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6022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32
旋转致动器(10)用于车辆线控换挡系统(11)中。致动器包括马达、减速器、输出轴、固定构件和限定销(53)。减速器包括齿圈和太阳齿轮并降低马达转速。太阳齿轮从齿圈内侧与齿圈啮合。输出轴以减速器降低的转速输出马达旋转。固定构件围绕减速器设置。限定销设置在固定构件中。限定销构造成防止太阳齿轮移动,同时允许太阳齿轮绕马达旋转轴线公转并绕与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自转。限定销是与固定构件分开的构件。限定销强度等于或大于从太阳齿轮接收的最大扭矩反作用力。限定销具有与太阳齿轮接合的接合部。接合部和太阳齿轮的硬度差定义为第一硬度差。固定构件和太阳齿轮的硬度差定义为第二硬度差。第一硬度差设定为小于第二硬度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致动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致动器。
技术介绍
传统上,已知用作车辆的线控换挡系统的驱动单元的旋转致动器。专利文献1(JP2016-223526A)公开了一种致动器,其中,通过设置在马达的旋转轴和输出轴之间的减速器中的限定销来限制太阳齿轮的运动。限定销与固定构件一体地形成为单个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由于限定销与固定构件一体地形成为单个部件,因此担心会降低限定销的位置精度、限定销的强度可能不足、以及限定销会磨损。鉴于上述情况做出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致动器,其防止限定销的位置精度的劣化、限定销的强度不足以及调节消的磨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用于车辆的线控换挡系统中的旋转致动器。致动器包括马达、减速器、输出轴、固定构件和限定销。减速器包括齿圈和太阳齿轮并且减速器减小马达的转速。太阳齿轮从齿圈的内侧与齿圈啮合。输出轴通过减速器以降低的转速输出马达的旋转。固定构件围绕减速器设置。限定销设置在固定构件中。限定销被构造成防止太阳齿轮运动,同时允许太阳齿轮绕马达的旋转轴线公转并且绕与该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自转。限定销是与固定构件分开的分开构件。限定销的强度等于或大于从太阳齿轮接收的最大扭矩反作用力。限定销具有与太阳齿轮接合的接合部。接合部和太阳齿轮之间的硬度差被定义为第一硬度差。固定构件和太阳齿轮之间的硬度差被定义为第二硬度差。第一硬度差被设定为小于第二硬度差。根据一个方面,由于限定销是与其中设置有限定销的固定构件分开的分开构件,所以可以抑制限定销的位置精度的降低。另外,通过考虑到限定销的强度和硬度差来提供限定销,可以避免限定销的强度不足和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应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致动器的线控换挡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图1的换挡挡位切换机构的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致动器的横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3的线IV-IV截取的减速器的截面图。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旋转致动器的横截面图。图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限定销的示意图。图7是图6的竖直横截面图。图8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旋转致动器的横截面图。图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限定销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周向止动件的平面横截面图。图11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限定销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周向止动件的平面横截面图。图13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限定销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周向止动件的平面横截面图。图15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限定销的示意图。图16是图15的竖直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旋转致动器(以下称为“致动器”)的多个实施例。在实施例中,基本上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第一实施例)该致动器用作车辆的线控换挡系统的驱动单元。(线控换挡系统)将参照图1和图2描述线控换挡系统的构造。如图1所示,线控换挡系统11包括指示变速器12换挡挡位的换挡操作装置13、驱动变速器12的换挡挡位切换机构14的致动器10、使致动器10通电的驱动电路15以及控制电路17。控制电路17基于用于换挡挡位的控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15来驱动致动器10。驱动电路15和控制电路17构成电子控制单元18(以下,称为ECU18)。如图2所示,换挡挡位切换机构14包括:挡位切换阀20,其控制对变速器12中的液压操作机构的液压压力供应;制动弹簧21和制动杆22,其被构造成保持挡位;以及驻车杆25,其在换挡挡位切换到驻车挡位时通过将驻车杆24装配到变速器12的输出轴的驻车齿轮23中来防止输出轴旋转;以及手动轴26,其与制动杆22一起旋转。换挡挡位切换机构14使手动轴26与连接至驻车柱25和挡位切换阀20的阀体27的制动杆22一起旋转,以将驻车柱25和阀体27变换至对应于目标换挡挡位的位置。线控换挡系统11连接至致动器10以电动切换换挡挡位。(致动器)接下来,将描述致动器10的构造。如图3所示,致动器10包括:马达30,其作为驱动动力源;减速器50,其减小马达30的转速;输出轴40,其以减小的速度输出旋转;以及壳体60,其容纳马达30、减速器50和输出轴40。壳体60包括筒形上壳体部61和杯状下壳体部62。间隔件65形成在上壳体61的一端63和另一端64之间。其上安装有驱动电路15和控制电路17(参照图1)的板66设置在一端63的内侧。板66例如通过热锻而固定至间隔件65。板66被板盖67覆盖,从而确保了对板66的遮蔽(防水)。下壳体部62附接到另一端部64。下壳体部62包括远离上壳体61突出的筒状突出部69。手动轴26插入筒状突出部69中。马达30包括:定子31,其被压配并固定到另一端64处的板壳68中;转子32,其设置在定子31内侧;以及旋转轴33,其与转子32一起绕旋转轴线AX1旋转。旋转轴33由设置在板壳68中的轴承34和设置在下壳体部62中的马达轴承35两者可旋转地支撑。此外,旋转轴33在转子32面对下壳体部62一侧上的位置处具有与旋转轴线AX1偏心的偏心部36。马达30能够通过由控制电路17控制供应至构成定子31的三相绕组38的电流而双向旋转(见图1),并且还能够停止在所需的旋转位置处。板盖67具有通孔并且塞子39附接到该通孔。当发生故障时,旋转轴33可以在拆卸塞子39之后手动旋转。如图3和图4所示,减速器50包括齿圈51、太阳齿轮52和从动齿轮55。齿圈51是两齿齿轮并且具有内齿56和外齿57。齿圈51与旋转轴线AX1同轴地设置并且由设置在下壳体部62中的齿轮轴承58可旋转地支撑。太阳齿轮52由装配至偏心部36中的轴承37绕偏心轴线AX2可旋转地支撑。太阳齿轮52与齿圈51啮合并紧密地嵌合在齿圈51内侧。即,太阳齿轮52从齿圈5内侧与齿圈51啮合。当旋转轴33旋转时,太阳齿轮52进行行星运动,其中太阳齿轮52绕旋转轴线AX1公转并绕偏心轴线AX2自转。太阳齿轮52限定了沿轴向方向穿透太阳齿轮52的八个通孔59。通孔59沿太阳齿轮52的周向方向以相等的间隔设置。与对应的通孔59接合的限定销53限制太阳齿轮52移动,同时允许太阳齿轮52进行行星运动。太阳齿轮52的旋转速度相对于旋转轴33的旋转速度降低,并且太阳齿轮52的旋转被传递到齿圈51。从动齿轮55与平行于AX1的输出轴线AX3同轴地设置。从动齿轮55与外齿57啮合以外接齿圈51。即,从动齿轮55从齿圈51的外侧与外齿57啮合。经由太阳齿轮52和内齿56之间的啮合传递至齿圈51的旋转从外齿57传递到从动齿轮55。当齿圈51绕旋转轴线AX1旋转时,从动齿轮55绕旋转轴线AX3旋转。输出轴40具有筒形状并且与旋转轴线AX3同轴地设置。间隔件65具有与旋转轴线AX3同轴的支撑通孔89。输出轴40由装配在支撑通孔89中的第一凸缘衬套46和装配在筒状突出部69内部的第二凸缘衬套47绕旋转轴线AX3可旋转地支撑。从动齿轮55装配到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在用于车辆的线控换挡系统(11)中的旋转致动器(10),所述旋转致动器包括:/n马达(30);/n减速器(50),其包括齿圈(51)和太阳齿轮(52)并降低所述马达的转速,所述太阳齿轮从所述齿圈的内侧与所述齿圈啮合;/n输出轴(40),其以通过所述减速器降低的转速输出所述马达的旋转;/n固定构件(44、62),其围绕所述减速器设置;以及/n限定销(53、81至86),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中,所述限定销构造成防止所述太阳齿轮移动,同时允许所述太阳齿轮绕所述马达的旋转轴线(AX1)公转并绕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AX2)旋转,其中,/n所述限定销是与所述固定构件分开的分开构件,/n所述限定销具有的强度等于或大于从所述太阳齿轮接收的最大扭矩反作用力,/n所述限定销具有与所述太阳齿轮接合的接合部,/n所述接合部和所述太阳齿轮之间的硬度差被定义为第一硬度差,/n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太阳齿轮之间的硬度差被定义为第二硬度差,并且/n所述第一硬度差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二硬度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6 JP 2019-0779851.一种用在用于车辆的线控换挡系统(11)中的旋转致动器(10),所述旋转致动器包括:
马达(30);
减速器(50),其包括齿圈(51)和太阳齿轮(52)并降低所述马达的转速,所述太阳齿轮从所述齿圈的内侧与所述齿圈啮合;
输出轴(40),其以通过所述减速器降低的转速输出所述马达的旋转;
固定构件(44、62),其围绕所述减速器设置;以及
限定销(53、81至86),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中,所述限定销构造成防止所述太阳齿轮移动,同时允许所述太阳齿轮绕所述马达的旋转轴线(AX1)公转并绕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AX2)旋转,其中,
所述限定销是与所述固定构件分开的分开构件,
所述限定销具有的强度等于或大于从所述太阳齿轮接收的最大扭矩反作用力,
所述限定销具有与所述太阳齿轮接合的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和所述太阳齿轮之间的硬度差被定义为第一硬度差,
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太阳齿轮之间的硬度差被定义为第二硬度差,并且
所述第一硬度差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二硬度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井刚志角弘之粂干根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