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446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气冷源模拟设备与通风服配合使用,气冷源模拟设备包括:气体输送机械,气体输送机械与通风服连通;流量控制组件,流量控制组件与气体输送机械连接,以控制气体的流速;温度控制组件,温度控制组件与气体输送机械连接,以控制气体的温度;其中,流量控制组件包括相互串联的流量调节阀和节流组件,节流组件包括看至少两个相互并联的节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通风服在研制过程中通入不同风温、流量组合的气体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
本技术涉及特种防护服装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
技术介绍
通风服,或称“气冷服”,是一种把低温空气送入特制的服装内从而降低人体热负荷的特种防护服装。通风服的原理是由气源系统供给一定温度的气体,通过通风管路系统按照一定比例将气体分配至全身,使气体在身体与服装间流过,从而在人体表面与服装之间建立起适宜的微小气候,以维持人体热平衡。在通风服的研制过程中需要对其降温性能进行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条件下试验研究,试验过程对通风服通入不同风温、流量组合的气体。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配合通风服使用的气冷源模拟设备,该设备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出通风服试验所需的不同流量和温度的气体冷源,并将其通入通风服进行不同环境降温性能试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通风服在研制过程中通入不同风温、流量组合的气体困难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气冷源模拟设备与通风服配合使用,气冷源模拟设备包括:气体输送机械,气体输送机械与通风服连通;流量控制组件,流量控制组件与气体输送机械连接,以控制气体的流速;温度控制组件,温度控制组件与气体输送机械连接,以控制气体的温度;其中,流量控制组件包括相互串联的流量调节阀和节流组件,节流组件包括看至少两个相互并联的节流结构。进一步地,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结构,第一节流结构与流量调节阀串联;第二节流结构,第二节流结构与流量调节阀串联并与第一节流结构并联。进一步地,第一节流结构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节流孔和切断阀,第二节流结构包括第二节流孔,第一节流孔大于第二节流孔。进一步地,温度控制组件包括:气液换热器,气液换热器与流量控制组件所在气流管路适配,以控制气流管路内的气体温度;冷水机,冷水机与气液换热器串联,以控制气液换热器内的液体温度;水路调节阀,水路调节阀设置在冷水机与气液换热器之间,以控制气液换热器内的液体流量。进一步地,水路调节阀与气液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过滤器。进一步地,气液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气液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换热管,换热管与气体输送机械连接,多个换热管采用正三角形的方向排列。进一步地,气液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两个端板和多个折流板,端板设置在换热管的两端,折流板与换热管适配,多个折流板相间隔地设置。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折流板相互交错设置,以使气液换热器内的液体与换热管充分接触。进一步地,壳体内部包括进气区、换热区和出气区,进气区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区设置有出气口,换热管设置在换热区内。进一步地,进气口和出气口设置在气流管路上。进一步地,换热区上设置有入液口和出液口,入液口设置在换热区内液体流动的上游位置,出液口设置在换热区内液体流动的下游位置。进一步地,入液口和出液口均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进一步地,多个折流板相对于换热管轴线之间的间距相同,且相邻两个折流板之间的间距为35mm。进一步地,气体输送机械设置为空气压缩机,以压缩空气并输送压缩后的空气。进一步地,空气压缩机与流量控制组件之间设置有冻干机,以干燥空气。进一步地,冻干机与空气压缩机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减压阀、气水分离装置和过滤装置。进一步地,气冷源模拟设备还包括控制柜,控制柜分别于气体输送机械、流量控制组件和温度控制组件连接,以控制气体输送机械、流量控制组件和温度控制组件。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气体输送机械的设置用来提供通风服工作时所需要的气体,流量控制组件的设置用来控制气体的流速,温度控制组件的设置用来改变气体的温度,上述结构可以对通风服在研制过程中通入不同风温、流量组合的气体,以满足通风服研制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其中,流量调节阀和节流组件可以使气体的调节更加灵活可靠。至少两个相互并联的节流结构可以增加气体流量的调节范围,以满足更多的通风服研制需求。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通风服在研制过程中通入不同风温、流量组合的气体困难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气冷源模拟设备与通风服配合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中温度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中气液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中气液换热器的侧视简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中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中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气体输送机械;20、流量控制组件;21、流量调节阀;22、节流组件;221、第一节流孔;222、切断阀;223、第二节流孔;23、空气流量计;30、温度控制组件;31、气液换热器;311、壳体;3111、进气区;3112、换热区;3113、出气区;3114、进气口;3115、出气口;3116、入液口;3117、出液口;312、换热管;313、端板;314、折流板;315、提拉结构;316、支撑结构;32、冷水机;33、水路调节阀;34、过滤器;35、水流量计;40、冻干机;50、减压阀;60、气水分离装置;70、过滤装置;80、通风服。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冷源模拟设备与通风服(80)配合使用,所述气冷源模拟设备包括:/n气体输送机械(10),所述气体输送机械(10)与所述通风服(80)连通;/n流量控制组件(20),所述流量控制组件(20)与所述气体输送机械(10)连接,以控制气体的流速;/n温度控制组件(30),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0)与所述气体输送机械(10)连接,以控制所述气体的温度;/n其中,所述流量控制组件(20)包括相互串联的流量调节阀(21)和节流组件(22),所述节流组件(22)包括看至少两个相互并联的节流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冷源模拟设备与通风服(80)配合使用,所述气冷源模拟设备包括:
气体输送机械(10),所述气体输送机械(10)与所述通风服(80)连通;
流量控制组件(20),所述流量控制组件(20)与所述气体输送机械(10)连接,以控制气体的流速;
温度控制组件(30),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0)与所述气体输送机械(10)连接,以控制所述气体的温度;
其中,所述流量控制组件(20)包括相互串联的流量调节阀(21)和节流组件(22),所述节流组件(22)包括看至少两个相互并联的节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组件(22)包括:
第一节流结构,所述第一节流结构与所述流量调节阀(21)串联;
第二节流结构,所述第二节流结构与所述流量调节阀(21)串联并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节流孔(221)和切断阀(222),所述第二节流结构包括第二节流孔(223),所述第一节流孔(221)大于所述第二节流孔(2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0)包括:
气液换热器(31),所述气液换热器(31)与所述流量控制组件(20)所在气流管路适配,以控制所述气流管路内的气体温度;
冷水机(32),所述冷水机(32)与所述气液换热器(31)串联,以控制所述气液换热器(31)内的液体温度;
水路调节阀(33),所述水路调节阀(33)设置在所述冷水机(32)与所述气液换热器(31)之间,以控制所述气液换热器(31)内的液体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调节阀(33)与所述气液换热器(31)之间设置有过滤器(3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换热器(31)为管壳式换热器,所述气液换热器(31)包括壳体(311)和设置在所述壳体(311)内的多个换热管(312),所述换热管(312)与所述气体输送机械(10)连接,多个所述换热管(312)采用正三角形的方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服配套的气冷源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换热器(3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311)内的两个端板(313)和多个折流板(314),所述端板(313)设置在所述换热管(31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利豪温冬青顾昭于丽华吴建兵王桂友涂磊郭华张岩施维茹孙晓艳刘何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