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718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包括:线夹本体,为具有双耳的“U”型结构,双耳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并用螺母锁紧,“U”型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底孔;六方锥套,设置于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的底端内侧,六方锥套与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六方锥套内设有内部锥孔;楔子,设置于内部锥孔中,且楔子的锥度与内部锥孔的锥度相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六方锥套与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替代现有技术在线夹本体焊接侧面加强筋和底部加强板的应用,省去焊接环节,避免了因焊接导致材料表面氧化造成的易腐蚀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更简单,安装、调试和维护更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的紧固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铁路的建设亦是日新月异,到今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而电气化铁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各项技术的支持,其中电气化接触网中终端锚固线夹技术是关键环节之一,它是接触网中关键的受力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电气化接触网的安全。现有技术使用的冲压型终端锚固线夹,是在线夹本体“U”型结构两侧各有一块加强筋,以及底部的加强板通过焊接方式紧固,从而加强线夹整体结构的抗拉强度。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由于加强筋和加强板通过焊接方式紧固与线夹本体上,焊接后材料表面氧化导致其容易被腐蚀,面对更严峻、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解决了现有固线夹中线夹本体“U”型结构两侧设置的加强筋及底部的加强板通过焊接方式紧固,焊接后材料表面氧化导致其容易被腐蚀,面对更严峻、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包括:线夹本体,为具有双耳的“U”型结构,双耳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并用螺母锁紧,“U”型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底孔;六方锥套,设置于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的底端内侧,六方锥套与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六方锥套内设有内部锥孔;楔子,设置于六方锥套的内部锥孔中,楔子的外锥面锥度与六方锥套的内部锥孔的锥度相匹配。进一步地,连接螺栓的端部设置有开口销。进一步地,双耳上设有螺栓孔。进一步地,六方锥套底端加工为圆弧。进一步地,六方锥套底端的圆弧与线夹本体“U”型结构底部内壁的折弯圆弧相贴合。进一步地,线夹本体采用2205双相不锈钢板冲压成型。进一步地,六方锥套为316L不锈钢六方棒材。进一步地,楔子为铝青铜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通过将六方锥套与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替代了现有技术的侧面加强筋对线夹本体双耳结构的支撑作用,省去焊接环节,避免了因焊接导致材料表面氧化造成的易腐蚀缺陷,本技术结构更简单,安装、调试和维护更便捷。2)本技术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通过调整楔子和锥套的锥度,加大纵向摩擦力,克服了因接触线或承力索上下浮动将楔子退出锥套的问题,从而移除了现有技术使用线夹本体“U”型结构中的防脱销,保证了线夹本体结构的完整性,提高了线夹本体整体结构的机械性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中线夹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图5是本技术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中六方锥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切面图;图7是图5的左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如图1和2所示,其结构包括线夹本体1、六方锥套2和楔子3,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线夹本体1,为具有双耳的“U”型结构,双耳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5连接并用螺母6锁紧,连接螺栓5的端部设置有开口销7,“U”型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底孔1-1;双耳上设有螺栓孔1-6,连接螺栓5穿过螺栓孔1-6并用螺母6锁紧,开口销7装在连接螺栓5的端部。如图5和图6所示,六方锥套2,设置于线夹本体1的“U”型结构的底端内侧,六方锥套2与线夹本体1的“U”型结构两侧板1-4、1-5内壁面面接触,六方锥套2内设有内部锥孔2-3,内部锥孔2-3的孔径由下到上逐渐增大;内部锥孔2-3下端与底孔1-1的孔径大小和位置相适应;本技术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通过将六方锥套2与线夹本体1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替代了现有技术的侧面加强筋对线夹本体双耳结构的支撑作用,省去了焊接环节,避免了因焊接导致材料表面氧化易使其腐蚀的缺陷,本技术结构更简单,安装、调试和维护更便捷。六方锥套2的六方对边距离40mm,六方锥套2底端加工为R6mm的圆弧2-1、2-2,六方锥套2底端的圆弧2-1、2-2与线夹本体1“U”型结构底部内壁的折弯圆弧1-2、1-3相贴合,替代了现有技术的侧面加强筋对线夹本体双耳结构的支撑作用,省去焊接环节,避免了因焊接导致材料表面氧化造成的易腐蚀缺陷。楔子3,设置于六方锥套2的内部锥孔2-3中,楔子3的外锥面锥度与六方锥套2的内部锥孔2-3的锥度相匹配。线夹本体1采用2205双相不锈钢板冲压成型,2205双相不锈钢更高的抗拉强度和塑韧性可使线夹本体厚度减少30%-50%,同时满足接触网大张力环境下的工作载荷、破坏强度、疲劳强度,有利于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同时结合2205不锈钢自身优异的耐应力腐蚀破裂能力和良好的耐局部腐蚀性能,使得本技术固线夹拥有更高的机械性能及能够满足更恶劣的工作环境需求。六方锥套2为316L不锈钢六方棒材,楔子3为铝青铜材料,整体结构强度满足大张力、重载荷的接触网力学性能要求,同时省去焊接环节,避免焊接对固线夹的影响,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安装、调试和维护更便捷。本技术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安装使用方法,具体如下:首先将六方锥套2放入线夹本体1的“U”型结构的底端内侧,使得六方锥套2与线夹本体1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且六方锥套底端的圆弧2-1、2-2与线夹本体1“U”型结构底部内壁的折弯圆弧1-2、1-3相贴合;然后将接触线或承力索4依次穿入线夹本体1的底孔1-1、六方锥套2的内部锥孔2-3使接触线或承力索4露出六方锥套2,再将接触线或承力索4穿过楔子3的内孔使其露出15mm;用力往外拉接触线或承力索4,使楔子3、六方锥套2和线夹本体1的各配合面贴紧,最后通过连接螺栓5、螺母6及开口销7将线夹本体1的双耳与张力补偿装置连接即可。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专利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专利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专利技术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n线夹本体,为具有双耳的“U”型结构,所述双耳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并用螺母锁紧,所述“U”型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底孔;/n六方锥套,设置于所述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的底端内侧,所述六方锥套与所述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所述六方锥套内设有内部锥孔;/n楔子,设置于所述六方锥套的内部锥孔中,所述楔子的外锥面锥度与所述六方锥套的内部锥孔的锥度相匹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夹本体,为具有双耳的“U”型结构,所述双耳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并用螺母锁紧,所述“U”型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底孔;
六方锥套,设置于所述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的底端内侧,所述六方锥套与所述线夹本体的“U”型结构两侧板内壁面面接触,所述六方锥套内设有内部锥孔;
楔子,设置于所述六方锥套的内部锥孔中,所述楔子的外锥面锥度与所述六方锥套的内部锥孔的锥度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栓的端部设置有开口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线及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耳上设有螺栓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丽兵王向军李亚峰李江安金旺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远航专用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