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524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包括供电装置、轨道本体和位于轨道本体内的移动机器人,供电装置包括输电机构和取电机构;输电机构包括输电铜排;输电铜排固定在轨道本体内;取电机构包括绝缘支架、取电器和接线桩;绝缘支架固定在移动机器人上,接线桩固定在绝缘支架上;绝缘支架上竖直开有容纳取电器的柱形孔;取电器的上部与输电铜排接触,取电器的下部与接线桩电连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不依靠线缆进行供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
,特别涉及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逐渐普及,在很多新投入的公共停车场内,都配置有专用的电动汽车充电车位,在充电车位设置有固定的充电桩。现实中充电车位有可能经常被燃油汽车占用;或者有些充电桩由于长时间闲置,甚至变成了“僵尸桩”,失去使用价值,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在停车场的普通车位紧张,而充电车位有空闲的情况下,如果以强制手段要求燃油汽车不能停在充电车位上,又会造成公共资源的闲置。为此,公开号为CN10812819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架空轨道架式移动智能充电系统,包括若干个充电桩、电缆供料装置、轨道架、机器人、若干个停车位和若干个充电接口,轨道架设置于若干个停车位的上方,电缆供料装置设置于轨道架的侧部,轨道架包括架体及设置于架体顶部的轨道,机器人滑动挂设于轨道,若干个所述充电接口均设置于所述架体上,且若干个所述充电接口分别对应于若干个停车位,若干个充电接口分别与若干个充电桩电连接。上述方案中使得少量的充电桩可以对大范围的停车位进行充电,而且充电桩可移动,解决了固定充电桩灵活性差的问题。但是目前移动充电桩的供电还是多采用线缆的方式,由于充电桩会移动,需要预留较长的线缆。这对线缆的收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过长的线缆也容易与其他装置相互缠绕,引起故障。为此,需要一种不依靠线缆进行供电的承载式供电轨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能够不依靠线缆进行供电。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包括供电装置、轨道本体和位于轨道本体内的移动机器人,供电装置包括输电机构和取电机构;输电机构包括输电铜排;输电铜排固定在轨道本体内;取电机构包括绝缘支架、取电器和接线桩;绝缘支架固定在移动机器人上,接线桩固定在绝缘支架上;绝缘支架上竖直开有容纳取电器的柱形孔;取电器的上部与输电铜排接触,取电器的下部与接线桩电连接。基础方案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中,由于取电器的上部与输电铜排接触;移动机器人沿轨道本体移动时,取电器也会沿着输电铜排移动,并持续与输电铜排接触,将输电铜排的电能导入到接线桩,便于后续通过接线桩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本方案通过取电器与输电铜排的配合,取代了传统的线缆的输电方式,供电更为方便。而且,通过设置绝缘支架,能有效避免取电器直接与移动机器人接触,能防止取电器漏电时对移动机器人的影响,安全性高。进一步,所述取电器包括碳刷、绝缘柱和导线;碳刷固定在绝缘柱的顶部,碳刷与输电铜排接触;绝缘柱中空;导线穿过绝缘柱;导线的一端与碳刷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接线桩连接。通过碳刷以及导线,实现了输电铜排与接线桩的电连接。与金属相比,碳刷与输电铜排磨擦导电时,它不会存在接触的地方烧结在一起的情况,故障率低。进一步,所述取电器还包括弹簧,弹簧的顶部与绝缘柱的底部相抵,弹簧的底部与柱形孔的底部相抵。设置弹簧后,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能保证碳刷在移动过程中一直与输电铜排保持接触,同时还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进一步,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水平设置,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箱式轨道的侧壁固定连接;输电铜排固定在安装板上。设置安装板能便于输电铜排的固定。进一步,还包括绝缘护套,输电铜排位于输电铜排与安装板之间;绝缘护套的顶面与安装板的底面固定连接;输电铜排固定在绝缘护套内。设置绝缘护套能避免输电铜排漏电,与整块安装板采用绝缘材料相比,由于绝缘护套需要的体积更小,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所述绝缘护套的纵截面为倒置的“凹”字形。能使绝缘体在上侧、左侧和右侧包裹输电铜排,防止漏电。进一步,所述输电铜排为三组,三组输电铜排分别为输电线的A相、O相和C相。A相与C相之间的线电压为380V,A相和0相之间的线电压为220V;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供电。进一步,所述轨道本体的顶面和侧壁密封,轨道本体底面的中间位置开口。轨道本体的顶面和侧壁密封,能减少外部物体进入的可能性,防护性好。进一步,所述轨道本体底面的左、右两侧开设有行驶槽。便于移动机器人沿行驶槽行驶。进一步,还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与停车位旁的墙面或立柱固定连接;轨道本体的顶面与固定支架的底面固定连接。使轨道本体能稳固的设置于停车位的上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承载式供电轨道侧视的纵剖图;图2为实施例一承载式供电轨道正视的纵剖图;图3为实施例一承载式供电轨道中系统的逻辑框图;图4为实施例一承载式供电轨道中停车位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承载式供电轨道中放置架正视的纵剖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立柱1、固定支架2、箱式轨道3、绝缘支架4、行驶槽5、接线桩6、载板7、绝缘护套8、输电铜排9、碳刷10、绝缘柱11、导线12、弹簧13、充电箱14、驱动装置15、安装板16、连接支架17、放置架18、充电线缆19、连接公头20、绝缘环21、铁环22、连接母头23、环形电磁铁24。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包括停车位、轨道本体、移动机器人、充电箱14、供电装置、处理模块和采集模块。如图1所示,还包括固定支架2,固定支架2侧面与停车位旁的墙面或立柱1固定连接;轨道本体的顶面与固定支架2的底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使轨道本体整体上设置于停车位的上方。轨道本体沿停车位设置,整体上为长条状。本实施例中,轨道本体采用中空的箱式轨道3,箱式轨道3的顶面和侧壁密封,底面的中间位置开口;底面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开设行驶槽5。箱式轨道3内的上部还水平设置有安装板16,安装板16的两端分别与箱式轨道3的侧壁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移动机器人位于箱式轨道3内,移动机器人包括载板7、行走轮、驱动装置15和连接支架17。本实施例中,行走轮为四个,分别转动连接在载板7底面的四个角上。行走轮位于行驶槽5内。驱动装置15用于驱动行走轮转动,使得整体上移动机器人在箱式轨道3内移动。驱动装置15可以采用电机等带动行走轮转动,此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连接支架17竖直设置在箱式轨道3底面中间位置的开口处,连接支架17的上端与载板7的底面固定连接,连接支架17的下端位于箱式轨道3外。供电装置包括输电机构和取电机构。输电机构包括输电铜排9和绝缘护套8;本实施例中,输电铜排9为三组,每一组输电铜排9均对应设置绝缘护套8;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三组输电铜排9分别为输电线的A相、O相和C相。绝缘护套8的纵截面为倒置的“凹”字形;绝缘护套8的顶面与安装板16的底面固定连接;输电铜排9固定在绝缘护套8内,使绝缘护套8在上侧、左侧和右侧包裹输电铜排9,防止漏电。取电机构包括绝缘支架4、取电器和接线桩6。绝缘支架4固定在载板7上,绝缘支架4上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包括供电装置、轨道本体和位于轨道本体内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供电装置包括输电机构和取电机构;/n输电机构包括输电铜排;输电铜排固定在轨道本体内;/n取电机构包括绝缘支架、取电器和接线桩;绝缘支架固定在移动机器人上,接线桩固定在绝缘支架上;绝缘支架上竖直开有容纳取电器的柱形孔;取电器的上部与输电铜排接触,取电器的下部与接线桩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式供电轨道,包括供电装置、轨道本体和位于轨道本体内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供电装置包括输电机构和取电机构;
输电机构包括输电铜排;输电铜排固定在轨道本体内;
取电机构包括绝缘支架、取电器和接线桩;绝缘支架固定在移动机器人上,接线桩固定在绝缘支架上;绝缘支架上竖直开有容纳取电器的柱形孔;取电器的上部与输电铜排接触,取电器的下部与接线桩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式供电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器包括碳刷、绝缘柱和导线;碳刷固定在绝缘柱的顶部,碳刷与输电铜排接触;绝缘柱中空;导线穿过绝缘柱;导线的一端与碳刷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接线桩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式供电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器还包括弹簧,弹簧的顶部与绝缘柱的底部相抵,弹簧的底部与柱形孔的底部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式供电轨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水平设置,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箱式轨道的侧壁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强崔碧海李永福程睿冯家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建工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