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及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2219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及工作方法,包括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一模板组件,第二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二模板组件,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设有多个能够同步工作的距离调节机构,距离调节机构能够调节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的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模模具拆装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及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及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高层及超高层结构已然成为现代建筑业的主流,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在高层结构中应用极为普遍,高层建筑多栋单元中间设置变形缝变得非常多见。变形缝(抗震缝、沉降缝、伸缩缝)的设置间距一般为100~500mm,当遇到变形缝同一位置两侧同时存在剪力墙、梁、柱时,变形缝内两边模板的支设和拆除在结构施工时往往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变形缝部位施工操作空间狭小,不具备现有常规支模方法施工条件,也无法使用双侧滑模连续施工。如采用挤塑聚苯板夹芯工艺,固定较困难,容易位移,钢筋保护层垫块放置容易发生位移,导致浇筑成型的墙体保护层厚度不易控制,降低了墙体的结构强度,并且墙体的截面也尺寸不易控制,浇注完成后期处理困难;单面支模板体系加固同样困难,轴线位移和胀模概率大;如采用木模板施工方法,施工时工人无法进入变形缝间进行模板安装拆除作业,两侧剪力墙施工后模板只能废弃在变形缝内,无法拆除,将约束结构自身的变形性能,进而将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性能。因此,常规施工方法尚未解决变形缝同一位置两侧同时存在剪力墙、梁、柱部位处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安装、拆卸困难、变形缝尺寸不易控制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安装拆卸方便,变形缝尺寸容易控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包括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一模板组件,第二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二模板组件,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设有多个能够同步工作的距离调节机构,距离调节机构能够调节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的距离。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距离调节机构包括丝杠,丝杠两端与固定在第二支撑框架的丝杠座转动连接,丝杠连接有第一丝座和第二丝座,第一丝座和第二丝座所在的丝杠部分旋向相反,第一丝座与第一拉板一端铰接,第一拉板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框架铰接,第二丝座与第二拉板一端铰接,第二拉板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框架铰接。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相邻距离调节机构的丝杠通过套筒固定连接。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相邻距离调节机构中,其中一个距离调节机构的丝杠与第一套筒连接,第一套筒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套筒固定连接,第二套筒与另一个距离调节机构的丝杠连接。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模板组件和第二模板组件均包括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能够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底部设有高度调节机构,高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的设置高度。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及第二支撑框架一侧端面设有拼接插头,另一侧端面设有与所述拼接插头相匹配的拼接插孔,相邻的第一支撑框架或第二支撑框架能够通过拼接插头和拼接插孔拼接连接,并利用加强件进行固定。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相邻所述的第一支撑框架或第二支撑框架能够利用固定件固定连接。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杆,所述螺杆连接有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与螺杆固定连接,第二夹板与螺杆滑动连接,所述螺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螺母能够沿螺杆轴线方向运动,使得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夹紧相邻的第一支撑框架或第二支撑框架。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的工作方法:将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吊运至建筑构件钢筋结构之间的变形缝位置,通过距离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距离为设定值,在建筑构件钢筋结构远离变形缝的一侧组装第一模板组件和第二模板组件,组装完成后对建筑构件进行浇注,浇注完成后,利用距离调节机构缩小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的距离,起吊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取出所述的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支模模具,能够利用距离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的距离,方便对变形缝的宽度进行控制。2.本专利技术的支模模具,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能够利用起吊的方式放置到两个建筑构件的钢筋结构之间的变形缝位置,而且工作人员无需进入变形缝位置进行第一模板组件和第二模板组件的安装,安装方便。3.本专利技术的支模模具,浇注完成后,可以利用距离调节机构缩短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的距离,能够使的浇注后的建筑构件与内层模板脱离,能够实现整个模具的取出和拆卸,无需将模板废弃在变形缝内,实现了模板的多次利用。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框架及距离调节机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图1中的Ⅰ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图1中的Ⅱ处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图1中的Ⅲ处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加强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剪力墙用支模模具与梁用支模模具连接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固定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加固件连接座、加固板与支撑梁装配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加固件连接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支模模具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1.第一支撑框架,2.第二支撑框架,3.丝杠,4.第一丝座,5.第二丝座,6.限位筒,7.丝杠座,8.丝杠座固定块,9.第一销轴,10.第一拉板,11.第二销轴,12.开口销,13.第三销轴,14.第二拉板,15.第四销轴,16.套筒,17.连接杆,18.内层模板,19.外层模板,20.对拉螺栓,21.山型母,22.卡环,23.PVC套管,24.背楞,25.圆钢管,26.山型卡扣,27.吊耳,28.防护板,29.调节块,30.调节螺栓,31.拼接插头,32.拼接插孔,33.L型板,34.固定梁,35.螺杆,36.第一夹板,37.第二夹板,38.第一圆管,39.第二圆管,40.螺母,41.加固件连接座,42.加固板,43.支撑梁,44.横向钢筋,45.竖向钢筋,46.混凝土基础,47.模具支撑座,48.水泥撑棍。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一模板组件,第二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二模板组件,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设有多个能够同步工作的距离调节机构,距离调节机构能够调节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一模板组件,第二支撑框架安装有第二模板组件,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设有多个能够同步工作的距离调节机构,距离调节机构能够调节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调节机构包括丝杠,丝杠两端与固定在第二支撑框架的丝杠座转动连接,丝杠连接有第一丝座和第二丝座,第一丝座和第二丝座所在的丝杠部分旋向相反,第一丝座与第一拉板一端铰接,第一拉板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框架铰接,第二丝座与第二拉板一端铰接,第二拉板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框架铰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其特征在于,相邻距离调节机构的丝杠通过丝杠套筒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其特征在于,相邻距离调节机构中,其中一个距离调节机构的丝杠与第一套筒连接,第一套筒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套筒固定连接,第二套筒与另一个距离调节机构的丝杠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组件和第二模板组件均包括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能够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形缝两侧建筑构件施工用支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广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方圆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