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71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浮力壳体、液氧钢瓶、纯氧输出装置、纯氧释放装置、环状储蓄电池;浮力外壳包括相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面上设有对液氧钢瓶进行限位的挡环;液氧钢瓶顶部位于上壳体内,底部经挡环内孔延伸至下壳体,液氧钢瓶通过纯氧输出装置与纯氧释放装置相连;纯氧输出装置包括进气管、减压阀、输气管,进气管两端分别与液氧钢瓶和减压阀相连,输气管顶端与减压阀相连,底端穿过上壳体向下延伸至下壳体下方;纯氧释放装置使纯氧和水混合产生微纳米气泡;环状储蓄电池置于下壳体内腔且套设在液氧钢瓶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复氧效率高,无需设置额外的驱动装置即可自由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纯氧曝气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属于水处理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在生态水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但水体黑臭现象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很多偏僻的河道及池塘,仍需要通过采取复氧的措施来治理黑臭,但往往受制于供电能力、占地空间、设备安装等其它因素,使很小的环境问题变成较大工程问题。近年来市场上的曝气设备大都仍采用空气曝气,电线供电,可移动性较差,且工作效率较低,受周边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水体治理的曝气设备做了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如公开号为CN206985819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的纯氧曝气设备,与传统的曝气设备相比,该曝气设备采用纯氧曝气提高了氧的传递效率和利用率且该设备可以自由移动,但该设备的自由移动需要依靠额外设置的移动桨叶和驱动移动桨叶运转的电机来实现,结构复杂,此外该曝气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电力条件无法保证,易受天气或供电线路的影响,因此在生态水体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该设备采用纯氧曝气,复氧效率高,且无需设置额外的驱动装置即可实现设备的移动,结构简单,成本低;此外该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采用可无线充电的储蓄电池进行供电,不会受到天气或供电线路的影响,可扩大曝气范围和其适用范围。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包括浮力壳体、液氧钢瓶、纯氧输出装置、纯氧释放装置、环状储蓄电池;所述浮力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面上设有对液氧钢瓶起限位作用的挡环;所述液氧钢瓶顶部位于上壳体内,底部经挡环的内孔延伸至下壳体底部,液氧钢瓶通过纯氧输出装置与纯氧释放装置相连;所述纯氧输出装置设有若干组且均匀分布在液氧钢瓶的周向一圈,各组纯氧输出装置均包括进气管、减压阀、输气管,进气管一端与液氧钢瓶相连,另一端与减压阀相连,输气管顶端与减压阀相连通,输气管底端穿过上壳体向下延伸至下壳体下方;所述纯氧释放装置用于使纯氧和水混合以产生微纳米气泡;所述环状储蓄电池放置在下壳体内腔且套设在液氧钢瓶外。本专利技术设备采用纯氧曝气,复氧效率高,且无需设置额外的驱动装置即可实现设备的移动,结构简单,成本低。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纯氧释放装置包括射流管、外筒、环状导流板、内筒;所述射流管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水段和气水混合段,进水段与输气管相连通,进水段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水孔,进水孔倾斜设置,进水段的管壁内径小于气水混合段的管壁内径;所述外筒顶部设有与射流管的气水混合段相连的气水进口,所述内筒套设在外筒内,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环状导流板,环状导流板将气水进口分隔成两部分,并将外筒与内筒之间的通道分隔成左腔体和右腔体。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纯氧释放装置的结构可提高氧气和水的混合效率和微纳米气泡的生成效率,复氧效率高。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纯氧曝气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和溶解氧检测仪,控制器与溶解氧检测仪和减压阀均电连接,溶解氧检测仪用于检测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当溶解氧检测仪检测到水体中溶解氧浓度达到设定的下限值时,溶解氧检测仪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指令,减压阀自动打开,开始曝气,当当溶解氧检测仪检测到水体中溶解氧浓度达到设定的上限值时,溶解氧检测仪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指令,减压阀自动关闭,曝气停止。如此设置可以使纯氧曝气设备根据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自动曝气和停止曝气,灵活度高,氧气的利用率高。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挡环的内径等于液氧钢瓶的直径。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液氧钢瓶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环状储蓄电池为无线充电式储蓄电池。本专利技术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采用可无线充电的储蓄电池进行供电,不会受到天气或供电线路的影响,可扩大曝气范围和其适用范围,维护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曝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曝气设备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曝气设备的A-A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纯氧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纯氧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纯氧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曝气设备应用于黑臭水水池中的溶解氧浓度变化曲线;附图标记:10.浮力外壳11.上壳体12.挡环13.下壳体20.液氧钢瓶31.进气管32.减压阀33.输气管40.纯氧释放装置41.射流管411.进水段412.气水混合段413.进水孔42.外筒421.气水进口43.环状导流板44.内筒45.左腔体46.右腔体50.环状储蓄电池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7,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包括浮力外壳10、液氧钢瓶20、纯氧输出装置、纯氧释放装置40、环状储蓄电池50;所述浮力外壳10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上壳体11与下壳体13相连通,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的连接面上设有对液氧钢瓶20起限位作用的挡环12,挡环12的内径等于液氧钢瓶20的直径;所述液氧钢瓶20位于浮力外壳10内腔,其顶部位于上壳体11内,其底部经挡环12的内孔延伸至下壳体13底部,液氧钢瓶20通过纯氧输出装置与纯氧释放装置40相连;所述纯氧输出装置设有4组,4组纯氧输出装置均匀分布在液氧钢瓶20的周向一圈,各组纯氧输出装置均包括进气管31、减压阀32、输气管33,进气管31和减压阀32均位于上壳体11内腔,进气管31一端与液氧钢瓶20相连,另一端与减压阀32相连,输气管33顶端与减压阀32相连通,输气管33底端穿过上壳体11向下延伸至下壳体13下方,且与纯氧释放装置40相连通;所述纯氧释放装置40设有4个,各纯氧释放装置均与各组纯氧输出装置相对应,各纯氧释放装置均包括射流管41、外筒42、环状导流板43、内筒44;所述射流管4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水段411和气水混合段412,进水段411与输气管33相连通,进水段411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水孔413,进水孔413倾斜设置,进水段411的管壁内径小于气水混合段412的管壁内径;所述外筒42顶部设有与气水混合段412相连的气水进口421,所述内筒44套设在外筒42内,内筒44与外筒42之间设有环状导流板43,环状导流板43将气水进口421分隔成两部分,并将外筒42与内筒44之间的通道分隔成左腔体45和右腔体46;所述环状储蓄电池50放置在下壳体13内腔且套设在液氧钢瓶20外,环状储蓄电池50用于对设备进行供电,其可采用无线充电的环状储蓄电池。为了实现纯氧曝气设备的自动曝气,所述纯氧曝气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和溶解氧检测仪(图中未示出),控制器与溶解氧检测仪和减压阀32均电连接,溶解氧检测仪用于检测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当溶解氧检测仪检测到水体中溶解氧浓度达到设定的下限值时,溶解氧检测仪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指令,减压阀32自动打开开始曝气,当溶解氧检测仪检测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力壳体、液氧钢瓶、纯氧输出装置、纯氧释放装置、环状储蓄电池;所述浮力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面上设有对液氧钢瓶起限位作用的挡环;所述液氧钢瓶顶部位于上壳体内,底部经挡环的内孔延伸至下壳体底部,液氧钢瓶通过纯氧输出装置与纯氧释放装置相连;所述纯氧输出装置设有若干组且均匀分布在液氧钢瓶的周向一圈,各组纯氧输出装置均包括进气管、减压阀、输气管,进气管一端与液氧钢瓶相连,另一端与减压阀相连,输气管顶端与减压阀相连通,输气管底端穿过上壳体向下延伸至下壳体下方;所述纯氧释放装置用于使纯氧和水混合以产生微纳米气泡;所述环状储蓄电池放置在下壳体内腔且套设在液氧钢瓶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充电式纯氧曝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力壳体、液氧钢瓶、纯氧输出装置、纯氧释放装置、环状储蓄电池;所述浮力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面上设有对液氧钢瓶起限位作用的挡环;所述液氧钢瓶顶部位于上壳体内,底部经挡环的内孔延伸至下壳体底部,液氧钢瓶通过纯氧输出装置与纯氧释放装置相连;所述纯氧输出装置设有若干组且均匀分布在液氧钢瓶的周向一圈,各组纯氧输出装置均包括进气管、减压阀、输气管,进气管一端与液氧钢瓶相连,另一端与减压阀相连,输气管顶端与减压阀相连通,输气管底端穿过上壳体向下延伸至下壳体下方;所述纯氧释放装置用于使纯氧和水混合以产生微纳米气泡;所述环状储蓄电池放置在下壳体内腔且套设在液氧钢瓶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氧曝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纯氧释放装置包括射流管、外筒、环状导流板、内筒;所述射流管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水段和气水混合段,进水段与输气管相连通,进水段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水孔,进水孔倾斜设置,进水段的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航桅陈晨咏庞维海任炜萍张琨赵力齐继冉李芷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