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60484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胶原基质的制备:将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加入至无菌管中,向其中加入在4℃下预冷的高糖DMEM培养基,经充分混合后,静置备用;S2、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将人间充质干细胞按1×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因创伤、炎症、退变、肿瘤切除等原因导致的关节软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于软骨内缺乏血管组织,而且软骨组织细胞被包裹在基质成分中,不能迁移到损伤部位修复缺损,致使软骨损伤后的再生及修复能力很差,软骨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容易造成关节弹响、僵硬、疼痛加重等,最终需要进行关节置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关节灌洗术、关节清理术、微骨折手术、骨膜移植、软骨移植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已广泛用于关节软骨的损伤修复,但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均存在不足。例如,关节清理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有效治疗软骨损伤;微骨折手术只能在缺损部位再生纤维软骨,不能达到正常软骨的力学要求,存在后期退化的隐患;自体软骨移植效果较好,仅适用于软骨缺损面积较小的损伤治疗;异体软骨移植可用于较大缺损修复,但供体来源有限,并有感染传染病、免疫排斥的风险。临床研究还表明,软骨细胞移植是目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实现功能重建的有效途径;其第一代移植技术需要采用患者自体骨膜封闭缺损位置,增加了对患者的损伤,易形成骨膜肥大,需要二次手术;第二代技术采用胶原/透明质酸膜代替自体骨膜封闭缺损表面,移植细胞悬液易造成软骨细胞渗漏,使新生软骨表面不平整;第三代技术是在胶原膜上直接种植细胞,以纤维蛋白胶作为固定液,贴附至软骨缺损部位,以期形成均匀的软骨,但临床结果显示,该技术生成的软骨大部分为纤维软骨,疗效不及第一代技术稳定,是由于软骨细胞不能穿透胶原膜,只能在胶原膜表面贴附生长,该材料在植入缺损位置后,形成的软骨组织多为纤维软骨,比正常软骨的力学性能差、易退化。基于软骨组织的结构,如何在体外条件下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用于软骨损伤的修复,为软骨缺损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具有流程简单,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形状设定,具有较强生物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适用范围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胶原基质的制备:将无菌、具有生物活性且未变性的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加入至无菌管中,向其中加入在4℃下预冷的高糖DMEM培养基,在4℃温度下经充分混合后,静置备用;S2、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选取状态良好的人间充质干细胞按1×107个细胞/cm2的浓度悬浮至诱导培养基中得到细胞悬液;S3、培养制备:向上述步骤S2中准备好的1mL细胞悬液内加入上述步骤S1中制备出的胶原基质,充分混合后,置于37℃、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培养箱中过夜,随后缓慢加入5mL诱导培养基,避免将沉淀吹起,置于37℃、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培养箱继续培养,48小时后缓慢吸取上清液,然后缓慢加入新鲜的诱导培养基继续培养,每48小时更换一次新鲜的诱导培养液,15天后即得组织工程软骨。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和所述步骤S3中,诱导培养基为含有谷氨酰胺、抗坏血酸200μM、丙酮酸钠1mM、地塞米松0.1μM、脯氨酸4mM、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剂的100mL高糖DMEM培养基。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骨髓、脂肪、皮肤、牙髓、脐带、羊膜等。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用量为200mg,加入1mL在4℃下预冷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每次加入新鲜的诱导培养基的用量为5mL。本专利技术所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软骨的应用,完成培养得到的组织工程软骨经过塑形、清洗,介入到需要修补的组织处。其中,所述塑性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保持组织工程软骨湿润,所述组织工程软骨可叠加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使用具有生物活性的胶原作为工程支架材料,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经过特殊处理,即可被组织吸收重建,又不会诱发免疫反应;(2)组织工程细胞选择间充质干细胞,该类型细胞来源广泛,且不具有免疫原性,同时又可使用自身细胞,进一步降低了免疫及其他生物风险;(3)经过该方法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软骨模拟体内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形状设定,嵌入体内后可以完全和体内组织进行融合,进而生长成自身的一部分,达到组织再生的目的,完全避免了固定性的组织材料与机体生长和退化不能同步的问题;(4)此外,通过该方法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软骨也可进行塑形、拼合和体内成熟,应用方便,是较理想的再生医学终产品和材料性产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胶原基质的制备:将无菌、具有生物活性且未变性的Ⅰ型胶原、Ⅱ型胶原200mg加入至5mL的无菌管中,向其中加入1mL在4℃下预冷的高糖DMEM培养基,在4℃温度下经充分混合后,静置备用;S2、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选取状态良好的人间充质干细胞按1×107个细胞/cm2的浓度悬浮至诱导培养基中得到细胞悬液;S3、培养制备:向上述步骤S2中准备好的1mL细胞悬液内加入上述步骤S1中制备出的胶原基质,充分混合后,置于37℃、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培养箱中过夜,随后缓慢加入5mL诱导培养基,避免将沉淀吹起,置于37℃、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培养箱继续培养,48小时后缓慢吸取上清液,然后缓慢加入5mL新鲜的诱导培养基继续培养,每48小时更换一次新鲜的诱导培养液,15天后即得组织工程软骨。S4、保存: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软骨应立即使用,不宜存储过长时间,在4℃条件下可存放12小时。其中,所述步骤S2和所述步骤S3中,诱导培养基为含有谷氨酰胺、抗坏血酸200μM、丙酮酸钠1mM、地塞米松0.1μM、脯氨酸4mM、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剂的100mL高糖DMEM培养基。其中,所述步骤S2中,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骨髓、脂肪、皮肤、牙髓、脐带、羊膜等。本专利技术所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软骨的应用,完成培养得到的组织工程软骨经过塑形,塑形手法可选用手术刀修块法,或采用三维切割仪安装需要的形状塑形,塑形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保持组织工程软骨湿润。塑形完成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根据需要介入到需要修补的组织处。其中,组织工程软骨可叠加使用。使用阿利新蓝对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软骨进行染色,可以明显看见蓝色着色,说明细胞已经具有了成软骨的能力,并具有了部分软骨的特性。本专利技术使用生物活性的胶原作为工程支架材料,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经过特殊处理,即可被组织吸收重建,又不会诱发免疫反应;组织工程细胞选择间充质干细胞,该类型细胞来源广泛,且不具有免疫原性,同时又可使用自身细胞,进一步降低了免疫及其他生物风险;经过该方法制备出的组织工程软骨模拟体内骨,可以根据实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胶原基质的制备:将无菌、具有生物活性且未变性的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加入至无菌管中,向其中加入在4℃下预冷的高糖DMEM培养基,在4℃温度下经充分混合后,静置备用;/nS2、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选取状态良好的人间充质干细胞按1×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胶原基质的制备:将无菌、具有生物活性且未变性的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加入至无菌管中,向其中加入在4℃下预冷的高糖DMEM培养基,在4℃温度下经充分混合后,静置备用;
S2、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选取状态良好的人间充质干细胞按1×107个细胞/cm2的浓度悬浮至诱导培养基中得到细胞悬液;
S3、培养制备:向上述步骤S2中准备好的1mL细胞悬液内加入上述步骤S1中制备出的胶原基质,充分混合后,置于37℃、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培养箱中过夜,随后缓慢加入5mL诱导培养基,避免将沉淀吹起,置于37℃、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培养箱继续培养,48小时后缓慢吸取上清液,然后缓慢加入新鲜的诱导培养基继续培养,每48小时更换一次新鲜的诱导培养液,15天后即得组织工程软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工程软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和所述步骤S3中,诱导培养基为含有谷氨酰胺、抗坏血酸20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永聘李文放江伟伟冯荣
申请(专利权)人:弗元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长征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