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5068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其包括鞋底和鞋帮,鞋帮固设于鞋底上端,鞋底包括下底,下底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防滑纹,下底包括脚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脚掌部开设有中空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吸汗除臭层,吸汗除臭层包括吸水树脂和活性炭,下底的上端在容纳腔处开设有开口,开口的截面积大于容纳腔的截面积,开口设有盖板,盖板开设有若干第一吸汗孔,下底上端设有鞋垫,鞋垫的前端开设有与第一吸汗孔连通的若干第二吸汗孔,吸汗除臭层可对汗液进行有效吸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止前脚掌与鞋底之间打滑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
本技术涉及登山鞋
,尤其是涉及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
技术介绍
目前登山鞋是专门为爬山和旅行而设计制造的鞋子,非常适合户外运动,防水性是现代登山鞋的首要功能,其防水透气性是一般运动鞋无法比拟的。现有的公告号为CN20214594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登山鞋,包括鞋底、鞋帮和鞋面,鞋底的前脚掌和后脚跟处分别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颗粒和耐磨颗粒,防滑颗粒和耐磨颗粒的形状为圆台体形,顶部圆台表面设有豁口,防滑颗粒的豁口朝后,耐磨颗粒的豁口朝前。利用豁口朝向的分布,大大提高了前端防滑颗粒的防滑、止滑效果,保证了登山过程防滑颗粒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满足登山需要。而后端耐磨颗粒则能为行走时提供较大摩擦力,保证支撑和摩擦稳定。整个结构摩擦效果好,抓地能力强,结实、耐用,特别适合登山和户外运动使用。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登山者下山时,身体前倾,全身的重量多集中在前脚掌上,会给前脚掌较大斜向前的压力,且由于登山过程中脚会出较多的汗,汗液会减小前脚掌与鞋底之间的摩擦力,前脚掌与鞋底易发生打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该登山鞋可防止下山时前脚掌与鞋底之间打滑,降低了安全隐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包括鞋底和鞋帮,所述鞋帮固设于鞋底上端,所述鞋底包括下底,所述下底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防滑纹,所述下底包括脚掌部、足弓部和足跟部,所述脚掌部开设有中空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吸汗除臭层,所述吸汗除臭层包括吸水树脂和活性炭,所述下底的上端在容纳腔处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截面积大于容纳腔的截面积,所述开口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开设有若干第一吸汗孔,所述下底上端设有鞋垫,所述鞋垫的前端开设有与第一吸汗孔连通的若干第二吸汗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底下端的防滑纹,可防止鞋底与地面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开设第一吸汗孔和第二吸汗孔便于汗液排出,落入容纳腔的汗液被吸汗除臭层内的吸水树脂吸收,活性炭可有效吸附异味,盖板可将容纳腔封闭,避免吸水树脂和活性炭从容纳腔内跑出,通过设置吸汗除臭层便于对鞋内的汗液进行吸收,避免了因汗液存在,而导致前脚掌与鞋底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吸汗除臭层将汗液吸收后,增大了前脚掌与鞋底的摩擦,可有效防止下山时前脚掌与鞋底之间打滑,降低了安全隐患。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板下端设有若干与盖板垂直的插块,所述下底开设有与插块相配合的插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插块与插槽配合,使盖板不易滑落,可对容纳腔进行有效封闭。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板一端设有弧形的凸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拆下盖板时,可通过用手指掀凸起,对盖板进行拆卸,盖板便于拆卸,方便了对容纳腔内的吸汗除臭层进行更换。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足弓部的上端对应于人体足弓的内侧的位置设有拱起,所述鞋垫的中部设有与拱起配合的凸起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拱起和鞋垫的中部设置凸起部,符合人体足弓的结构,拱起和凸起部与人体足弓抵触,下山时,可对前脚掌所受的力进行分散,减少了前脚掌所受的力,保护了前脚掌。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鞋垫与下底之间设有魔术贴,所述魔术贴的勾面设置在下底上端的边缘上,所述魔术贴的毛面设置在鞋垫下端的边缘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鞋垫和下底之间设置魔术贴,魔术贴可将鞋垫有效固定在下底上,防止鞋垫与下底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足跟部包括上端水平的减震部和与支撑部垂直的支撑部,所述减震部内设有减震气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减震部内设置减震气囊,可使鞋底具有良好的减震功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减震部下端设有若干凸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山时,人体给足跟部较大的压力,足跟部的支撑部发生形变,凸刺与地面抵触,增大了足跟部与地面的摩擦力,可防止脚掌部与地面之间打滑。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底下端开设有两条互相对称的导排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排槽可高效地将雨雪,水分,泥沙导排出下底,进一步提高下底的防滑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吸汗除臭层,吸汗除臭层内的吸水树脂可对鞋内的汗液进行有效吸收,可防止因有大量汗液存在而使前脚掌与鞋底之间摩擦力减小,从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增加;2.通过设置带有第一吸汗孔的盖板,且盖板与下板之间易于拆卸,便于将盖板拆下后,对吸水树脂和活性炭进行更换,使该登山鞋一直具有较好的吸汗除臭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鞋垫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中下底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中防滑纹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鞋帮;2、鞋底;21、下底;22、防滑纹;23、足弓部;24、拱起;3、脚掌部;31、容纳腔;32、吸汗除臭层;33、盖板;34、凸起;4、插块;5、鞋垫;51、魔术贴;52、凸起部;6、足跟部;61、减震部;62、支撑部;63、减震气囊;64、凸刺;7、导排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包括鞋帮1和鞋底2,鞋帮1固设于鞋底2上端。鞋底2包括鞋垫5和下底21,鞋垫5位于下底21上端,下底21的上端的边缘设有魔术贴51的勾面(见图4),鞋垫5下端的边缘设有魔术贴51的毛面(见图3),下底21与鞋垫5通过魔术贴51相连接,可有效防止鞋垫5在鞋内滑动。参照图2,下底21包括脚掌部3、足弓部23和足跟部6,足弓部23位于脚掌部3与足跟部6之间。足跟部6包括上端水平的减震部61和与减震部61垂直的支撑部62,减震部61内设有减震气囊63,在减震部61内设置减震气囊63可有效提高足跟部6的减震能力。减震部61下端设有若干与支撑部62垂直的凸刺64,登山者穿着该鞋下山时,脚后跟给减震部61较大的压力,减震部61和支撑部62都发生形变,减震部61下沉,凸刺64与地面抵触,凸刺64可增大足跟部6与地面的摩擦力。参照图2,足弓部23的上端设有与人体足弓配合的拱起24,鞋垫5中部设有与拱起24配合的凸起部52,通过设置拱起24和凸起部52,符合人体结构,使登山者穿着该登山鞋时,更加舒适。参照图2和图6,脚掌部3开设有中空的容纳腔31,容纳腔31内设有吸汗除臭层32,吸汗除臭层32包括吸水树脂和活性炭。吸水树脂可对汗液进行吸收,活性炭可有效吸附鞋内的异味。下底21的上端在容纳腔31处开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包括鞋底(2)和鞋帮(1),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帮(1)固设于鞋底(2)上端,所述鞋底(2)包括下底(21),所述下底(21)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防滑纹(22),所述下底(21)包括脚掌部(3)、足弓部(23)和足跟部(6),所述脚掌部(3)开设有中空的容纳腔(31),所述容纳腔(31)内设有吸汗除臭层(32),所述吸汗除臭层(32)包括吸水树脂和活性炭,所述下底(21)的上端在容纳腔(31)处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截面积大于容纳腔(31)的截面积,所述开口设有盖板(33),所述盖板(33)开设有若干第一吸汗孔,所述下底(21)上端设有鞋垫(5),所述鞋垫(5)的前端开设有与第一吸汗孔连通的若干第二吸汗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包括鞋底(2)和鞋帮(1),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帮(1)固设于鞋底(2)上端,所述鞋底(2)包括下底(21),所述下底(21)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防滑纹(22),所述下底(21)包括脚掌部(3)、足弓部(23)和足跟部(6),所述脚掌部(3)开设有中空的容纳腔(31),所述容纳腔(31)内设有吸汗除臭层(32),所述吸汗除臭层(32)包括吸水树脂和活性炭,所述下底(21)的上端在容纳腔(31)处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截面积大于容纳腔(31)的截面积,所述开口设有盖板(33),所述盖板(33)开设有若干第一吸汗孔,所述下底(21)上端设有鞋垫(5),所述鞋垫(5)的前端开设有与第一吸汗孔连通的若干第二吸汗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33)下端设有若干与盖板(33)垂直的插块(4),所述下底(21)开设有与插块(4)相配合的插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护前脚掌的登山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33)一端设有弧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云黄兆信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草原鞋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