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及填缝材料用筒。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3)具备底板部(3a)和筒状裙部(3b),且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底板部(3a)以堵塞筒主体的底侧的开口的方式被配置于筒主体内,所述筒状裙部(3b)从底板部(3a)的周缘向底板部(3a)的外表面侧弯曲而形成、并且以外周面与筒主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于筒主体内。底板部(3a)及裙部(3b)是铝层压膜(5)以保护层(5a)侧成为凸侧的方式被弯曲加工成有底筒状而形成的,所述铝层压膜(5)具备铝层(5b)、层叠于铝层(5b)的一侧的保护层(5a)、和层叠于铝层(5b)的另一侧的热熔接性树脂层(5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及填缝材料用筒
本技术涉及填缝(caulking)材料用筒(cartridge)的底盖、及填缝材料用筒。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除文中有特别记载的情况外,术语“铝”以包括纯铝及铝合金这两者的含义使用,术语“填缝材料”以包括密封材料的含义使用。
技术介绍
在建筑现场等,为了填埋接缝、接头等的间隙来确保防水性、气密性,实施将填缝材料填充于间隙这样的填缝操作。该填缝操作通常以下述方式进行。即,将装入有填缝材料的圆筒状筒装填于填缝枪,用填缝枪的按压部按压被配置于筒的主体内的底盖,从而使底盖向筒主体的前端方向滑动移动,由此,使填缝材料从筒主体的前端的喷嘴中喷出并填充于间隙。作为筒主体、底盖的材料,通常使用树脂或者使用金属的软包装材料等(参见专利文献1~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1364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6-2185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512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从而,为了防止填缝材料的品质劣化,对于筒的底盖而言要求高的密封性和对空气(例如:氧)、水分的高的阻隔性。但是,与金属制盖板相比,树脂制底盖有阻隔性低这样的难点。由金属的软包装材料形成的底盖存在下述这样的难点:在形成于其周缘的短圆筒状裙部处容易产生褶皱,空气、水分从该褶皱部分进入筒主体内。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背景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阻隔性和高密封性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及优点可由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获知。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手段。1)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为在内部填充填缝材料的筒状筒主体内以可向上述筒主体的前端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配置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上述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具备底板部和筒状裙部,且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底板部以堵塞筒主体的底侧的开口的方式被配置于上述筒主体内,所述筒状裙部从上述底板部的周缘向上述底板部的外表面侧弯曲而形成、并且以外周面与上述筒主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于上述筒主体内,上述底板部及上述裙部是铝层压膜以保护层侧成为凸侧的方式被弯曲加工成有底筒状而形成的,上述铝层压膜具备铝层、层叠于上述铝层的一侧且保护上述铝层的上述保护层、和层叠于上述铝层的另一侧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如前项1所述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具备配置于上述裙部的内侧且对上述底板部及上述裙部进行增强的树脂制增强部件,上述增强部件热熔接于上述底板部中的上述铝层压膜的上述热熔接性树脂层和上述裙部中的上述铝层压膜的上述热熔接性树脂层。3)如前项2所述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中,上述增强部件为与上述热熔接性树脂层的树脂相同种类的树脂制。4)如前项2或3所述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中,上述铝层压膜的上述保护层的厚度为1μm~20μm,上述铝层压膜的上述铝层的厚度为30μm~150μm,上述铝层压膜的上述热熔接性树脂层的厚度为20μm~500μm,上述增强部件的厚度为0.5mm~5mm。5)如前项2~4中任一项所述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中,上述增强部件通过嵌件注塑而成型于上述裙部的内侧。6)如前项1~5中任一项所述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中,上述底板部及上述裙部是上述铝层压膜被实施深拉深加工来作为上述弯曲加工而形成的。7)填缝材料用筒,其具备前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盖。技术的效果本技术发挥以下的效果。前项1中,底盖的底板部及裙部是铝层压膜(其具备保护层、铝层和热熔接性树脂层)以保护层侧成为凸侧的方式被弯曲加工成有底筒状而形成的,由此能够抑制在将铝层压膜弯曲加工成有底筒状时在底盖的裙部处产生褶皱。因此,就底盖而言,在将其配置于筒主体内时具有高的密封性。此外,空气(例如:氧)及水分被铝层压膜的铝层阻断,因此,底盖对空气及水分具有高的阻隔性。此外,铝层压膜的铝层被分别层叠于其两侧的保护层和热熔接性树脂层保护,因此,铝层不易被腐蚀,能够可靠地维持底盖的高阻隔性。前项2中,能够利用增强部件来增强底盖的底板部及裙部。因此,即使在例如底盖被填缝枪的按压部按压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底盖的破裂及变形。前项3中,能够将增强部件牢固地热熔接于底盖的底板部及裙部。因此,能够可靠地发挥前项2中记载的效果。前项4中,能够可靠地发挥前项2及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效果。前项5中,能够可靠地发挥前项2~4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效果。前项6中,通过使底盖的底板部及裙部是铝层压膜被实施深拉深加工来作为弯曲加工而形成的,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在将铝层压膜弯曲加工成有底筒状时在底盖的裙部处产生褶皱。前项7中,能够提供可发挥前项1~6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效果的填缝材料用筒。附图说明图1为具备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底盖的填缝材料用筒的一部分截面侧视图。图2为底盖的纵截面图。图3为对实施例中底盖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的概略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填缝材料用筒1具备筒主体2、底盖3等。筒主体2形成为其底侧开口的圆筒状,其内径在筒主体2的长度方向上恒定。筒主体2的材料为通常使用的材料,具体而言,为树脂、金属、纸等单体、或者由其组合而成的层叠体(复合体)等。筒主体2的内部填充有填缝材料(以点影(dothatching)表示)7。筒主体2的前端部设置有将填缝材料7喷出的喷嘴2b。底盖3为在筒主体2内以可向筒主体2的前端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被配置的有底圆筒状(详细而言为有底短圆筒状)底盖。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装入有填缝材料的筒1来进行填缝操作的情况下,筒1被装填于填缝枪(未图示)。然后,通过用填缝枪的按压部(以双点划线表示)9对筒1的底盖3(详细而言为底盖3的后述的底板部3a)从其外表面侧进行按压,从而使底盖3向筒主体2的前端方向滑动移动。由此,使填缝材料7从筒主体2的前端部的喷嘴2b喷出,填充于接缝、接头等的间隙。接着,对筒1的底盖3的构成在以下进行详细陈述。底盖3具备:与筒主体2的内部的横截面形状对应的圆板状的底板部3a;和圆筒状(详细而言为短圆筒状)的裙部3b。裙部3b是从底板部3a的周缘沿底板部3a的外表面侧与底板部3a成直角地弯曲而一体地形成的。底板部3a以堵塞筒主体2的底侧的开口的方式、以横断筒主体2的内部的状态被配置于筒主体2内。裙部3b以其外周面与筒主体2的内周面2a在其整个圆周进行面接触的状态被配置于筒主体2内。如图2所示,底盖3的底板部3a及裙部3b是规定的铝层压膜5被弯曲加工成有底圆筒状(详细而言为有底短圆筒状)而形成的。铝层压膜5具备保护层5a、铝层5b和热熔接性树脂层5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为在内部填充填缝材料的筒状筒主体内以可向所述筒主体的前端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配置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特征在于,/n所述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具备底板部和筒状裙部,且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底板部以堵塞筒主体的底侧的开口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筒主体内,所述筒状裙部从所述底板部的周缘向所述底板部的外表面侧弯曲而形成、并且以外周面与所述筒主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筒主体内,/n所述底板部及所述裙部是铝层压膜以保护层侧成为凸侧的方式被弯曲加工成有底筒状而形成的,所述铝层压膜具备铝层、层叠于所述铝层的一侧且保护所述铝层的所述保护层、和层叠于所述铝层的另一侧的热熔接性树脂层。/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8 JP 2018-2102951.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为在内部填充填缝材料的筒状筒主体内以可向所述筒主体的前端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配置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具备底板部和筒状裙部,且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底板部以堵塞筒主体的底侧的开口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筒主体内,所述筒状裙部从所述底板部的周缘向所述底板部的外表面侧弯曲而形成、并且以外周面与所述筒主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筒主体内,
所述底板部及所述裙部是铝层压膜以保护层侧成为凸侧的方式被弯曲加工成有底筒状而形成的,所述铝层压膜具备铝层、层叠于所述铝层的一侧且保护所述铝层的所述保护层、和层叠于所述铝层的另一侧的热熔接性树脂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缝材料用筒的底盖,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所述裙部的内侧且对所述底板部及所述裙部进行增强的树脂制增强部件,
所述增强部件热熔接于所述底板部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村正,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