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450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胶体材料和扩散粒子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形成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设于灯板上并包覆发光元件的外表面,本申请采用光扩散层代替传统的扩散板,由于光扩散层能够以较小的厚度实现较好的光扩散效果,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能够降低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进而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实现薄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MiniLED背光模组,主要实现方式为:底部放置PCB灯板,灯板上固定一定高度的扩散板支撑架,通常扩散板支撑架焊接在灯板上做成一个组件,扩散板支撑架上方依次放置扩散板、光学膜片、液晶面板等。扩散板支撑架的主要作用为提供一定的混光距离,保证正面出光均匀,避免灯珠颗粒感可见,目前根据LED灯珠的排布密度及亮度要求有不同的混光距离,目前一般混光距离为7mm、5mm、3mm。对MiniLED来说,缩短混光距离的方法就是增加LED灯珠的排布密度,减小LED灯珠之间的间距,但是LED灯珠密度增大会带来LED灯珠数量指数级的增长,导致成本急剧增加。另外,当混光距离缩小到3mm以下时还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混光距离越短,对于扩散板的平整性要求越高,因此3mm以下混光距离需要数量非常多的扩散板支撑架来保证扩散板的平整性,否则扩散板会有碰到LED灯珠的风险,即使不碰到LED灯珠也会因为扩散板局部轻微变形导致画面局部出现灯影,但是增加过多的扩散板支撑架又会使画面整体性受到影响;其次,当LED灯珠间距小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没有位置来放置扩散板支撑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混光距离较小,能够实现薄型化设计。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灯板与光扩散层,所述灯板包括电路板及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发光元件,所述光扩散层包覆所述发光元件的外表面;所述光扩散层的结构选自以下三种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结构Ⅰ:所述光扩散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包括多种不同粒径的扩散粒子;结构Ⅱ:所述光扩散层包括胶体层以及设于所述胶体层上方的油墨层,所述胶体层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所述油墨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结构Ⅲ:所述光扩散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层、油墨层以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所述油墨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可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元件,所述光扩散层填充所述灯板上位于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的间隔空间并包覆所有发光元件的外表面。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扩散层的结构为结构Ⅰ,所述扩散粒子的直径为5μm-100μm,所述扩散粒子在所述光扩散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5%-30%,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为1mm-2mm。可选的,所述多种不同粒径的扩散粒子包括粒径范围为5μm-25μm的扩散粒子与粒径范围为60μm-80μm的扩散粒子。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扩散层的结构为结构Ⅱ,所述扩散粒子的直径为5μm-30μm,所述扩散粒子在所述油墨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30%-50%。可选的,所述胶体层的厚度为0.8mm~2mm,所述油墨层的厚度为30μm-100μm。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扩散层的结构为结构Ⅲ,所述扩散粒子的直径为5μm-30μm,所述扩散粒子在所述油墨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30%-50%。可选的,所述第一胶层的厚度为0.8mm-1.8mm,所述油墨层的厚度为30μm-100μm,所述第二胶层的厚度为10μm-200μm。可选的,所述扩散粒子的材料包括PC、PMMA、Si以及PBMA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扩散粒子的形状包括圆球形与椭球形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扩散层上的光学膜片。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述背光模组以及设于所述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面板。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上述液晶显示模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胶体材料和扩散粒子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形成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设于灯板上并包覆发光元件的外表面,本申请采用光扩散层代替传统的扩散板,由于光扩散层能够以较小的厚度(0.8mm~2.1mm)实现较好的光扩散效果,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能够降低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进而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实现薄型化设计。由于不使用扩散板,本申请背光模组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避免了由于扩散板变形导致的画面局部灯影的问题,另外,在不使用扩散板的情况下,也不需要使用扩散板支撑架,从而节约了成本并优化了组装工艺,并且解决了因为需要留位置给扩散板支撑架而无法进一步缩小LED间距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灯板;11、电路板;12、发光元件;20、光扩散层;21、扩散粒子;30、胶体层;40、油墨层;31、第一胶层;32、第二胶层;50、光学膜片;60、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文中,可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A或/和B”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横向”、“顶”、“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灯板与光扩散层,所述灯板包括电路板及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发光元件,所述光扩散层包覆所述发光元件的外表面;/n所述光扩散层的结构选自以下三种结构中的至少一种:/n结构Ⅰ:所述光扩散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包括多种不同粒径的扩散粒子;/n结构Ⅱ:所述光扩散层包括胶体层以及设于所述胶体层上方的油墨层,所述胶体层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所述油墨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n结构Ⅲ:所述光扩散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层、油墨层以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所述油墨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灯板与光扩散层,所述灯板包括电路板及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发光元件,所述光扩散层包覆所述发光元件的外表面;
所述光扩散层的结构选自以下三种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结构Ⅰ:所述光扩散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包括多种不同粒径的扩散粒子;
结构Ⅱ:所述光扩散层包括胶体层以及设于所述胶体层上方的油墨层,所述胶体层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所述油墨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
结构Ⅲ:所述光扩散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层、油墨层以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所述油墨层包括胶体以及分散于所述胶体中的扩散粒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发光元件,所述光扩散层填充所述灯板上位于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的间隔空间并包覆所有发光元件的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层的结构为结构Ⅰ,所述扩散粒子的直径为5μm-100μm,所述扩散粒子在所述光扩散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5%-30%,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为1mm-2mm。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