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7882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属于抛丸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抛丸机主体,抛丸机主体设置在沉降箱上方,抛丸机主体左侧设置有抛丸室,抛丸室底部设置有抛丸器,抛丸器右侧下方设置有斗式提升机,抛丸室上方设置有丸砂分离器,丸砂分离器右侧设置有自动供丸系统,自动供丸系统与斗式提升机通过传送履带相连接,自动供丸系统右侧下方设置有除尘系统接口,丸砂分离器和抛丸室分别通过管道与除尘系统接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钢丸进行重复利用,有效提高了钢管除锈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属于抛丸设备

技术介绍
钢管经热加工后表面会附着一层氧化皮或长久搁置形成锈蚀,给钢管外表面质量检验与探伤带来困难以及无法进行防腐或防锈处理。常用的外磨工艺虽也能达到外表处理的效果,但外磨会减轻产品重量加上砂轮的消耗会大幅度增加成本。因此,抛丸工艺就体现出优势所在。钢管非常广泛地应用于供水领域,为了延长钢管的使用寿命,防腐处理非常重要。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防腐措施就是在钢管内外壁进行涂塑处理,在涂塑之前需要对钢管的内外壁进行除锈,由于酸洗、磷化等除锈方式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酸洗后的钢管壁比较光滑,降低了涂塑层在钢管壁的附着力,所以当前在对钢管内外壁进行涂塑之前,需要对钢管内外壁进行除锈处理时优选的除锈方式是抛丸除锈,一方面是因为抛丸除锈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对钢管内外壁抛丸除锈的过程中,可以增加钢管壁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增强涂塑层对钢管壁的附着力。根据当前的抛丸除锈工艺,要对钢管的内外壁除锈,通常需要分别采用对钢管内、外壁单独除锈的抛丸机设备,分别对钢管的内、外壁进行抛丸除锈操作,内壁除锈过程一般需要40分钟,外壁除锈过程也需要40分钟,除锈时间长,效率低。另外,虽然目前市场上对钢管的外壁进行抛丸除锈的技术比较成熟,但用于对钢管内壁抛丸除锈的技术尚不完善。现有的钢管内壁抛丸处理设备,为了减小抛丸装置的尺寸以便适合处理小口径的钢管内壁,通常采用电机驱动液压站,液压站带动液压马达驱动抛丸头的动力传动模式,而且由于在抛丸过程中,钢管水平放置,为了将抛出的砂丸从钢管内部用强大的气流带出,就需要大功率的抽风除尘设备,所以现有的钢管内壁抛丸设备大都体积庞大需要占用较大的厂房空间,而且能耗高除锈效率低。尤其对于大口径的钢管,现有的卧式钢管内壁抛丸机在进行内壁抛丸除锈的过程中,当管径较大时管内的砂丸不易在抛丸过程中及时自动清理,影响抛丸处理效率和砂丸的循环使用。目前用于对钢管内壁抛丸处理的的抛丸处理机,在抛丸过程中需要将钢管水平放置,此时为了将抛出的砂丸从钢管内部用强大的气流带出,就需要大功率的抽风除尘设备,而且供砂系统都是首先将砂丸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砂丸依靠自身重力沿导砂管下滑到供砂皮带上,再由皮带输送到抛丸头内部抛出,所以现有的钢管内壁抛丸设备大都体积庞大、结构复杂,需要占用较大的厂房空间,而且故障率高除锈效率低。尤其对于大口径的钢管,现有的卧式钢管内壁抛丸机在进行内壁抛丸除锈的过程中,管内的砂丸不易在抛丸过程中通过抽风设备及时自动清理,影响抛丸处理效率和砂丸的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用于对钢管内壁抛丸处理的抛丸处理机,在抛丸过程中需要将钢管水平放置,此时为了将抛出的砂丸从钢管内部用强大的气流带出,就需要大功率的抽风除尘设备,而且供砂系统都是首先将砂丸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砂丸依靠自身重力沿导砂管下滑到供砂皮带上,再由皮带输送到抛丸头内部抛出,所以现有的钢管内壁抛丸设备大都体积庞大、结构复杂,需要占用较大的厂房空间,而且故障率高除锈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包括:抛丸机主体,所述的抛丸机主体设置在沉降箱上方,抛丸机主体左侧设置有抛丸室,抛丸室底部设置有抛丸器,抛丸器右侧下方设置有斗式提升机,抛丸室上方设置有丸砂分离器,丸砂分离器通过管道与抛丸器相连接,丸砂分离器右侧设置有自动供丸系统,自动供丸系统与丸砂分离器通过管道相连接,自动供丸系统与斗式提升机通过传送履带相连接,自动供丸系统右侧下方设置有除尘系统接口,丸砂分离器和抛丸室分别通过管道与除尘系统接口相连接。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进行钢管除锈作业时,将钢管放置在抛丸室内部,向自动供丸系统内部添加钢丸,钢丸经管道进入丸砂分离器,然后通过丸砂分离器与抛丸器之间的管道进入抛丸器,抛丸器对抛丸室内部进行抛丸,抛丸器将铸钢丸高速喷出,撞击钢管外表面,粉碎并击落杂物,分离的杂物和钢丸下落到沉降箱,然后经斗式提升机向上提升,进入到丸砂分离器,经丸砂分离器分离后,钢丸进入抛丸器中再次进行抛丸作业,分离后的杂质经管道和除尘系统接口输送到除尘系统中进行除尘作业,重复上述步骤从而完成对钢管的抛丸作业。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抛丸器和斗式提升机分别设置有两组,且呈对称设置。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组抛丸器和斗式提升机提高抛丸机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抛丸室两侧设置有弹丸密封圈。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弹丸密封圈提高抛丸室的密封性能。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丸砂分离器采用BE幕帘式丸砂分离器。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斗式提升机提升上来的丸砂混合物首先通过丸砂分离器的螺旋滚筒筛按颗粒进行分离,然后通过重锤调节使其形成均匀的幕帘,经两次筛选形成均匀的雨淋幕帘状,最后再通过风速对其丸、砂、灰进行分离,从而形成完整三次分离。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自动供丸系统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带传动与自动供丸系统相连接。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电机为自动供丸系统提供动力。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斗式提升机采用TS30型重力落砂式斗式提升机,斗式提升机由摆线针轮减速机、上下滚筒、输送胶带、料斗、封闭料筒和涨紧装置等组成,斗式提升机的进料口与室体漏砂斗相连,其出料口与丸砂分离器相连。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抛丸器采用Q6116型高效悬臂离心式抛丸器。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将抛丸装置设置为一体式,大大降低了抛丸装置的体积以及占地面积,且本技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钢丸进行重复利用,有效提高了钢管除锈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丸砂分离器;2、抛丸室;3、抛丸器;4、自动供丸系统;5、除尘系统接口;6、沉降箱;7、斗式提升机;8、弹丸密封圈;9、驱动电机;10、管道;11、抛丸机主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包括:抛丸机主体(11),所述的抛丸机主体(11)设置在沉降箱(6)上方,抛丸机主体(11)左侧设置有抛丸室(2),抛丸室(2)底部设置有抛丸器(3),抛丸器(3)右侧下方设置有斗式提升机(7),抛丸室(2)上方设置有丸砂分离器(1),丸砂分离器(1)通过管道与抛丸器(3)相连接,丸砂分离器(1)右侧设置有自动供丸系统(4),自动供丸系统(4)与丸砂分离器(1)通过管道相连接,自动供丸系统(4)与斗式提升机(7)通过传送履带相连接,自动供丸系统(4)右侧下方设置有除尘系统接口(5),丸砂分离器(1)和抛丸室(2)分别通过管道(10)与除尘系统接口(5)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包括:抛丸机主体(11),所述的抛丸机主体(11)设置在沉降箱(6)上方,抛丸机主体(11)左侧设置有抛丸室(2),抛丸室(2)底部设置有抛丸器(3),抛丸器(3)右侧下方设置有斗式提升机(7),抛丸室(2)上方设置有丸砂分离器(1),丸砂分离器(1)通过管道与抛丸器(3)相连接,丸砂分离器(1)右侧设置有自动供丸系统(4),自动供丸系统(4)与丸砂分离器(1)通过管道相连接,自动供丸系统(4)与斗式提升机(7)通过传送履带相连接,自动供丸系统(4)右侧下方设置有除尘系统接口(5),丸砂分离器(1)和抛丸室(2)分别通过管道(10)与除尘系统接口(5)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外抛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丸器(3)和斗式提升机(7)分别设置有两组,且呈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冬桑伟陈俊德王洪海
申请(专利权)人:德新钢管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