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6117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所述气缸本体内包括有气缸内筒,所述气缸本体侧面设置有排气道,所述排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排气孔;所述气缸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扫气结构,所述扫气结构包括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扫气腔,所述扫气腔内设置有导向筋,且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向筋由所述扫气出口背离所述气缸内筒向外延伸至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相抵且朝向所述排气孔倾斜设置,所述导向筋将所述扫气腔划分形成多个扫气道,每一所述扫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扫气出口。该气缸结构简单,通过使用该气缸结构,提高扫气效率,减少尾气污染,保护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缸
本技术涉及汽油机气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缸。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对发动机制定了更低的尾气排放限制,目前主要通过尾气后处理技术与扫气技术两种方法以降低尾气的排放。其中,扫气技术中,在现有发动机处于高速运转时扫气道内存储的空气量偏少,扫气时不仅有空气,还有部分未经燃烧的混合气参与清除废气,因此,尾气中还不能完全消除HC和CO等化合物的排放,不利于环境保护,同时还存在气缸内废气扫气不充分、扫气效果不佳的问题,所以,急需改进现有的气缸结构,以适应各国的相关规定,提高销售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缸,该气缸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通过使用该气缸结构,提高扫气效率,减少尾气污染,保护环境,且达到各国对发动机尾气排放量的指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所述气缸本体内包括有气缸内筒,所述气缸本体侧面设置有排气道,所述排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排气孔;所述气缸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扫气结构,所述扫气结构包括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扫气腔,所述扫气腔内设置有导向筋,且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向筋由所述扫气出口背离所述气缸内筒向外延伸至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相抵且朝向所述排气孔倾斜设置,所述导向筋将所述扫气腔划分形成多个扫气道,每一所述扫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扫气出口。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一所述扫气腔内包括有两个导向筋,两个所述导向筋呈相对平行设置于所述扫气腔内。上述技术方案中,朝向所述排气孔一侧的导向筋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一扫气道,远离所述排气孔一侧的导向筋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二扫气道。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扫气道的内壁与所述导向筋相对侧设置有折弯结构,所述折弯结构呈倾斜的Z型,所述第一扫气道呈L型,所述第一扫气道对应的所述扫气出口的直径小于其内侧腔体的直径。上述技术方案中,呈对称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间的夹角为100°~130°。上述技术方案中,呈对称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间的夹角为120°。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中扫气结构包括相对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扫气腔,扫气腔内设置有导向筋,导向筋由扫气出口背离气缸内筒向外延伸至与扫气腔的内壁相抵,且朝向排气孔倾斜设置,导向筋将扫气腔划分形成多个扫气道,且在第一扫气道的内壁与导向筋相对侧设置有折弯结构,折弯结构呈倾斜的Z型,通过折弯结构与导向筋的配合,使扫气出口面积减小,形成半封闭的扫气道结构,提高混合气进入气缸内筒的流速,改善混合气的雾化效果。将导向筋倾斜设置,与扫气出口相配合,调整至最佳的扫气相位、扫气角度和扫排差,减少混合气通过排气孔的逃逸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二冲程汽油机尾气中的HC和CO的含量,保护环境,同时降低燃油消耗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气缸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中气缸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扫气结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1、气缸本体;2、气缸内筒;3、排气道;4、排气孔;5、扫气结构;6、导向筋;7、扫气出口;8、第一扫气道;9、第二扫气道;10、折弯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3所示,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1,所述气缸本体1内包括有气缸内筒2,所述气缸本体1侧面设置有排气道3,所述排气道3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2相连通的排气孔4;所述气缸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扫气结构5,所述扫气结构5包括相对于所述排气孔4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扫气腔,所述扫气腔内设置有导向筋6,且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6相对于所述排气孔4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向筋6由所述扫气出口7背离所述气缸内筒2向外延伸至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相抵且朝向所述排气孔4倾斜设置,所述导向筋6将所述扫气腔划分形成多个扫气道,每一所述扫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2相连通的扫气出口7。参见图2所示,每一所述扫气腔内包括有两个导向筋6,两个所述导向筋6呈相对平行设置于所述扫气腔内。朝向所述排气孔4一侧的导向筋6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一扫气道8,远离所述排气孔4一侧的导向筋6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二扫气道9。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一扫气道8的内壁与所述导向筋6相对侧设置有折弯结构10,所述折弯结构10呈倾斜的Z型,所述第一扫气道8呈L型,所述第一扫气道8对应的所述扫气出口7的直径小于其内侧腔体的直径。参见图3所示,呈对称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6间的夹角为100°~130°。优选地,呈对称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6间的夹角为120°。通过将两个扫气腔相对于排气孔4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且在扫气腔内设置导向筋6,导向筋6由扫气出口7背离气缸内筒2向外延伸至与扫气腔的内壁相抵,且朝向排气孔4倾斜设置,导向筋6将扫气腔划分形成多个扫气道,且在第一扫气道8的内壁与导向筋6相对侧设置有折弯结构10,折弯结构10呈倾斜的Z型,通过折弯结构10与导向筋6的配合,使扫气出口7面积减小,形成半封闭的扫气道结构,提高混合气进入气缸内筒2的流速,改善混合气的雾化效果。将导向筋6倾斜设置,与扫气出口7相配合,调整至最佳的扫气相位、扫气角度和扫排差,减少混合气通过排气孔4的逃逸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二冲程汽油机尾气中的HC和CO的含量,保护环境,同时降低燃油消耗率。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所述气缸本体内包括有气缸内筒,所述气缸本体侧面设置有排气道,所述排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排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扫气结构,所述扫气结构包括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扫气腔,所述扫气腔内设置有导向筋,且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向筋由所述扫气出口背离所述气缸内筒向外延伸至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相抵且朝向所述排气孔倾斜设置,所述导向筋将所述扫气腔划分形成多个扫气道,每一所述扫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扫气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包括气缸本体,所述气缸本体内包括有气缸内筒,所述气缸本体侧面设置有排气道,所述排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排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扫气结构,所述扫气结构包括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扫气腔,所述扫气腔内设置有导向筋,且位于两个所述扫气腔内的所述导向筋相对于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向筋由所述扫气出口背离所述气缸内筒向外延伸至与所述扫气腔的内壁相抵且朝向所述排气孔倾斜设置,所述导向筋将所述扫气腔划分形成多个扫气道,每一所述扫气道具有与所述气缸内筒相连通的扫气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扫气腔内包括有两个导向筋,两个所述导向筋呈相对平行设置于所述扫气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鸿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