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58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采用弹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夹板的下端与第二夹板的下端以单自由度转动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与第二夹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两内侧面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缝合针的夹持口。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行上针操作时可同时夹持两根缝合针,提高上针效率,从而利于治疗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
技术介绍
目前,心脏人工瓣膜置换缝合线是由带双头针的缝线和垫片组成,缝线垂直于垫片在垫片两端近边缘处穿出,缝合人工瓣膜时使双头针分别穿过心脏瓣膜的瓣环和人工瓣膜的涤纶布,并进行双头线的自身打结,从而固定人工瓣膜,垫片所起作用是避免缝线切割缝合组织、造成撕裂。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使用持针钳(或持针夹)进行双头针的上针操作时,由于一次只能夹持一根缝合针,其上针效率较低,由此也不利于治疗效率的提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进行上针操作时可同时夹持两根缝合针,提高上针效率,从而利于治疗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进行上针操作时可同时夹持两根缝合针,提高上针效率,从而利于治疗效率的提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采用弹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夹板的下端与第二夹板的下端以单自由度转动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与第二夹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两内侧面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缝合针的夹持口。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和/或第二夹板的内侧面设有防滑层。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夹板的下端与第二夹板的下端通过连接轴Ⅰ相铰接。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一钳体及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通过连接轴Ⅱ相铰接;>所述第一钳体的前端具有第一施力部,所述第一钳体的后端具有第一握持部;所述第二钳体的前端具有第二施力部,所述第二钳体的后端具有第二握持部;当所述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相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相向运动;所述第一施力部的顶端通过连接轴Ⅲ与第一夹板的外侧面相铰接,所述第二施力部的顶端通过连接轴Ⅳ与第二夹板的外侧面相铰接。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轴Ⅲ连接在第一夹板中部偏上的位置;所述连接轴Ⅳ连接在第二夹板中部偏上的位置。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钳体设有第一齿扣,所述第一齿扣设置在第一握持部;所述第二钳体设有与第一齿扣相匹配的第二齿扣,所述第二齿扣设置在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相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齿扣能够与第二齿扣相互咬合。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齿扣设置有止滑凸块,所述第二齿扣设有用于容置止滑凸块的止滑凹槽。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齿扣上的止滑凸块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齿扣上的止滑凹槽的数量与止滑凸块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齿扣与第二齿扣相互咬合时,各所述止滑凸块一一对应各止滑凹槽配合。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止滑凸块的横截面呈半圆状,所述止滑凹槽具有与止滑凸块相贴合的半圆凹面。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钳体具有第一指环,所述第一指环设置在第一握持部;所述第一钳体具有第二指环,所述第一指环设置在第二握持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以转动方式连接,形成的夹持口可闭合或张开呈“V”形,在进行上针操作时,首先使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反向运动,夹持口张开,将第一根缝合针置入到夹持口下部,再使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相向运动,夹持口逐渐闭合并逐渐夹紧第一根缝合针,由于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均具有金属弹性,只要存在相向作用力,第一根缝合针并不会阻止夹持口的闭合,当夹紧第一根缝合针后,将第二根缝合针置入到夹持口上部,继续施加相向作用力,夹持口继续闭合并最终夹紧第二根缝合针;因此,本技术可同时夹持两根缝合针,从而提高了上针效率,利于整体治疗效率的提高;同时,本技术也提高了两缝合针之间针距的均衡度。本技术尤其适用于对医用双头针的上针操作,在心外科进行替换人工瓣膜手术时作用极大,当然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同时夹持两根或者多根缝合针的场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齿扣与第二齿扣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包括第一夹板11及第二夹板12,所述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均采用弹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夹板11的下端与第二夹板12的下端以单自由度转动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夹板11的内侧面与第二夹板12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两内侧面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缝合针的夹持口2。第一夹板11及第二夹板12左右并列设置,均可采用医用弹性钢制成;“上”“下”“左”“右”以图1所示方向为准;第一夹板11、第二夹板12的外侧面可作为施加作用力的一面。本实施例的医用缝合针夹持器,第一夹板11及第二夹板12以转动方式连接,形成的夹持口2可闭合或张开呈“V”形,在进行上针操作时,首先使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反向运动,夹持口2张开,将第一根缝合针置入到夹持口2下部,再使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相向运动,夹持口2逐渐闭合并逐渐夹紧第一根缝合针,由于第一夹板11及第二夹板12均具有金属弹性,只要存在相向作用力,第一根缝合针并不会阻止夹持口2的闭合,当夹紧第一根缝合针后,将第二根缝合针置入到夹持口2上部,继续施加相向作用力,夹持口2继续闭合并最终夹紧第二根缝合针;因此,通过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可同时夹持两根缝合针,从而提高了上针效率,利于整体治疗效率的提高。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11的内侧面和第二夹板12的内侧面均设有防滑层3;防滑层3例如可以是防滑纹路结构或者柔性垫结构,可以增加夹持时对缝合针的摩擦力,防止滚针的发生;防滑层3优选覆盖在第一夹板11的内侧面和第二夹板12的内侧面;当然,防滑层3也可以仅设在第一夹板11的内侧面或者第二夹板12的内侧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11的下端与第二夹板12的下端通过连接轴Ⅰ13相铰接;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呈“V”形设置,连接轴Ⅰ13可为铰链轴,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能够围绕连接轴Ⅰ13相互转动;具体地,第一夹板11的下端与第二夹板12的下端均可朝长度方向延伸出连接臂,两连接臂交叉相接并通过连接轴Ⅰ13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医用缝合针夹持器还包括第一钳体41及第二钳体42,所述第一钳体41与第二钳体42通过连接轴Ⅱ43相铰接;所述第一钳体41的前端具有第一施力部41a,所述第一钳体41的后端具有第一握持部41b;所述第二钳体42的前端具有第二施力部42a,所述第二钳体42的后端具有第二握持部42b;当所述第一握持部4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采用弹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夹板的下端与第二夹板的下端以单自由度转动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与第二夹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两内侧面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缝合针的夹持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采用弹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夹板的下端与第二夹板的下端以单自由度转动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与第二夹板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且两内侧面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缝合针的夹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和/或第二夹板的内侧面设有防滑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下端与第二夹板的下端通过连接轴Ⅰ相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钳体及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通过连接轴Ⅱ相铰接;
所述第一钳体的前端具有第一施力部,所述第一钳体的后端具有第一握持部;所述第二钳体的前端具有第二施力部,所述第二钳体的后端具有第二握持部;当所述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相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相向运动;
所述第一施力部的顶端通过连接轴Ⅲ与第一夹板的外侧面相铰接,所述第二施力部的顶端通过连接轴Ⅳ与第二夹板的外侧面相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医用缝合针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