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缸体排气结构及两冲程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572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缸体排气结构,用于两冲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道结构和气缸体,所述排气道结构包括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和第三排气道,所述气缸体包括气缸壁,所述排气道结构位于所述气缸壁下部,所述第一排气道竖直布置在所述气缸壁,所述第二排气道和所述第三排气道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排气道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包括上述缸体排气结构的两冲程发动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和第三排气道,能够控制气缸体内新鲜空气溢出,使得气流运动在燃烧室及活塞引导下,由三个独立排气道将缸内废气推出,受排气道结构的影响,形成高效扫气运动,从而提高热效率,降低油耗和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缸体排气结构及两冲程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缸体排气结构及两冲程发动机。
技术介绍
目前,增程式电动车已得到广泛应用,当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无法满足续航里程要求时,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为动力系统提供电能,以延长续航里程。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增程式电动车多采用两冲程发动机,相较四冲程发动机可有效解决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传统两冲程发动机的排气结构因大多数设置单个排气道,若设置多个排气道,与此同时会增加排气门及其配气机构的数量,导致结构复杂,并且由于排气道位于气缸盖上部,导致了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出现刚充入的新鲜空气被挤泄出排气口的现象,再则受其结构限制,从而使气缸内扫气效率低,气缸内新鲜空气溢出量高,最终导致热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燃烧不充分,排放恶劣且油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形成高效扫气运动的缸体排气结构及两冲程发动机。本技术提供一种缸体排气结构,用于两冲程发动机,包括排气道结构和气缸体,所述排气道结构包括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和第三排气道,所述气缸体包括气缸壁,所述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缸体排气结构,用于两冲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道结构和气缸体(1),所述排气道结构包括第一排气道(2)、第二排气道(3)和第三排气道(4),所述气缸体(1)包括气缸壁(5),所述排气道结构位于所述气缸壁(5)下部,所述第一排气道(2)竖直布置在所述气缸壁(5),所述第二排气道(3)和所述第三排气道(4)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排气道(2)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缸体排气结构,用于两冲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道结构和气缸体(1),所述排气道结构包括第一排气道(2)、第二排气道(3)和第三排气道(4),所述气缸体(1)包括气缸壁(5),所述排气道结构位于所述气缸壁(5)下部,所述第一排气道(2)竖直布置在所述气缸壁(5),所述第二排气道(3)和所述第三排气道(4)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排气道(2)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道(3)包括第一弯曲部(32),所述第三排气道(4)包括第二弯曲部(42),所述第一排气道(2)、所述第二排气道(3)、所述第三排气道(4)的截面分别由所述气缸壁(5)向外延伸并依次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道(2)、所述第二排气道(3)和所述第三排气道(4)之间设有水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道(2)包括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排气道(3)包括第二排气口(31),所述第三排气道(4)包括第三排气口(41),所述第一排气口(21)与所述第二排气口(31)、所述第一排气口(21)与所述第三排气口(41)的夹角分别为30°~55°,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排气口(31)、所述第三排气口(41)的截面分别与所述气缸体(1)的缸心形成30°~55°的夹角。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体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排气口(31)与所述第三排气口(41)分别与所述气缸壁(5)面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排气口(31)、所述第三排气口(41)的截面长度与所述气缸体(1)的半径的比值均在0.5~0.75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瑞博苏杭李双清柳茂斌李连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