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接检测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3685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铆接检测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一端被配置为通规体、另一端被配置为止规体;所述通规体沿其轴向形成有通规孔;所述止规体沿其轴向形成有止规孔;待检测铆接件检测时:待检测铆接件能够完全嵌入所述通规孔内、并与所述通规体的底部抵接;待检测铆接件部分嵌入所述止规孔内、并与所述止规体的底部预留一定空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检测规具有通规体和止规体,铆接成型后的铆接件能够完全嵌入通规体,且不能完全嵌入止规体。如果同时满足通规体和止规体的要求,则确定铆接件视为合格,整个检测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解决了人工通过目测而标准不统一的技术问题,不需要对各相关尺寸进行反复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铆接检测规
本技术涉及铝合金城铁车下电气模块铆接件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铆接检测规。
技术介绍
对于铝合金A型或铝合金B型项目,凡是采用车下主横梁铆接的电气模块结构,用于铆接的HUCK16mm铆接件在拉铆后仅通过观察铆螺母上的圆点突起是否变形而对铆接的合格与否进行判定,判定标准过于单一,并无数据作为依据。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检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生产加工的工艺要求,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铆接件检测判定标准过于单一、并无数据作为依据和支撑的技术问题,以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采用主横梁铆接电气模块结构的铝合金车辆的铆接质量检测的规范化、并且简化尺寸测量步骤和避免测量误差、以提高铆接质量的监控水平的铆接检测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铆接检测规,该检测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一端被配置为通规体、另一端被配置为止规体;所述通规体沿其轴向形成有通规孔;所述止规体沿其轴向形成有止规孔;待检测铆接件检测时:待检测铆接件能够完全嵌入所述通规孔内、并与所述通规体的底部抵接;待检测铆接件部分嵌入所述止规孔内、并与所述止规体的底部预留一定空隙。进一步的,所述待检测铆接件具有同轴布置的第一体和第二体;形成于所述第二体一侧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体另一侧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四体;所述第三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体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通规孔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通规分孔和第二通规分孔;所述第一通规分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通规分孔的孔径;所述第一通规分孔远离所述第二通规分孔一端凸出有第一接触部;待检测铆接件嵌入所述通规孔时,所述第一体和第二体延伸至所述第一通规分孔内、且所述第一体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三体嵌入所述第二通规分孔内。进一步的,所述止规孔的底部凸出形成有第二接触部;待检测铆接件部分嵌入所述止规孔时,所述第一体和第二体延伸至所述止规孔内、且所述第一体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预留空隙;所述第四体限位于所述止规孔的外部、并与所述止规体的端面接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铆接检测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检测规具有通规体和止规体,铆接成型后的铆接件能够完全嵌入通规体,且不能完全嵌入止规体。如果同时满足通规体和止规体的要求,则确定铆接件视为合格,整个检测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解决了人工通过目测而标准不统一的技术问题,不需要对各相关尺寸进行反复测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铆接检测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铆接检测规的待检测铆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铆接检测规的通规体与待检测铆接件的检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铆接检测规的止规体与待检测铆接件的检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2、待检测铆接件;101、通规体;102、止规体;10101、第一通规分孔;10102、第二通规分孔;10103、第一接触部;10201、止规孔;10202、第二接触部;201、第一体;202、第二体;203、第三体;204、第四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铆接检测规,该检测规包括:本体1;本体1一端被配置为通规体101、另一端被配置为止规体102;通规体101沿其轴向形成有通规孔;止规体102沿其轴向形成有止规孔10201;待检测铆接件2检测时:待检测铆接件2能够完全嵌入通规孔内、并与通规体101的底部抵接;待检测铆接件2部分嵌入止规孔10201内、并与止规体102的底部预留一定空隙。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铝合金A型或铝合金B型车的车下主横梁铆接的电气模块结构找那个用于铆接的HUCK16mm铆接件检测用的检测规,其解决了人工目测所带来的标准不统一、且需要反复测量的弊端。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规的本体1的两端分别形成为通规体101和止规体102。其中,针对待检测铆接件2的结构,检测时,需要保证铆接件2待检测位置能够完全通过通规体101的通规孔,而铆接件待检测位置不能完全通过止规体102的止规孔10201为标准,如果检测时满足了通规体101和止规体102的要求,即视为合格。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无需目测即可获得统一标准。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待检测铆接件2具有同轴布置的第一体201和第二体202;形成于第二体202一侧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体203;以及形成于第二体202另一侧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四体204;第三体203的高度大于第四体204的高度。本实施例具体介绍了待检测铆接件2的结构,详见上述限定。基于上述待检测铆接件2的结构,本实施例中对通规体101做了进一步限定,具体为:通规孔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通规分孔10101和第二通规分孔10102;第一通规分孔10101的孔径小于第二通规分孔10102的孔径;第一通规分孔10101远离第二通规分孔10102一端凸出有第一接触部10103;待检测铆接件2嵌入通规孔时,第一体201和第二体202延伸至第一通规分孔10101内、且第一体201的端面与第一接触部10103接触,第三体203嵌入第二通规分孔10102内。针对待检测铆接件2的第一体201、第二体202和第三体203的结构特征,将通规孔设计为两个同轴布置的通孔结构,即为上述的第一通规分孔10101和第二通规分孔10102,其中,为了适配第三体203的尺寸,第二通规分孔10102的孔径与第三体203的外周尺寸匹配,而第一通规分孔10101则需要保证第一体201和第二体202能够嵌入,基于铆接件的结构,第一体201和第二体202尺寸小于第三体203的结构,因此,第一通规分孔10101的孔径小于第二通规分孔10102的孔径即可。另外,在第一通规分孔10101底部凸出形成有上述的第一接触部10103,当铆接件嵌入通规孔时,第一体201的端面与第一接触部10103的端面接触,完成检测。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止规孔10201的底部凸出形成有第二接触部10202;待检测铆接件2部分嵌入止规孔10201时,第一体201和第二体202延伸至止规孔10201内、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铆接检测规,其特征在于,该检测规包括:/n本体(1);/n所述本体(1)一端被配置为通规体(101)、另一端被配置为止规体(102);/n所述通规体(101)沿其轴向形成有通规孔;/n所述止规体(102)沿其轴向形成有止规孔(10201);/n待检测铆接件(2)检测时:/n待检测铆接件(2)能够完全嵌入所述通规孔内、并与所述通规体(101)的底部抵接;/n待检测铆接件(2)部分嵌入所述止规孔(10201)内、并与所述止规体(102)的底部预留一定空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铆接检测规,其特征在于,该检测规包括:
本体(1);
所述本体(1)一端被配置为通规体(101)、另一端被配置为止规体(102);
所述通规体(101)沿其轴向形成有通规孔;
所述止规体(102)沿其轴向形成有止规孔(10201);
待检测铆接件(2)检测时:
待检测铆接件(2)能够完全嵌入所述通规孔内、并与所述通规体(101)的底部抵接;
待检测铆接件(2)部分嵌入所述止规孔(10201)内、并与所述止规体(102)的底部预留一定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接检测规,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检测铆接件(2)具有同轴布置的第一体(201)和第二体(202);
形成于所述第二体(202)一侧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体(203);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二体(202)另一侧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四体(204);
所述第三体(203)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体(204)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铆接检测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规孔包括同轴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显东郝雪峰杨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