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6703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过滤外壳内可拆卸式排布若干个微滤膜管,微滤膜管两端分别穿过PVC内端盖板,过滤外壳沿纵向方向开口并在上下相对的开口处分别设置进水口和排污口,进水口连接管网水,过滤外壳一端封闭且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净水出口,微滤膜管采用超高分子PE半融熔烧结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能够过滤去除前面几道预过滤后残留的胶体、铁锈、红虫、泥沙、菌团等,截留率达到99%,PE分子量达到900万以上,膜管表面不会长菌或颗粒等,杂物附着率低,能够自动反冲洗,实现无限次反冲洗,韧性好,可单独更换膜管,过滤精度达到0.2μm,比表面积大,产生量可达到现有超滤膜的几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
本技术属于过滤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
技术介绍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安全是民生稳定之本,目前我国水域污染较为严重,管网二次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532条河流,有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1985年在长江口能观测到126种底栖动物,1998年下降到56种,2002年仅存52种!专家警告,十年内长江水系生态濒临奔溃!自来水输送过程也会产生二次污染。央视多次报道自来水管道污染,自来水出厂的水达标,但是在输送至各公司或家庭用户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污染,经过年久失修、复杂交错的管道,水就被污染了,污染来源主要有送水管道被污染、居住区水箱二次产生的污垢、长期埋设的地下管中产生的泥沙及铁锈等。平时饮用的水里有我们“看不到、喝的到”的污染物,据资料显示,水中的污染物多达2200多种!余氯、细菌、小颗粒杂质、铅、镉、砷等重金属和有机毒物充斥在自来水中。目前市场二次供水使用比较多是超滤膜过滤器,由N根细小膜丝并联集束而成,因此需输水泵提供很大的驱动力才能正常工作,产水量小;成膜方式决定了配方中含有机溶剂,反冲洗困难,冲洗次数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断丝等不良问题,从而使过滤精度变大,采用胶封装膜丝,水中会残留化学成分的有机溶剂,这些不能确保都是食品级用料,存在饮用安全问题,使用寿命短,难维修,占用面积大,成本高;市场上还有RO膜管网过滤器及PP棉保安过滤器,RO过滤器是反渗透形式,会将对身体有益的离子和矿物质一起过滤掉,成本较高,系统产水量比较低,并且会产生废水,很容易堵膜;PP棉保安过滤器受压穿透影响过滤精度,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能进行反冲洗,需经常更换,过滤面积小,产水量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包括过滤外壳,所述过滤外壳呈两侧开口的中空结构,过滤外壳沿纵向开口并在上下相对的开口处分别设置进水口和排污口,进水口连接管网水,过滤外壳一端内部套设有外端盖,外端盖带净水出口的一侧朝外放置,过滤外壳内部且位于外端盖内侧设置第一PVC内端盖板,过滤外壳内部且位于外端盖外侧设置固定压板,进行限位,过滤外壳相对的另一端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二PVC内端盖板和膜后端盖板,形成死端,若干个微滤膜管两端分别穿过第一PVC内端盖板和第二PVC内端盖板上的孔并可拆卸式排布于过滤外壳内。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外壳采用不锈钢制成,过滤外壳内部间隔设置若干个膜管支撑板,每个膜管支撑板上均开设若干个圆通孔,微滤膜管依次穿过PVC内端盖板和膜管支撑板上的圆通孔并固定于过滤外壳内。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外壳内侧壁且与外端盖相接的位置设置内螺纹,外端盖通过其上的外螺纹套设于过滤外壳内侧壁上。进一步的,所述外端盖截面呈凸形,凸出部分延伸形成净水出口。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压板设有两个且均呈月牙形,过滤外壳内侧壁且与固定压板相接触的位置设置卡槽,固定压板卡入卡槽内,固定压板与外端盖螺栓连接,两个固定压板面面相对并环绕于净水出口外侧。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和排污口的中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进水口和排污口分别采用电焊密封连接至过滤外壳的两个上下相对的开口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VC内端盖板上开有若干个通孔,第二PVC内端盖板上开有若干个盲孔,通孔、盲孔和微滤膜管的数目、尺寸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每根微滤膜管两端分别对应穿过第一PVC内端盖板上的通孔和第二PVC内端盖板上的盲孔并固定于过滤外壳内。进一步的,所述微滤膜管采用超高分子PE半融熔烧结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微滤膜管采用超高分子量PE,通过半熔融磨压烧结工艺制成,分子量可达900W及以上,烧结过程中采用气浮加热,温度差极小,分子间粘结固化力接近,成孔均匀并且表面光滑,柔性极好,在使用过程中能使水通量的衰减尽可能的小,烧结温度采用梯度烧结,使烧结产品的孔隙分布也呈梯度式分布,使产品通量加大,微滤膜管表面不会长菌,颗粒附着率低,耐强酸、强碱,环保,增加抗污染能力;2.过滤精度能达到0.2μm,能够过滤去除前面几道预过滤后残留的胶体、铁锈、红虫、泥沙、菌团等,截留率达到99%;3.本技术采用一进(需过滤的水通过进水口进入)、一出(过滤好的净水通过净水出口排出)、外进内出方式,增加了比表面积,采用死端过滤截流模式产水,产水量几乎达到100%;4.能够自动反冲洗,实现无限次反冲洗,韧性好,强度高,不影响使用寿命和产水量;5.微滤膜管前端使用外端盖套住过滤外壳端口,固定压板卡在过滤外壳内侧壁的卡槽内并通过拧紧螺栓实现过滤外壳、外端盖的位置固定,过滤外壳形成死端的一侧设置膜后端盖板,在更换或者清洗微滤膜管时,打开末端的膜后端盖板进行抽取或装入微滤膜管;6.微滤膜管前端装在第一PVC内端盖板的通孔内,其后端根据微滤膜管的长度尺寸均匀分布装入另一端的第二PVC内端盖板的盲孔内,过滤外壳内可并联排布多芯,比表面积大,产生量可达到现有超滤膜的几倍,可按不同的排列方式组装不同芯数得到不同的过滤有效面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PVC内端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过滤外壳;2-微滤膜管;3-进水口;4-净水出口;5-外端盖;6-膜管支撑板;7-膜后端盖板;8-固定压板;9-排污口;10-第一PVC内端盖板;11-通孔;12-第二PVC内端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技术,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另有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在以下实施例中,未详细描述的各种过程、方法和试剂是本领域中公知的常规方法和产品。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包括过滤外壳1、微滤膜管2、进水口3、净水出口4、外端盖5、膜管支撑板6、膜后端盖板7、固定压板8、排污口9、PVC内端盖板10、通孔11和第二PVC内端盖板12,过滤外壳1呈两侧开口的中空结构,过滤外壳1沿纵向方向开口并在上下相对的开口处分别设置进水口3和排污口9,进水口3连接管网水,过滤外壳1一端或前端内部套设有外端盖5,外端盖5带净水出口4的一侧朝外放置,过滤外壳1内部且位于外端盖5内侧设置第一PVC内端盖板10,过滤外壳1内部且位于外端盖5外侧设置固定压板8,进行限位,过滤外壳1相对的另一端即后端,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二PVC内端盖板12和膜后端盖板7,为封闭状态,形成死端,微滤膜管2设有若干根,每根微滤膜管2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PVC内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外壳(1),所述过滤外壳(1)呈两侧开口的中空结构,过滤外壳(1)沿纵向开口并在上下相对的开口处分别设置进水口(3)和排污口(9),进水口(3)连接管网水,过滤外壳(1)一端内部套设有外端盖(5),外端盖(5)带净水出口(4)的一侧朝外放置,过滤外壳(1)内部且位于外端盖(5)内侧设置第一PVC内端盖板(10),过滤外壳(1)内部且位于外端盖(5)外侧设置固定压板(8),进行限位,过滤外壳(1)相对的另一端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二PVC内端盖板(12)和膜后端盖板(7),形成死端,若干个微滤膜管(2)两端分别穿过第一PVC内端盖板(10)和第二PVC内端盖板(12)并可拆卸式排布于过滤外壳(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外壳(1),所述过滤外壳(1)呈两侧开口的中空结构,过滤外壳(1)沿纵向开口并在上下相对的开口处分别设置进水口(3)和排污口(9),进水口(3)连接管网水,过滤外壳(1)一端内部套设有外端盖(5),外端盖(5)带净水出口(4)的一侧朝外放置,过滤外壳(1)内部且位于外端盖(5)内侧设置第一PVC内端盖板(10),过滤外壳(1)内部且位于外端盖(5)外侧设置固定压板(8),进行限位,过滤外壳(1)相对的另一端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二PVC内端盖板(12)和膜后端盖板(7),形成死端,若干个微滤膜管(2)两端分别穿过第一PVC内端盖板(10)和第二PVC内端盖板(12)并可拆卸式排布于过滤外壳(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外壳(1)采用不锈钢制成,过滤外壳(1)内部间隔设置若干个膜管支撑板(6),每个膜管支撑板(6)上均开设若干个圆通孔,微滤膜管(2)依次穿过PVC内端盖板(10)和膜管支撑板(6)上的圆通孔并固定于过滤外壳(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管式微滤膜的死端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外壳(1)内侧壁且与外端盖(5)相接的位置设置内螺纹,外端盖(5)通过其上的外螺纹套设于过滤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凯虹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