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29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用于连接张弦梁结构体系中的拉索和V形撑杆,包括上部铸钢件、下部铸钢件和盖板;上部铸钢件用于连接在V形撑杆的下端,且上部铸钢件的下端设有与下部铸钢件相匹配的凹槽,下部铸钢件设置于该凹槽中,并与上部铸钢件固定连接,上部铸钢件和下部铸钢件之间设有供拉索穿过的空腔,盖板用于遮盖下部铸钢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张弦梁结构中的拉索撑杆下端索夹节点与拉索撑杆形成外形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完美融合;空腔设计为弧形,减小了拉索张拉过程中的摩擦力,减小拉索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弧形盖板遮挡节点内部构造,建筑室内效果更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张弦梁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
技术介绍
张弦梁结构,是由上部刚性压弯构件(梁、拱或单层网壳),下部柔性拉索(刚拉杆)及撑杆组合而成的屋盖结构体系,通过给索施加预应力,减轻刚性子结构的负担,并形成自平衡体系。已经设计完成的张弦梁结构中,拉索撑杆形式大多采用竖直布置的撑杆形式,撑杆下端的节点均为外露形式;而随着建筑设计对结构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张弦梁结构采用了V形的拉索撑杆形式,张弦梁拉索与V形撑杆下端连接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为拉索在此位置断开,V行撑杆下端两侧伸出耳板与拉索索头连接,这种连接形式构造节点,强度较差;另一种方法是拉索在此位置不间断而是穿过撑杆下端节点,此时节点处暴露在环境中,以受环境影响,并影响整体建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使得拉索索夹隐藏于结构撑杆内部,使得拉索索夹与撑杆形成一体,具有外观美观等优点的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用于连接张弦梁结构体系中的拉索和V形撑杆,包括上部铸钢件、下部铸钢件和盖板;所述的上部铸钢件用于连接在V形撑杆的下端,且上部铸钢件的下端设有与下部铸钢件相匹配的凹槽,下部铸钢件设置于该凹槽中,并与上部铸钢件固定连接,上部铸钢件和下部铸钢件之间设有供拉索穿过的空腔,盖板用于遮盖下部铸钢件。优选地,所述的空腔由分别设置于上部铸钢件和下部铸钢件相对一面且相互匹配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容纳槽构成。优选地,所述的上部铸钢件和下部铸钢件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的高强螺栓分布于空腔的两侧,并沿空腔长度方向设置。优选地,所述的上部铸钢件的立面投影的顶端水平,底部呈弧形;空腔为适应拉索走向的弧形。优选地,所述的盖板为与上部铸钢件下端的凹槽处形状相匹配的弧片型。优选地,所述的盖板通过焊接连接于上部铸钢件的下端。优选地,所述的上部铸钢件的上端通过焊接与V形撑杆的下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的上部铸钢件的宽度与V形撑杆的宽度相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将张弦梁结构中的拉索撑杆下端索夹节点与拉索撑杆形成外形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完美融合。2)本技术中拉索索夹内部供拉索穿行的空腔设计为弧形,减小了拉索张拉过程中的摩擦力,减小拉索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3)本技术索夹节点安装完成后,其下端通过增加弧形的盖板遮挡节点内部构造,使得建筑室内效果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轴测图(不含盖板);图2为本技术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底端示意图(不含盖板);图3为本技术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纵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横截面示意图。图中,1为上部铸钢件,2为下部铸钢件,3为高强螺栓,4为盖板,5为空腔,6为拉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用于连接张弦梁结构体系中的拉索6和V形撑杆,此类张弦梁结构体系中的拉索撑杆为V形,且其截面形式为矩形钢管,图1~4所示,该索夹节点包括上部铸钢件1、下部铸钢件2和盖板4;上部铸钢件1用于连接在V形撑杆的下端(并与V形撑杆连接形成一体),且上部铸钢件1的下端设有与下部铸钢件2相匹配的凹槽,下部铸钢件2设置于该凹槽中,并与上部铸钢件1固定连接,上部铸钢件1和下部铸钢件2之间设有供拉索6穿过的空腔5,盖板4用于遮盖下部铸钢件2。本实施例中,优选空腔5由分别设置于上部铸钢件1和下部铸钢件2相对一面且相互匹配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容纳槽构成。上部铸钢件1和下部铸钢件2通过高强螺栓3固定连接。优选高强螺栓3分布于空腔5的两侧,并沿空腔5长度方向设置。优选上部铸钢件1的上端通过焊接与V形撑杆的下端连接。并进一步优选上部铸钢件1的宽度与V形撑杆的宽度相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上部铸钢件1的立面投影的顶端水平,底部呈弧形(或类弧形);空腔5为适应拉索6走向的弧形。将空腔5设计为弧形有利于拉索张拉过程中的拉索在索夹内部的滑移。实际中优选弧度结合两侧拉索实际角度确定。优选盖板4为与上部铸钢件1下端的凹槽处形状相匹配的弧片型。进一步优选盖板4通过焊接连接于上部铸钢件1的下端(待拉索张拉完成且节点安装完毕之后进行焊接连接)。本技术将拉索索夹隐藏于结构撑杆内部,使得拉索索夹与撑杆形成一体,具有外观美观等优点。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用于连接张弦梁结构体系中的拉索(6)和V形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铸钢件(1)、下部铸钢件(2)和盖板(4);/n所述的上部铸钢件(1)用于连接在V形撑杆的下端,且上部铸钢件(1)的下端设有与下部铸钢件(2)相匹配的凹槽,下部铸钢件(2)设置于该凹槽中,并与上部铸钢件(1)固定连接,上部铸钢件(1)和下部铸钢件(2)之间设有供拉索(6)穿过的空腔(5),盖板(4)用于遮盖下部铸钢件(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用于连接张弦梁结构体系中的拉索(6)和V形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铸钢件(1)、下部铸钢件(2)和盖板(4);
所述的上部铸钢件(1)用于连接在V形撑杆的下端,且上部铸钢件(1)的下端设有与下部铸钢件(2)相匹配的凹槽,下部铸钢件(2)设置于该凹槽中,并与上部铸钢件(1)固定连接,上部铸钢件(1)和下部铸钢件(2)之间设有供拉索(6)穿过的空腔(5),盖板(4)用于遮盖下部铸钢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腔(5)由分别设置于上部铸钢件(1)和下部铸钢件(2)相对一面且相互匹配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容纳槽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铸钢件(1)和下部铸钢件(2)通过高强螺栓(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张弦梁中拉索和撑杆的索夹节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旋张峥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