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720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45
本新型涉及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包括集水腔、上压盖、排渣槽,集水腔为“凵”字形槽状结构,集水腔内设轴孔,轴孔与集水腔同轴分布,集水腔底部设至少一个排水口,上端面与上压盖连接,上压盖上端面设与上压盖同轴分布的环形滑轨,排渣槽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腔体结构,排渣槽上端面与上压盖平齐分布,内侧面与集水腔外侧面连接,下端面通过凸台与集水腔侧表面连接,凸台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本新型一方面可有效实现与碟式分离机配套运行,并有效防止碟式分离机转股与机身碰撞造成的设备故障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有效防止因泄露物料渗流到对碟式分离机设备内部而造成碟式分离机内部润滑剂、机械结构受损等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防护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碟式分离机运行时,转鼓与机身间需要预留宽度不小于3毫米的隔离间隙,以达到防止转鼓与机身间碰撞情况发生,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转鼓中物料溢出,因此极易造成溢出物料残留在转鼓与机身间的隔离间隙内,导致转鼓底部长期积存大量的操作水及固体污染物,在导致操作环境污染严重,且积存的操作水、固体污染物极易渗流到碟式分离机内部的同时,渗流到碟式分离机内部污染物一方面导致碟式分离机中的润滑液等造成污染变质,另一方面增加了机械部件之间运行的摩擦力,增加机械设备摩擦损耗,从而导致碟式分离机使用稳定性、可靠性低且维护成本高及产品生产加工质量稳定性差的缺陷,难以有效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防护机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实现与碟式分离机配套运行,并有效防止碟式分离机转股与机身碰撞造成的设备故障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有效实现对碟式分离机运行移除的液体及固体物料进行收集并导流,防止因泄露物料渗流到对碟式分离机设备内部而造成碟式分离机内部润滑剂、机械结构受损等情况发生,从而有效提高传动机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传动机构维护及使用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包括集水腔、上压盖、排渣槽,集水腔为“凵”字形槽状结构,集水腔内设轴孔,轴孔与集水腔同轴分布,集水腔底部设至少一个排水口,上端面与上压盖连接,排水口轴线与集水腔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上压盖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形圆盘结构,上压盖上设透孔,透孔孔径为集水腔上端面直径的50%—80%,上压盖上端面设与上压盖同轴分布的环形滑轨,且环形滑轨高出上压盖上端面至少3毫米,排渣槽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腔体结构,且排渣槽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排渣槽上端面与上压盖平齐分布,内侧面与集水腔外侧面连接,下端面通过凸台与集水腔侧表面连接,凸台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的环形滑轨横断面呈矩形、等腰梯形、圆弧结构、台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水腔下端面设至少连个连接螺孔,且所述连接螺孔轴线与集水腔轴线平行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压盖横断面呈矩形、等腰梯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渣槽另设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包覆在上压盖、排渣槽外并与集水腔同轴分布,且密封盖设承载口,所承载口与密封盖同轴分布,且承载口直径比上压盖透孔孔径大至少10毫米,且比上压盖外径小至少20厘米。本新型结构简单、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实现与碟式分离机配套运行,并有效防止碟式分离机转股与机身碰撞造成的设备故障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有效实现对碟式分离机运行移除的液体及固体物料进行收集并导流,防止因泄露物料渗流到对碟式分离机设备内部而造成碟式分离机内部润滑剂、机械结构受损等情况发生,从而有效提高传动机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传动机构维护及使用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包括集水腔1、上压盖3、排渣槽4,集水腔1为“凵”字形槽状结构,集水腔1内设轴孔5,轴孔与集水腔1同轴分布,集水腔1底部设至少一个排水口6,排水口6轴线与集水腔1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上压盖3为与集水腔1同轴分布的环形圆盘结构,上压盖3上设透孔7,透孔7孔径为集水腔1上端面直径的50%—80%,上压盖3上端面设与上压盖3同轴分布的环形滑轨8,且环形滑轨8高出上压盖3上端面至少3毫米,排渣槽4为与集水腔1同轴分布的环状腔体结构,且排渣槽4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排渣槽4上端面与上压盖3平齐分布,内侧面与集水腔1外侧面连接,下端面通过凸台2与集水腔1侧表面连接,凸台2为与集水腔1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其中,所述的环形滑轨8横断面呈矩形、等腰梯形、圆弧结构、台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同时,所述的集水腔1下端面设至少连个连接螺孔9,且所述连接螺孔9轴线与集水腔1轴线平行分布。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上压盖3横断面呈矩形、等腰梯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重点说明的,所述的排渣槽4另设密封盖10,所述密封盖10包覆在上压盖3、排渣槽4外并与集水腔1同轴分布,且密封盖10设承载口11,所承载口11与密封盖10同轴分布,且承载口11直径比上压盖3透孔7孔径大至少10毫米,且比上压盖外径小至少20厘米。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构成本新型的集水腔、上轴套座、上压盖、排渣槽进行组装,然后将组装后的本新型通过集水腔安装到碟式分离机机身上端面,使上压盖、排渣槽位于碟式分离机机转鼓下方,并与碟式分离机机转鼓间预留宽度不小于3毫米的隔离间隙。当碟式分离机运行时,碟式分离机机转鼓内溢出的液体、固体或固液混合物沿转鼓外表面下落,其中液体物料及粉状则沿着隔离间隙流入到集水腔内进行收集,并通过集水腔的排水口集中导流排放;固体颗粒物料通过上压盖导流并集中收集到排渣槽内,从而达到对溢出物理整体收集,防止对碟式分离机造成污染和损害。本新型结构简单、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实现与碟式分离机配套运行,并有效防止碟式分离机转股与机身碰撞造成的设备故障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有效实现对碟式分离机运行移除的液体及固体物料进行收集并导流,防止因泄露物料渗流到对碟式分离机设备内部而造成碟式分离机内部润滑剂、机械结构受损等情况发生,从而有效提高传动机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传动机构维护及使用成本。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包括集水腔、上压盖、排渣槽,所述集水腔为“凵”字形槽状结构,所述集水腔内设轴孔,所述轴孔与集水腔同轴分布,所述集水腔底部设至少一个排水口,上端面与上压盖连接,所述排水口轴线与集水腔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所述上压盖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形圆盘结构,所述上压盖上设透孔,所述透孔孔径为集水腔上端面直径的50%—80%,且所述上压盖上端面设与上压盖同轴分布的环形滑轨,且环形滑轨高出上压盖上端面至少3毫米,所述排渣槽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腔体结构,且排渣槽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排渣槽上端面与上压盖平齐分布,内侧面与集水腔外侧面连接,下端面通过凸台与集水腔侧表面连接,且所述凸台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碟式分离机操作水反混合装置包括集水腔、上压盖、排渣槽,所述集水腔为“凵”字形槽状结构,所述集水腔内设轴孔,所述轴孔与集水腔同轴分布,所述集水腔底部设至少一个排水口,上端面与上压盖连接,所述排水口轴线与集水腔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所述上压盖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形圆盘结构,所述上压盖上设透孔,所述透孔孔径为集水腔上端面直径的50%—80%,且所述上压盖上端面设与上压盖同轴分布的环形滑轨,且环形滑轨高出上压盖上端面至少3毫米,所述排渣槽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腔体结构,且排渣槽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排渣槽上端面与上压盖平齐分布,内侧面与集水腔外侧面连接,下端面通过凸台与集水腔侧表面连接,且所述凸台为与集水腔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绿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