第一绝缘隔板继续相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结构绝缘挡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三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二绝缘隔板的下表面设有第四角铁支撑件;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二铰链装置铰接;
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隔板二者的上表面可绕所述第二铰链装置转动至相互贴合;
当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隔板二者的下表面绕所述第二铰链装置转动至位于同一平面时,所述第三角铁支撑件与所述第四角铁支撑件相互抵持以限制所述第二绝缘固定板和第二绝缘隔板继续相对转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飞韦颖康温振宇赖敏琪韩磊张勇何鸿慧黄章娉伍嘉健曾婧雯叶露罗卫生何海林廖伟杰钟冠杰张永锋赖振星刘昆仑黄晓晴钟卫洪温博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清远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