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32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上设有沿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外壳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各组检测相机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检测平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智能驾驶车辆中对检测相机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本技术涉及智能驾驶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技术介绍
在智能驾驶车辆中,通常需要设置多个检测相机,以对车身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在现有的智能驾驶车辆,各个检测相机多采用直接安装在车身上的设置方式,检测相机缺乏有效的防护,例如:在智能驾驶车辆使用过程中,检测相机的镜头处会出现积尘,需要频繁地擦拭检测相机的镜头,容易使镜头刮花;检测相机缺乏有效的防水措施,容易因进水或受潮而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智能驾驶车辆中对检测相机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上设有沿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外壳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各组检测相机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设置。进一步地,多组检测相机中的一组检测相机包括多个检测相机,该组检测相机中的多个检测相机沿预设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与该组检测相机相对应的透明视窗为平板结构。进一步地,检测平台包括雷达,雷达的工作面凸出于外壳的顶部设置。进一步地,外壳包括:主壳体,主壳体为底部封闭设置的筒形结构,多个透明视窗设置在筒形结构的侧壁上;顶盖,顶盖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的顶部,以对筒形结构的内腔进行遮挡。进一步地,检测平台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和定位孔;雷达上设有第二连接孔和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孔内,雷达与连接件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顶盖上设有安装槽,连接件设置在安装槽内;连接件上设有第三连接孔;顶盖上设有第四连接孔,连接件与顶盖之间通过穿设在在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内的第二紧固件连接。进一步地,顶盖上设有第一穿线孔,主壳体上设有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与防护腔之间隔离设置;在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第一穿线孔与第二穿线孔连通,以使与雷达连接的线束经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穿设至主壳体的底部;其中,顶盖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延伸至第一穿线孔处。进一步地,检测平台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于防护腔的内部,支撑件与主壳体连接,支撑件上设有第五连接孔;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雷达上设有第二连接孔,雷达与连接件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连接件与支撑件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三连接孔和第五连接孔内的第三紧固件连接;其中,顶盖上设有雷达避让孔,当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雷达穿设在雷达避让孔内。进一步地,顶盖上设有线束避让孔,线束避让孔为条形孔,线束避让孔延伸至雷达避让孔。进一步地,支撑件上设有多个支撑部,多个支撑部凸出于支撑件的主体部分设置;多个支撑部围成环形结构;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之间均设有让位槽;顶盖上设有多个连接部,各个连接部上均设有第七连接孔,多个连接部设置在雷达避让孔的内壁,多个连接部凸出于雷达避让孔的内壁面设置;当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各个连接部一一对应地插设在各个让位槽内。进一步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内装有第一密封条;当顶盖安装在主壳体上时,顶盖压设在第一密封条上;其中,第一环形凹槽环绕雷达避让孔设置。进一步地,主壳体上设有凸起部,凸起部远离主壳体的主体部分的一端的边缘设有定位槽;支撑件上设有与定位槽的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槽内。进一步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孔设置在多个支撑部之间;主壳体的主体部分上设有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的第一端延伸至主壳体的底部,第二排水孔的第二端延伸至凸起部靠近支撑件的一面;和/或,支撑件上设有第三穿线孔;主壳体的主体部分上设有第四穿线孔,第四穿线孔的第一端延伸至主壳体的底部,第四穿线孔的第二端延伸至凸起部靠近支撑件的一面。进一步地,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124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受拉屈服强度不小于55.2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弹性模量不小于68.9G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弯曲屈服强度不小于103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布氏硬度的范围为90HBW至95HBW。进一步地,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抗拉强度不小于520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条件屈服强度σ0.2不小于205MPa;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伸长率δ5不小于40%;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断面收缩率ψ不小于60%;主壳体、顶盖、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布氏硬度不大于187HBW。进一步地,主壳体的底面装有外迫式接头,以使与各个检测相机相连的线束通过外迫式接头穿出至防护腔的外部;和/或,主壳体的底面装有防水透气阀,以使位于防护腔外部的空气经防水透气阀进入防护腔内,或使位于防护腔内部的空气经防水透气阀流出防护腔。进一步地,外壳的外侧与各组相机安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均设有凸台。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设置于其车身顶部的检测平台,检测平台为上述的检测平台。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检测平台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具有防护腔;外壳上设有沿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外壳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透明视窗一一对应地设置;多组检测相机,各组检测相机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检测相机均朝向相应的透明视窗设置。通过设置外壳,并在外壳上设置多个沿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当将各组检测相机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外壳内的各个相机安装位置时,各组检测相机可通过各个相应的透明视窗获取外部的图像信息,从而在保证各个检测相机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检测相机的有效防护。在使用时,只需定期擦拭各个透明视窗即可,避免出现检测相机镜头刮花的情况,且检测相机位于外壳的内部可有效地避免出现进水或受潮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智能驾驶车辆中对检测相机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卸除雷达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检测平台的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检测平台的第二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检测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平台包括:/n外壳(1),所述外壳(1)内部具有防护腔;所述外壳(1)上设有沿所述外壳(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2);所述外壳(1)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所述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所述透明视窗(2)一一对应地设置;/n多组检测相机(3),各组所述检测相机(3)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所述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所述检测相机(3)均朝向相应的所述透明视窗(2)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平台,用于安装在智能驾驶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平台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内部具有防护腔;所述外壳(1)上设有沿所述外壳(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明视窗(2);所述外壳(1)的内部具有多组相机安装位置,各组所述相机安装位置与各个所述透明视窗(2)一一对应地设置;
多组检测相机(3),各组所述检测相机(3)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组所述相机安装位置处;各组所述检测相机(3)均朝向相应的所述透明视窗(2)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检测相机(3)中的一组所述检测相机(3)包括多个检测相机(3),该组所述检测相机(3)中的多个所述检测相机沿预设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与该组所述检测相机(3)相对应的所述透明视窗(2)为平板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检测平台包括雷达(4),所述雷达(4)的工作面凸出于所述外壳(1)的顶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包括:
主壳体(11),所述主壳体(11)为底部封闭设置的筒形结构,多个所述透明视窗(2)设置在所述筒形结构的侧壁上;
顶盖(12),所述顶盖(12)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壳体(11)的顶部,以对所述筒形结构的内腔进行遮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平台包括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上设有第一连接孔(51)和定位孔(52);所述雷达(4)上设有第二连接孔和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插设在所述定位孔(52)内,所述雷达(4)与所述连接件(5)之间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孔(5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
所述顶盖(12)上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件(5)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连接件(5)上设有第三连接孔(53);所述顶盖(12)上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连接件(5)与所述顶盖(12)之间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三连接孔(53)和所述第四连接孔内的第二紧固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2)上设有第一穿线孔(121),所述主壳体(11)上设有第二穿线孔(111),所述第二穿线孔(111)与所述防护腔之间隔离设置;在所述顶盖(12)安装在所述主壳体(11)上时,所述第一穿线孔(121)与所述第二穿线孔(111)连通,以使与所述雷达(4)连接的线束经所述第一穿线孔(121)和所述第二穿线孔(111)穿设至所述主壳体(11)的底部;
其中,所述顶盖(12)上设有导向槽(122),所述导向槽(122)延伸至所述第一穿线孔(121)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平台包括:
支撑件(6),所述支撑件(6)设置于所述防护腔的内部,所述支撑件(6)与所述主壳体(11)连接,所述支撑件(6)上设有第五连接孔;
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上设有第一连接孔(51)和第三连接孔(53),所述雷达(4)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雷达(4)与所述连接件(5)之间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孔(5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所述连接件(5)与所述支撑件(6)之间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三连接孔(53)和所述第五连接孔内的第三紧固件连接;
其中,所述顶盖(12)上设有雷达避让孔(123),当所述顶盖(12)安装在所述主壳体(11)上时,所述雷达(4)穿设在所述雷达避让孔(1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2)上设有线束避让孔(124),所述线束避让孔(124)为条形孔,所述线束避让孔(124)延伸至所述雷达避让孔(12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6)上设有多个支撑部(61),多个所述支撑部(61)凸出于所述支撑件(6)的主体部分设置;多个所述支撑部(61)围成环形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部(61)之间均设有让位槽(62);
所述顶盖(12)上设有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治国李林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