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目前不少行业工作因环境温度超出常温许多(主要是高温),需要合适的调温服给个人吹风调温以得到改善,但现有各种技术、包括一个相关的新专利都难以满足的现状,指明各种技术的问题、并专门分析出那个专利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中的衣服本体的进风只经一气排吹入、没有合理扩散、不能使调温服内人体都被进风有力的吹到、使调温效率/效果大打折扣,提出通过二种扩散吹风方法以提高调温效率/效果,从而把衣服本体改进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给吹风调温增力增效的扩风服,并使其因降低风源装置功耗而更易匹配到随身佩挂型风源装置来组合一起实现不受距离限制的自由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给吹风调温增力增效的扩风服
本技术涉及特种控温服装行业。
技术介绍
目前有不少行业工作因环境温度超出常温许多(主要是高温),比如交警、环卫、消防、外卖、快递、冶金、电焊、演员、安保/军事巡逻和某些旷野(高空电力线路与塔架上、农田田野)中的作业以及一些高低温封闭空间(行车/长途货车的驾驶室、飞机、船、压力容器、隧洞甚至坦克、潜艇)的驾驶、停电下的维修类作业,需要能有某种可调温的衣服(主要是上衣,以下称调温服)来改善工作人员的舒适度。现有的各种调温服中有的是直接在调温服上嵌装若干个微型风扇或冰袋、相变材料储能袋,有的在调温服内装有可进行水循环的盘管系统,还有的是把背负式微型空调组合到调温服中,另外也有连接到涡流管制冷器的。以上种种,基本都只注重解决降温,而且都有体积问题与/或重量问题,有的还有吹风不均或冷媒温度因其与人体间隔着的隔层(如塑料水管壁)带来的降温效率/效果问题。显然如果能够对人体进行吹风并且风温还冷/热可调则问题就会有相当的改善,因为除重量减轻和风温可直接传递给人体外,还有只要达到一定风速则会改善体感温度之益处。在吹风调温这方面有个最新、最贴近的专利,就是CN208048066U(下称专利),不过其将调温过(实际只是降温过)的风吹向人体后的调温效率/效果并不会最佳。该专利的调温服(专利中称为降温服)由衣服本体外加特制的制冷风源装置(简称风源装置、实际也应可加热)组成。影响该专利调温效率/效果的问题除了风源装置的设计导致的效率不够高外(应可设计得更合理,但该问题超出本技术范围了),衣服本体也有问题,其核心在于其只是简单地把该装置的风源通过在衣服本体内的一个气排在衣服内吹散以期让空气充盈包裹人体,那样就难以让风处处垂直吹向人体表面,各处具有的风压(可等效为风速)也难以均匀,至少该气排吹不到的人体部分基本难以感受到有风速,因而本应由吹风可带来的改善体感温度的额外优点也无法体现,调温效率/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这些只与衣服本体有关的问题可简单归结为对风的扩散问题。由此如能解决好衣服中对风的扩散问题从而得到如下新的衣服本体(下称扩风服):同样能进行吹风调温、保持穿着便利性与成本合理性,但不仅可以改善体感温度、更可以提高调温效率/效果,则应该是颇有意义与价值的,因为借助于该扩风服配合外形尺寸与效率更好的独立风源装置就可组成完整的调温服(简称完整调温服),使其相比于基于前述其它技术的降温/调温服更好、适用面更大、更利于推广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可克服或改善上述问题的新设计,从而相较于专利不仅使体积、重量、生产成本基本不变,更使完整调温服的舒适性尤其是调温效率/效果得到相当改善,成为高效的吹风调温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在扩风服中将风吹向人体的处理方式做了如下改变:在扩风服前后内侧面(简称内侧面)上敷设若干根作为通气管(简称气管)的塑料软管并将气管固着在内侧面上,由此在气管上有要朝向人体的一侧(即气管上相对于其与内侧面接触侧的另一侧)并呈一条线(称侧线),沿此侧线中心与/或左右微小偏移范围内开若干个孔作为吹风孔,而气管两端都接风源装置(风源装置只要靠近气管端口、不必一定附着在扩风服上,不过装置最好是随身佩挂型、即附着在身上的,以提供最大行动自由度与舒适性,其数量要视其本身性能与扩风服综合指标要求而定)。气管的长度、弯曲盘绕走向、管径、数量及吹风孔孔径、孔数量(与气管和吹风孔二者各自的间距有关),这些都应根据扩风服尺寸及调温目标综合考虑,同时吹风孔的密度(即间距)也要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发热差异而作相应的、非均匀的分布,既使管路风阻小而吹风孔的分布又变化合理、吹出的风压/风速基本相同且足够大、对人体的覆盖面足够且合理,以取得最佳的调温效率/效果。以上设计中让风从气管两端相向吹入再从吹风孔吹出(如果把前述专利中那种吹风称作漫灌式,就可把此种吹风称作滴灌式),相比于常规单端进风单端出风(单端进出风),这样既有利于减小气管中各个距离上吹风孔出风的风压差异,也减小了单端进出风具有的缺点造成的风压损耗(最远吹风孔或者是因其位于管路另一端而相比现在位于中间位其距离进风口更远,或者因比现在情况多了管路末端为让出风方向垂直人体而形成堵头所产生的对其出风的额外风阻),可使各处出风基本垂直于人体而又风压/风速均匀,还可因空气流动而带来空气静止所没有的体感温度的改善。尽管所有吹风孔的全部出风因孔之间的空隙而难以完全覆盖扩风服内的人体,但根据初步的基本试验因为风在人体表面的扩散与被风吹到的点位处之人体感受温度也有小范围的扩散效应,所以合理控制上述间隙后总的吹风调温感受效果将是不差的甚至是较优的,这样就使风的效用如同滴灌那样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降低风源装置的功耗、达到最终提高调温效率(这一点对于依靠电池的随身佩挂型风源装置应该是很重要的)。按此设计思路,得到二种气管敷设方式,其在进风方式上分别体现为:前后两面进风(气管二端口分列一前一后)与前面进风(气管二端口同在前面)。考虑到上衣形式可为对襟式与套衫式二种,与二种气管敷设方式组合起来可有四种结构形式的扩风服:1前后两面进风对襟式,2前面进风套衫式,3前面进风对襟式,4前后两面进风套衫式。以下以A、B分别代表上述四种扩风服中的前二者,即以A代表前后两面进风对襟式,以B代表前面进风套衫式(A、B的结构示意图将在附图中具体表达,另外二种因根据A、B不难被推想出故其图就予以省略了)。因为风源装置应该会或力求少于气管数量,就会遇到要将多根气管端口与单个风源连接的问题,此时要避免使用气排进行一转多的连接,而要用更合理的、管路基本不会出现锐转弯的更流畅的连接方法,以减少因气排内管路的直角转弯而造成的风压损失。风源可以是在扩风服面料上穿孔而入或是从扩风服下侧引入以与气管连接,具体要视相互如何匹配而定。其实如果能解决好一些问题(待后述),就可以改用给扩风服里面加一层衬里经以下处理后取代气管、变成带夹层的扩风服:把衬里与面料的适当部分固合到一起、以两者间留着未固合的中空部分本身形成与被替代的气管系统等效的管路系统,再开好吹风孔就行(管路与吹风孔的分布原则不变),这样扩风服的生产应该会更加简单因而可降低有关成本。为此要解决如下问题:1面料与衬里布料的耐压密封性能、布料对固合工序的耐受性、固合牢度、使用寿命、轻便性、柔软性;2等效管路系统的风阻的控制;3与风源的连接。此种带夹层而省却气管的扩风服结构图因同样易于根据A、B被推想出而予以省略。附图说明图1为从A的前面底下向后面的仰视图,图2为从A的后面上方向前的俯视图,图3为从B的后面上方向前的俯视图,图4为从B的前面上方向后的俯视图。图中所示都只是准备从扩风服下面引入风源以连接到气管的情况,至于在扩风服上穿孔而入的示意图也予以省略了。标注的数字的意义:1-胳膊口,2-对襟线,3-气管上所开的吹风孔,4-气管端口,5-领口,6-扩风服内气管。另外,图1是把扩风服左下角的前面与侧面面料都去除了部分的效果图,可看到其内部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给吹风调温增力增效的扩风服,包含有面料及若干条通气管、或相当于通气管的位于面料与衬里之夹层里的等效管路,其特征为:这些通气管或等效管路是固着在面料内表面上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给吹风调温增力增效的扩风服,包含有面料及若干条通气管、或相当于通气管的位于面料与衬里之夹层里的等效管路,其特征为:这些通气管或等效管路是固着在面料内表面上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吹风调温增力增效的扩风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丁建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