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282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包括: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上游区范围内的上游河道;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下游区范围内的下游河道;构成在平原圩区内的河网,所述河网具有一进水端和一出水端,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所述上游河道连通,其出水端与所述下游河道连通;一设置在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上游河道之间的进水泵闸;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对所述河网的关键节点的水位进行提升的提升泵闸;以及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提高水动力的活动溢流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分析水系格局,优化控制节点水动力分配,实现河网水体有序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
技术介绍
平原圩区地势低,河网控制水位低,河道水体流动性差且比较紊乱,无法实现水体有序流动和自净,同时河网受潮汐影响圩区水体与外界交换性差,水质整体难以调控,加上外污染源的流入,致使河道黑臭,影响城市环境,从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为破解平原河网城市水系复杂、河道流动性差、污染严重、水质不均衡、调度困难等问题,改善局部区域水体水质,提升河道水动力,提高水环境质量,本申请人经过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了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平原圩区河网水系复杂、河道流动性差、污染严重、水质不均衡、调度困难等问题,而提供一种提高河道流动性和水质均衡度、降低河道污染程度、方便水体调度的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包括: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上游区范围内的上游河道;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下游区范围内的下游河道;构成在平原圩区内的河网,所述河网具有一进水端和一出水端,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所述上游河道连通,其出水端与所述下游河道连通;设置在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上游河道之间的进水泵闸;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对所述河网的关键节点的水位进行提升的提升泵闸;以及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提高水动力的活动溢流堰。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河网由若干纵横交错布置且相互连通的河道构成。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活动溢流堰的堰顶高程根据平原圩区的河水流向依次降低,形成水力坡降。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溢流堰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溢流堰位于河道底高程以上部分为活动结构,正常时开启挡水,泄洪时沉下泄洪。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溢流堰可上下调节,形成上下游水位差,水流从堰顶溢流增加水体与空气接触面积,其上下游设置的生态浮床,提升其生态效应。由于采用了如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可分析水系格局,优化控制节点水动力分配,实现河网水体有序流动;2.本技术的活动溢流堰可以形成水位差,增强水动力,实现河道水流的可控和有序流动;3.本技术的活动溢流堰外采用生态浮床,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增加河道生态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图中给出的是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包括上游河道100、下游河道200、河网300、进水泵闸400、提升泵闸500a、500b以及活动溢流堰600a、600b、600c、600d。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提升泵闸以及活动溢流堰的数量并不局限本实施例中的数量,其应根据河网300的结构进行确定。上游河道100构成在平原圩区10的上游区范围内,其来水量需充足,水质优良,一般为平原圩区10外围水系的主要河道。下游河道200构成在平原圩区10的下游区范围内,其一般为平原圩区10外围水系的主要泄水通道,具有足够的外排能力。河网300构成在平原圩区内的河网,河网300具有一进水端301和一出水端302,河网300的进水端301与上游河道100连通,其出水端与下游河道200连通。河网300由若干纵横交错布置且相互连通的河道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河网300具体地包括间隔布置且横向延伸的河道310、320、330、340以及间隔布置且纵向延伸的河道350、360、370。河道310的一端作为河网300的进水端301,其另一端与河道370的一端连通,河道370的另一端作为河网300的出水端302;河道340的一端并接在河道370靠近河网300的出水端302的位置处,其另一端与河道350的一端连通,河道350的另一端并接在河道310靠近河网300的进水端301的位置处;河道360位于河道310、340之间,其一端并接在河道310的中间位置处,其另一端并接在河道340的中间位置处;河道320位于河道360、370之间,其一端并接在河道360的中间位置处,其另一端并接在河道370的中间位置处;河道330位于河道350、360之间,其一端并接在河道350的中间位置处,其另一端并接在河道360的中间位置处,河道330与河道320不在同一直线上。进水泵闸400设置在河网300的进水端301与上游河道100之间,其用于将上游区优良水体输送至平原圩区10的河网300内。当上游河道100的水位高于河网300的河道310的水位时,开启进水泵闸400引水;当上游河道100的水位低于河网300的河道310的水位时,开启进水泵闸400引水。提升泵闸500a、500b间隔设置在河网300内。具体地,提升泵闸500a设置在河道350上且靠近河道350、310之间的公共连接点处,提升泵闸500b设置在河道360上且靠近河道360、310之间的公共连接点处。通过提升泵闸500a、500b将河道350、360的末端水位提升,加强水动力,促进平原圩区10的河网300的水体循环。活动溢流堰600a、600b、600c、600d间隔设置在河网300内,其用于提高水动力。具体地,活动溢流堰600a设置在河道370上且靠近河道370、320之间的公共连接点处;活动溢流堰600b设置在河道340上且靠近河道340、360之间的公共连接点处;活动溢流堰600c设置在河道330上且靠近河道330、360之间的公共连接点处;活动溢流堰600d设置在河道370上且靠近河网300的出水端302处,活动溢流堰600d用于将河网300内的多余水体排到下游河道200。活动溢流堰600a、600b、600c、600d的堰顶高程根据平原圩区的河水流向依次降低,形成水力坡降,增强水动力,实施河道水流的可控和有序流动。活动溢流堰600a、600b、600c、600d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其位于河道底高程以上部分为活动结构,正常时开启挡水,泄洪时沉下泄洪。活动溢流堰600a、600b、600c、600d可上下调节,形成上下游水位差,水流从堰顶溢流增加水体与空气接触面积,其上下游设置的生态浮床,提升其生态效应。当上游河道100有大量洪水需泄洪时,开启进水泵闸400,下沉活动溢流堰600a及600d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上游区范围内的上游河道;/n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下游区范围内的下游河道;/n构成在平原圩区内的河网,所述河网具有一进水端和一出水端,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所述上游河道连通,其出水端与所述下游河道连通;/n设置在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上游河道之间的进水泵闸;/n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对所述河网的关键节点的水位进行提升的提升泵闸;以及/n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提高水动力的活动溢流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上游区范围内的上游河道;
构成在平原圩区的下游区范围内的下游河道;
构成在平原圩区内的河网,所述河网具有一进水端和一出水端,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所述上游河道连通,其出水端与所述下游河道连通;
设置在所述河网的进水端与上游河道之间的进水泵闸;
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对所述河网的关键节点的水位进行提升的提升泵闸;以及
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河网内的用于提高水动力的活动溢流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圩区河网增流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网由若干纵横交错布置且相互连通的河道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谢先坤张婧王侃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