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83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50
本新型涉及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包括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反光板、散热基块、凹面反射镜、LED灯珠及控制电路,承载底座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散热基块下端面连接,散热基块为圆台状框架结构,散热基块前端面及侧表面均布若干承载槽,反光板嵌于各承载槽内,LED灯珠均布在各承载槽,凹面反射镜与散热基块后端面连接,控制电路嵌于承载底座内。本新型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照明作业时的亮度及照明距离;另一方面提高了随照明中杂光、散射光的综合利用率,在效降低杂光、散射光造成的能量损耗及光污染的同时,另进一步的提高照明效果,从而达到在满足照明需要前提下降低照明运行能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
本技术涉及一种补光灯,确切的是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
技术介绍
目前补光灯在户外照明、探路照明、植物培育、摄影辅助灯作业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的补光灯往往均是通过若干大功率LED灯珠呈矩形、环形灯阵列结构实现的,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作业状态调整难度大,不能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对照明距离和范围进行灵活调节;另一方面在照明运行中,LED灯珠因散射、反射等易导致部分光线光轴方向与主照射方向不一致,从而在造成影响照明效果,增加照明能耗的同时,也易造成严重的光污染。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开发一种新型摄像头用补光灯,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补光照明灯具。该新型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照明作业时的亮度及照明距离;另一方面提高了随照明中杂光、散射光的综合利用率,在效降低杂光、散射光造成的能量损耗及光污染的同时,另进一步的提高照明效果,从而达到在满足照明需要前提下降低照明运行能耗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包括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反光板、散热基块、凹面反射镜、LED灯珠及控制电路,承载底座为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腔体结构,其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散热基块下端面连接,散热基块为圆台状框架结构,其轴线与水平面呈-60°—60°夹角,且散热基块后端面直径为前端面直径至少5倍,散热基块前端面及侧表面均布若干与散热基块同轴分布的承载槽,承载槽槽底与散热基块轴线垂直分布,所述反光板若干,分布嵌于各承载槽内并包覆在承载槽底部和内侧面,LED灯珠若干,环绕散热基块轴线均布在各承载槽内并与承载槽底相互连接,且各LED灯珠光轴均与散热基块轴线平行分布,凹面反射镜与散热基块后端面连接并同轴分布,且凹面反射镜焦点位于散热基块前端面至少20厘米处,控制电路嵌于承载底座内,分别与升降驱动机构、LED灯珠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基块前端面均布至少两条承载槽,且前端设一个平行光源透镜组,所述平行光源透镜组与散热基块同轴分布,且平行光源透镜组直径为散热基块前端面直径的1/4—1/3。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基块侧表面的各承载槽中,沿散热基块轴线从前至后分布的相邻两个承载槽,靠前一侧的承载槽外径比靠后一侧的承载槽内径小0—5毫米,且承载槽宽度为LED灯珠直径的1.5—3倍。进一步的,所述凹面反射镜直径为散热基块后端面直径的1.1—5倍,散热基块后端面与凹面反射镜间间距为0—20厘米,且凹面反射镜侧表面与散热基块后端面间至少两条电动伸缩驱动机构及柔性连接带相互连接,所述柔性连接带为与散热基块同轴分布的管状结构,并包覆在电动伸缩驱动机构外侧,所述电动伸缩驱动机构环绕散热基块轴线均布并与散热基块轴线平行分布,并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LED灯珠同一承载槽内的各LED灯珠间相互串联并构成初级照明电路,各承载槽的初级照明电路间通过控制电路混联。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为基于DSP芯片、FPGA芯片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另设数据通讯端口及电源接线端口,其中所述的电源接线端口和数据通讯端口嵌于承载底座侧表面。本新型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照明作业时的亮度及照明距离;另一方面提高了随照明中杂光、散射光的综合利用率,在效降低杂光、散射光造成的能量损耗及光污染的同时,另进一步的提高照明效果,从而达到在满足照明需要前提下降低照明运行能耗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固液分离机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包括承载底座1、升降驱动机构2、反光板3、散热基块4、凹面反射镜5、LED灯珠6及控制电路7,承载底座1为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腔体结构,其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2与散热基块4下端面连接,散热基块4为圆台状框架结构,其轴线与水平面呈-60°—60°夹角,且散热基块4后端面直径为前端面直径至少5倍,散热基块4前端面及侧表面均布若干与散热基块4同轴分布的承载槽8,承载槽8槽底与散热基块4轴线垂直分布,所述反光板3若干,分布嵌于各承载槽8内并包覆在承载槽8底部和内侧面,LED灯珠6若干,环绕散热基块4轴线均布在各承载槽8内并与承载槽8底相互连接,且各LED灯珠6光轴均与散热基块4轴线平行分布,凹面反射镜5与散热基块4后端面连接并同轴分布,且凹面反射镜5焦点位于散热基块4前端面至少20厘米处,控制电路7嵌于承载底座1内,分别与升降驱动机构2、LED灯珠3电气连接。重点说明的,所述散热基块4前端面均布至少两条承载槽8,且前端设一个平行光源透镜组9,所述平行光源透镜组9与散热基块4同轴分布,且平行光源透镜组9直径为散热基块4前端面直径的1/4—1/3,所述散热基块4侧表面的各承载槽8中,沿散热基块4轴线从前至后分布的相邻两个承载槽8,靠前一侧的承载槽8外径比靠后一侧的承载槽8内径小0—5毫米,且承载槽8宽度为LED灯珠4直径的1.5—3倍。此外,所述凹面反射镜5直径为散热基块4后端面直径的1.1—5倍,散热基块4后端面与凹面反射镜5间间距为0—20厘米,且凹面反射镜5侧表面与散热基块4后端面间至少两条电动伸缩驱动机构10及柔性连接带11相互连接,所述柔性连接带11为与散热基块4同轴分布的管状结构,并包覆在电动伸缩驱动机构10外侧,所述电动伸缩驱动机构10环绕散热基块4轴线均布并与散热基块4轴线平行分布,并与控制电路7电气连接。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LED灯珠6同一承载槽8内的各LED灯珠8间相互串联并构成初级照明电路,各承载槽8的初级照明电路间通过控制电路7混联。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电路7为基于DSP芯片、FPGA芯片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7另设数据通讯端口71及电源接线端口72,其中所述的电源接线端口71和数据通讯端口72嵌于承载底座1侧表面。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构成本新型的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反光板、散热基块、凹面反射镜、LED灯珠及控制电路进行组装,然后通过承载底座将组装后的本新型安装到指定工作位置,最后将控制电路与外部电源电路及控制系统电气连接,并通过升降驱动机构调整散热基块的工作高度及照射角度,即可完成本新型装配。本新型在运行中,LED灯珠光轴均与散热基块光轴平行分布,因此在照明过程中均有良好的指向性,照明光集中性能好,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照明距离和照射范围内的亮度,同时在照明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驱动部分或全部LED灯珠同时运行、分时运行等方式有效的调整照明作业的照明距离、亮度和照射范围。同时在照明过程中,各LED灯珠运行时产生的散射光首先通过反光板反射,防止散射光对周边环境额干扰,然后照射到散热基块周边的散射光线则通过散热基块后端面的凹面反射镜聚焦反射,并在此反射至散热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包括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反光板、散热基块、凹面反射镜、LED灯珠及控制电路,所述承载底座为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腔体结构,其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散热基块下端面连接,所述散热基块为圆台状框架结构,其轴线与水平面呈-60°—60°夹角,且散热基块后端面直径为前端面直径至少5倍,所述散热基块前端面及侧表面均布若干与散热基块同轴分布的承载槽,所述承载槽槽底与散热基块轴线垂直分布,所述反光板若干,分布嵌于各承载槽内并包覆在承载槽底部和内侧面,所述LED灯珠若干,环绕散热基块轴线均布在各承载槽内并与承载槽底相互连接,且各LED灯珠光轴均与散热基块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凹面反射镜与散热基块后端面连接并同轴分布,且凹面反射镜焦点位于散热基块前端面至少20厘米处,所述控制电路嵌于承载底座内,分别与升降驱动机构、LED灯珠电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包括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反光板、散热基块、凹面反射镜、LED灯珠及控制电路,所述承载底座为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腔体结构,其上端面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散热基块下端面连接,所述散热基块为圆台状框架结构,其轴线与水平面呈-60°—60°夹角,且散热基块后端面直径为前端面直径至少5倍,所述散热基块前端面及侧表面均布若干与散热基块同轴分布的承载槽,所述承载槽槽底与散热基块轴线垂直分布,所述反光板若干,分布嵌于各承载槽内并包覆在承载槽底部和内侧面,所述LED灯珠若干,环绕散热基块轴线均布在各承载槽内并与承载槽底相互连接,且各LED灯珠光轴均与散热基块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凹面反射镜与散热基块后端面连接并同轴分布,且凹面反射镜焦点位于散热基块前端面至少20厘米处,所述控制电路嵌于承载底座内,分别与升降驱动机构、LED灯珠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源户外LED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块前端面均布至少两条承载槽,且前端设一个平行光源透镜组,所述平行光源透镜组与散热基块同轴分布,且平行光源透镜组直径为散热基块前端面直径的1/4—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森森田勇军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鑫众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