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
,具体为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
技术介绍
现代生活中,随着各类电动汽车逐渐增多,相应的充电桩配备需求增大,未来停车场除了需要为车辆提供停放功能外,还须为各类电动汽车提供充电功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充电桩的布置成了重要的需求,但传统充电桩只能安装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而固定的充电桩不能灵活的为车辆提供充电服务,同时其不可根据实际需求移动至所需位置,且其存在安装拆卸不便捷等缺点,从而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便于移动和安装拆卸不便捷等缺陷,提供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所述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具有便于移动和安装拆卸便捷等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盒体和固定板,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盒体,所述盒体内靠近左右两侧处分别设置有L形板,且L形板的顶部和一侧侧壁分别与盒体的内腔顶部和内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盒体(2)和固定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盒体(2),所述盒体(2)内靠近左右两侧处分别设置有L形板(16),且L形板(16)的顶部和一侧侧壁分别与盒体(2)的内腔顶部和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盒体(2)的下方设置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竖板(20),所述竖板(20)与盒体(2)相对的侧壁沿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螺纹管(8),所述L形板(16)的顶部与盒体(2)内腔顶部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二螺纹管(9),所述第二螺纹管(9)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L形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盒体(2)和固定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盒体(2),所述盒体(2)内靠近左右两侧处分别设置有L形板(16),且L形板(16)的顶部和一侧侧壁分别与盒体(2)的内腔顶部和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盒体(2)的下方设置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竖板(20),所述竖板(20)与盒体(2)相对的侧壁沿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螺纹管(8),所述L形板(16)的顶部与盒体(2)内腔顶部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二螺纹管(9),所述第二螺纹管(9)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L形板(16)的侧壁和盒体(2)的内壁活动连接,且第二螺纹管(9)与L形板(16)相远离的一端与盒体(2)的左侧外相连通,所述L形板(16)与盒体(2)的内壁相远离的侧壁上安装有伺服电机(15),所述第二螺纹管(9)与盒体(2)的内壁相远离的一端穿过轴承的内圈与伺服电机(1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纹管(9)内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螺纹杆(4)与L形板(16)相远离的一端穿过第二螺纹管(9),并插入到上方的第一螺纹管(8)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动和固定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2)的下方靠近左右两侧处分别设置有万向轮(12),且盒体(2)的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分别开设有与万向轮(12)相匹配的活动槽(7),所述万向轮(12)的后壁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支架(19),所述支架(19)的顶端穿过活动槽(7)延伸到盒体(2)内,且支架(19)的后壁靠近顶部处通过转轴和轴承与盒体(2)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支架(19)的前壁靠近顶部处通过转轴和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杆(17),所述第一连杆(17)的后壁靠近顶部处通过转轴和轴承与盒体(2)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支架(19)的前侧设置有第二连杆(18),所述第二连杆(18)的后壁靠近顶部处通过转轴和轴承与盒体(2)的内壁活动连接,且第二连杆(18)的后壁靠近底部处通过转轴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大立,方知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智兴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