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4960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由排潮管、排潮罩、收集体和引流部件组成;排潮管下端与排潮罩上端固定连接,排潮罩下底开口端边缘向内部折叠,形成截面积为V形的V型槽;收集体为一中空几何体,设置在排潮罩内腔中,位于排潮管正下端;收集体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与引流部件一端固定连接;收集体截面形状与排潮管截面形状相同,且截面面积大于排潮管截面面积;引流部件为一中空几何体,一端与收集体底部设置的排水口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排潮罩内壁上,并与收集体和V型槽形成连通关系。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尺寸、参数均进行了合理的优化,能尽可能的减少直接滴落于叶丝中的冷凝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
本技术属于卷烟设备
,涉及一种HT排潮管,具体涉及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
技术介绍
在隧道式回潮机(HT)排潮管冷凝水处理方面,目前较常见的是利用风机风力吸走多余蒸汽的方式,目前车间是在HT设备前后两端采用倒立漏斗状的排潮罩,利用风机风力吸走逸出的蒸汽。该排潮罩开口端边缘向内部折叠,形成V型小槽,V型小槽设计有一个洞口,并有软管与洞口连接。当排潮罩内表面存在冷凝水时,冷凝水会顺着排潮罩内表面流入排潮罩边缘V型小槽中,最终于洞口及软管流入收集装置中。但是由于目前车间现有的HT出口排潮管垂直部分较长,且其内部有较多贯穿管道的螺钉等,在生产过程中,被吸走的蒸汽会在螺钉上冷凝结露,从而导致有部分冷凝水不会顺着管道内壁流走,而是直接滴落于叶丝中,产生叶丝湿团,增大黄斑烟产生的几率,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能够有效的减少直接滴落于叶丝中冷凝水的量。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其特征在于:由排潮管、排潮罩、收集体和引流部件组成;所述排潮管下端与所述排潮罩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潮罩下底开口端边缘向内部折叠,形成截面为V形的V型槽,V型槽上设置有洞口,并有软管与洞口连接;所述收集体为一中空几何体,设置在所述排潮罩内腔中,位于所述排潮管正下端;所述收集体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引流部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收集体截面形状与所述排潮管截面形状相同,且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排潮管截面面积;所述引流部件为一中空几何体,一端与所述收集体底部设置的排水口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排潮罩内壁上,并与所述收集体和V型槽形成连通关系。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对排潮管中直接滴入叶丝中的冷凝水有较好的收集引流的作用,并且对实际排潮效果没有丝毫影响,从而一定程度避免了由冷凝水带来的质量隐患。该装置通过理论分析、模拟实验确定了较为合适的收集体与引流部件的具体尺寸参数及安装位置,进而保证该装置各表面形成的冷凝水能够被一并地处理,从而避免了该装置安装带来的负面影响。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收集体结构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引流部件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见图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由排潮管1、排潮罩2、收集体3和引流部件4组成;排潮管1下端与排潮罩2上端固定连接,排潮罩2下底开口端边缘向内部折叠,形成截面为V形的V型槽5,V型槽5上设置有洞口,并有软管与洞口连接;收集体3为一中空几何体,设置在排潮罩2内腔中,位于排潮管1正下端;收集体3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与引流部件4一端固定连接;收集体3截面形状与排潮管1截面形状相同,且截面面积大于排潮管1截面面积;引流部件4为一中空几何体,一端与收集体3底部设置的排水口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排潮罩2内壁上,并与收集体3和V型槽5形成连通关系。请见图2,本技术提供的收集体3为上表面半径为5cm,下表面半径为0.4cm,母线长度为9.2cm的圆台体。由于收集体上也会有蒸汽冷凝,所以收集体采用漏斗形部件,即圆台体(上表面面积大于下表面面积),这样可以使得收集体外表面的冷凝水顺着收集体外表面流至其圆台下表面,圆台上下表面均为为开放式,为确保收集效果,圆台上表面面积应略大于垂直圆管道横截面面积,所以其上表面面积为25πcm2(半径为5cm),圆台下表面面积在保证冷凝水排放不堵塞的前提下尽可能小,通过模拟实验确定圆台下表面面积为0.16πcm2(半径为0.4cm),并且为降低收集体外表面的冷凝水量,其侧面积应在保证在其外表面的冷凝水能顺着其外表面流至其顶点的前提下越小越好。圆台上表面半径为5cm,下表面半径为0.4cm,由圆台体侧面积计算公式有,收集体侧面积为πL(R+r),即5.4πLcm2(L为圆台体,即收集体的母线长)。取不同的L值进行模拟实验,最终确定当L=9.2cm时,即为在保证其外表面的冷凝水能顺着其外表面流至其顶点的前提下的最小L值。即收集体为上表面半径为5cm,下表面半径为0.4cm,母线长度为9.2cm的圆台体。请见图3,本技术提供的引流部件4槽宽为0.8cm,槽深为0.4cm,长度为63cm的U型槽,其安装位置与竖直面成35度夹角。引流部件为小型U型槽,收集来的冷凝水顺着U型槽流入排潮罩的V型小槽排走,并且其具有支撑收集体的作用,U型槽前端与收集体下表面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U型槽的后端与排潮罩的内壁也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U型槽的槽宽与收集体的下表面直径相等,均为0.8cm,为保证U型槽下表面的冷凝水能顺着U型槽下表面流入排潮罩的V型槽5中,应找出合适的U型槽与竖直面的夹角,根据实际排潮罩尺寸及收集体安装位置,取不同U型槽与竖直面的夹角进行模拟实验,最终确定U型槽与竖直面的夹角为35度时最为合适,最终确定引流部件的长度,即引流部件为槽宽为0.8cm,槽深为0.4cm,长度为63cm的U型槽,其安装位置与竖直面成35度夹角。本技术的关键点为:(1)本技术提供的收集体上下端均为开口设计,下端与引流部件上端焊接,引流部件下端与排潮罩的内壁焊接,从而起到支撑作用以及将冷凝水引流至排潮罩的V型槽5进行排放。(2)本技术提供的收集体的特征为圆台体,外表面光滑,其外表面形成的冷凝水会顺着外表面流到其下表面处,从而流入引流部件中;(3)本技术提供的引流部件的特征为U型槽,其下表面光滑,其下表面形成的冷凝水会顺着其下表面流至其末端,从而流进排潮罩的V型槽5中。(4)本技术提供的引流部件与收集体焊接时,引流部件完全容纳收集体的下表面,从而保证收集体外表面形成的冷凝水能够完全流入引流部件中;(5)本技术提供的引流部件与排潮罩内壁焊接时,焊接位置位于V型槽5上方,从而保证引流部件下表面形成的冷凝水能够全部顺着其下表面流入排潮罩的V型槽5中。本技术将直接滴落至叶丝中的那部分冷凝水收集并引流出去,本技术结构、尺寸、参数均进行了合理的优化,从而能够尽可能的减少直接滴落于叶丝中的冷凝水。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或变形,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其特征在于:由排潮管(1)、排潮罩(2)、收集体(3)和引流部件(4)组成;/n所述排潮管(1)下端与所述排潮罩(2)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潮罩(2)下底开口端边缘向内部折叠,形成截面为V形的V型槽(5),所述V型槽(5)上设置有洞口;/n所述收集体(3)为一中空几何立方体,设置在所述排潮罩(2)内腔中,位于所述排潮管(1)正下端;所述收集体(3)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引流部件(4)一端固定连接;/n所述收集体(3)截面形状与所述排潮管(1)截面形状相同,且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排潮管(1)截面面积;/n所述引流部件(4)为一中空几何立方体,一端与所述收集体(3)底部设置的排水口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排潮罩(2)内壁上,并与所述收集体(3)和V型槽(5)形成连通关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冷凝水收集引流功能的HT排潮管,其特征在于:由排潮管(1)、排潮罩(2)、收集体(3)和引流部件(4)组成;
所述排潮管(1)下端与所述排潮罩(2)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潮罩(2)下底开口端边缘向内部折叠,形成截面为V形的V型槽(5),所述V型槽(5)上设置有洞口;
所述收集体(3)为一中空几何立方体,设置在所述排潮罩(2)内腔中,位于所述排潮管(1)正下端;所述收集体(3)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引流部件(4)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收集体(3)截面形状与所述排潮管(1)截面形状相同,且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排潮管(1)截面面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