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5300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4
转向装置具备方向盘(11)、支承框架、框架固定部、操舵传递部、气囊单元(16)。框架固定部与方向盘(11)的旋转中心轴线(o)实质上平行地延伸,将支承框架固定于车身。操舵传递部将方向盘(11)相对于支承框架的旋转向车轮的转舵机构传递。支承框架和框架固定部配置于在方向盘(11)的主视观察下与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o)不重叠的位置。气囊单元(16)安装于框架固定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转向用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的转向装置在从驾驶位的前方朝向车辆的后部上方突出的转向轴上安装方向盘。转向轴的下端侧在驾驶位的前部侧下方连结于前轮的转舵机构。方向盘具备与转向轴的前端部连结的轮毂部、由驾驶者把持的轮辋部、将轮毂部与轮辋部连结的多个辐条部。轮毂部配置在环状的轮辋部的旋转中心位置(旋转中心轴线上)。在轮毂部的朝向驾驶位侧的面上安装有兼作为喇叭操作部的气囊单元(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平5-1393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以往的转向装置在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上配置轮毂部,该轮毂部连结于兼作为方向盘的支承部的转向轴上。因此,方向盘的内周侧的中央区域由于轮毂部、气囊单元等而被遮挡仪表板方向的视野。另外,在以往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气囊单元与方向盘的轮毂部重叠地配置在转向轴的前端部,因此被限制成进深宽度窄的实质上扁平的形状。因此,搭载的气囊单元的形状的自由度受限。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方向盘的内周侧的仪表板方向的视野良好并能够提高气囊单元的形状的自由度的转向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实质上环状的方向盘,其由驾驶者进行旋转操作;支承框架,其将所述方向盘支承为旋转自如;框架固定部,其与所述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实质上平行地延伸,将所述支承框架固定于车身;操舵传递部,其将所述方向盘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旋转向车轮的转舵机构传递;及气囊单元,其在冲击的输入时袋体向驾驶位方向膨胀展开,所述支承框架和所述框架固定部配置于在所述方向盘的主视观察下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不重叠的位置,所述气囊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固定部。通过上述的结构,当方向盘被进行旋转操作时,方向盘在被支承于支承框架的状态下相对于支承框架旋转。当方向盘旋转时,其旋转通过操舵传递部向车轮的转舵机构传递。对实质上环状的方向盘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和框架固定部在方向盘的正面中配置于与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方向盘的内周侧的中央区域能确保避免遮挡仪表板方向的视野的空间部。而且,气囊单元在从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偏移的位置处,安装于与其旋转中心轴线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的框架固定部。因此,能够扩大气囊单元的进深宽度,能够实现从正面观察方向盘时的气囊单元的主视观察形状的小型化。可以是,所述气囊单元配置于在所述方向盘的主视观察下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不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设置于框架固定部的气囊单元也不会较大地占有方向盘的内周侧的中央区域。其结果是,能较大地确保方向盘的内周侧的仪表板方向的视野。可以是,所述气囊单元具备在所述袋体的膨胀展开时开始断裂的断裂诱导部,所述断裂诱导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气囊单元的朝向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面上。在该情况下,在气囊单元的袋体膨胀展开时,袋体使断裂诱导部断裂,首先朝向方向盘的内周侧的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开始膨胀展开,然后袋体朝向驾驶位的方向膨胀展开。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气囊单元的袋体在膨胀展开的开始初期朝向驾驶位的方向急剧地展开的情况。可以是,所述气囊单元具有向相对于朝向驾驶位的方向而实质上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轴,并通过所述安装轴安装于所述框架固定部。在该情况下,将气囊单元安装于框架固定部的安装轴向相对于朝向驾驶位的方向而实质上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在气囊单元的袋体朝向驾驶位的方向膨胀展开时,通过安装轴能够有利地承接来自袋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所述气囊单元能够沿实质上铅垂方向或实质上水平方向位移地安装于所述框架固定部,从而构成喇叭操作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小型的主视观察形状的气囊单元构成喇叭操作部,因此能够使从外部的外观良好。而且,在喇叭(气囊单元)的操作方向实质上为铅垂方向的情况下,乘客能够从上方进行按下操作,因此喇叭的操作性变得良好。可以是,所述气囊单元经由弹性构件能够位移地安装于所述框架固定部,所述气囊单元的质量和所述弹性构件构成动力减振器。在该情况下,通过小型的主视观察形状的气囊单元能够抑制方向盘的振动。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中,对实质上环状的方向盘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和框架固定部配置于在方向盘的主视观察下与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方向盘的内周侧能确保不遮挡仪表板方向的视野的空间部,仪表板方向的视野变得良好。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中,在从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偏移的位置,气囊单元安装于与其旋转中心轴线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的框架固定部。因此,在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扩宽气囊单元的进深宽度,能够提高气囊单元的形状的自由度。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从驾驶位侧观察的主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动作说明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沿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单元的工作状态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沿图13的XV-XV线的剖视图。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动作说明图。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共同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说明图1~图10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采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的车辆的驾驶位的前方的图。图2是转向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转向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4是转向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中的附图标记1是驾驶位的前方的仪表板,附图标记2是驾驶位的前方的前风挡玻璃。转向装置10具备:由驾驶者进行旋转操作的实质上圆环状的方向盘11;将方向盘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框架12;将支承框架12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的框架构件上的固定用撑条13(参照图2);将方向盘11的旋转向未图示的转舵机构14传递的操作传递机构15(操舵传递部);在冲击的输入时使袋体56(参照图10)膨胀展开的气囊单元16。图5是转向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动作说明图。图5相对于图3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而拆卸了一部分的部件(后述的盘半体17a)。图6是沿图3的VI-VI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中,具备:/n实质上环状的方向盘,其由驾驶者进行旋转操作;/n支承框架,其将所述方向盘支承为旋转自如;/n框架固定部,其与所述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实质上平行地延伸,将所述支承框架固定于车身;/n操舵传递部,其将所述方向盘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旋转向车轮的转舵机构传递;及/n气囊单元,在冲击输入时其袋体向驾驶位方向膨胀展开,/n所述支承框架和所述框架固定部配置于在所述方向盘的主视观察下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不重叠的位置,/n所述气囊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固定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8 JP 2019-0795251.一种转向装置,其中,具备:
实质上环状的方向盘,其由驾驶者进行旋转操作;
支承框架,其将所述方向盘支承为旋转自如;
框架固定部,其与所述方向盘的旋转中心轴线实质上平行地延伸,将所述支承框架固定于车身;
操舵传递部,其将所述方向盘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旋转向车轮的转舵机构传递;及
气囊单元,在冲击输入时其袋体向驾驶位方向膨胀展开,
所述支承框架和所述框架固定部配置于在所述方向盘的主视观察下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不重叠的位置,
所述气囊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气囊单元配置于在所述方向盘的主视观察下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不重叠的位置。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畑诚司大林祐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