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包括承载架、底板、计量泵和控制盒,所述底板的两端皆设置有固定脚,底板的顶端安装有承载架,且承载架的一端焊接有固定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GPS定位模块、无线信号收发模块和单片机,使得装置一方面优化了自身的性能,通过光伏控制器的作用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且储存在蓄电池中,以供装置利用,从而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实现了节能的优点,符合时代的发展主题,有利于该装置的长期推广,另一方面利用GPS定位模块的作用,可以对每一个装置进行定位,避免了不法分子偷盗装置造成损失,从而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
本技术涉及饲喂装置
,具体为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
技术介绍
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鸟种,属鸡形目雉科,其羽毛艳丽、观赏价值高,仅见于中国西南部的青海省东南部和甘肃南部山区、四川宝兴、康定、平武等地山区,被列为世界性易危物种,是我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一。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为食。绿尾虹雉适宜的栖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丛,一般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由于栖息地冬季冰雪天气长久,不利于绿尾虹雉取食,加之特别在冬季食物稀缺,为了提高绿尾虹雉的存活率,绿尾虹雉的保护人员一般人工投放食物供绿尾虹雉进食。但如果人工直接将食物投放在裸露的地上,一是食物长时间容易被污染和变质,也容易被其他动物偷食,二是无法观测绿尾虹雉采集进食的情况。因此相关从业人员专利技术了专门用于绿尾虹雉的饲喂装置,但目前市面上出现了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在实际使用时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现有的绿尾虹雉饲喂装置普遍存在着不易定量喂食和不易远程监控的问题,这导致装置的使用效果不好;2.市面上现存的绿尾虹雉饲喂装置还存在着不易固定安装和不易检修维护的缺点,这导致装置的实用性低下;3.现有的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往往还存在着不易防盗和耗能较大的问题,这不利于装置的长期可持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绿尾虹雉饲喂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包括承载架、底板、计量泵和控制盒,所述底板的两端皆设置有固定脚,底板的顶端安装有承载架,且承载架的一端焊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端安装有控制盒,控制盒内部的底端安装有时间继电器,且时间继电器上方控制盒的内部安装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安装有单片机,单片机上方的电路板上安装有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且单片机下方的电路板上安装有GPS定位模块,固定架顶部远离控制盒的一端安装有红外摄像头,所述承载架内部的一端安装有饲料箱,饲料箱的底端设置有加料管,且加料管上安装有计量泵,所述承载架内部的另一端安装有水箱,水箱的底端设置有加水管,且加水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承载架内部的底端安装有喂食槽。优选的,所述固定脚设置有2个,且相邻的固定脚关于底板的垂直中心线构成对称分布,并且固定脚和底板之间构成一体化焊接结构,固定脚上均匀设置有固定螺栓,且固定脚的底端均匀设置有防滑橡胶片,防滑橡胶片和固定脚之间构成热熔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脚的顶端焊接有滑条,且承载架底端的内部设置有与滑条相匹配的滑槽。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顶端焊接有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下方固定架内部的顶端安装有蓄电池,且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通过光伏控制器与蓄电池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饲料箱和水箱的顶端皆设置有密封盖,且饲料箱和水箱皆与密封盖之间构成螺纹连接,饲料箱和水箱皆与承载架之间构成一体化焊接结构。优选的,所述滑条的一侧焊接有限位片,且限位片上均匀设置有与承载架连接的锁紧螺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绿尾虹雉饲喂装置通过安装有饲料箱、计量泵、加料管、时间继电器、单片机、红外摄像头和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使得装置可以利用计量泵控制从饲料箱内部抽出的饲料的流量,且通过时间继电器来控制抽料时间,进而通过对于饲料流量和时间的双重控制,实现定量落料喂食的功能,从而便于绿尾虹雉的饲喂,且通过启动红外摄像头,可以时刻监测装置周围的环境情况,采集进食的绿尾虹雉的情况,并且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单片机整合处理之后,再通过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无线收发作用,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工作人员的手机或电脑等后台终端,便于工作人员观察绿尾虹雉进食的具体情况,从而增强了装置的功能性;(2)、该绿尾虹雉饲喂装置通过安装有底板、固定脚、固定螺栓、滑条、滑槽、限位片和锁紧螺栓,使得装置优化了自身的结构,一方面既利用固定脚上设置的固定螺栓的作用,便于使用者将装置在适宜的操作位置固定安装好,又通过在固定脚的底端均匀设置有防滑橡胶片,增强了装置固定时的防滑性能,从而增强了装置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利用滑条和滑槽构成的结构,便于使用者将底板和承载架进行拆卸和组合,且利用锁紧螺栓和限位片的作用,增强了二者组装时的牢固性能,利用该种固定结构,便于使用者将承载架整体进行拆卸和维护,且通过预先将底板在操作地面安装好,再将承载架和底板进行组合,也实现了定位安装的优点;(3)、该绿尾虹雉饲喂装置通过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GPS定位模块、无线信号收发模块和单片机,使得装置一方面优化了自身的性能,通过光伏控制器的作用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且储存在蓄电池中,以供装置利用,从而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实现了节能的优点,有利于该装置的长期推广,另一方面利用GPS定位模块的作用,可以对每一个装置进行定位,避免了不法分子偷盗装置造成损失,从而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饲喂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饲喂装置的固定脚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饲喂装置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饲喂装置的控制盒正视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饲喂装置的系统框图。图中:1、喂食槽;2、加料管;3、承载架;4、底板;5、固定脚;501、防滑橡胶片;502、固定螺栓;6、计量泵;7、固定架;8、时间继电器;9、控制盒;10、GPS定位模块;11、单片机;12、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3、电路板;14、太阳能电池板;15、蓄电池;16、红外摄像头;17、饲料箱;18、水箱;19、电磁阀;20、加水管;21、锁紧螺栓;22、限位片;23、滑槽;24、滑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包括承载架3、底板4、计量泵6和控制盒9,底板4的两端皆设置有固定脚5,固定脚5设置有2个,且相邻的固定脚5关于底板4的垂直中心线构成对称分布,并且固定脚5和底板4之间构成一体化焊接结构,固定脚5上均匀设置有固定螺栓502,且固定脚5的底端均匀设置有防滑橡胶片501,防滑橡胶片501和固定脚5之间构成热熔连接;使其既利用固定脚5上设置的固定螺栓502的作用,便于使用者将装置在适宜的操作位置固定安装好,又通过在固定脚5的底端均匀设置有防滑橡胶片501,增强了装置固定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包括承载架(3)、底板(4)、计量泵(6)和控制盒(9),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的两端皆设置有固定脚(5),底板(4)的顶端安装有承载架(3),且承载架(3)的一端焊接有固定架(7),所述固定架(7)的一端安装有控制盒(9),控制盒(9)内部的底端安装有时间继电器(8),且时间继电器(8)上方控制盒(9)的内部安装有电路板(13),所述电路板(13)的一侧安装有单片机(11),单片机(11)上方的电路板(13)上安装有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2),且单片机(11)下方的电路板(13)上安装有GPS定位模块(10),固定架(7)顶部远离控制盒(9)的一端安装有红外摄像头(16),所述承载架(3)内部的一端安装有饲料箱(17),饲料箱(17)的底端设置有加料管(2),且加料管(2)上安装有计量泵(6),所述承载架(3)内部的另一端安装有水箱(18),水箱(18)的底端设置有加水管(20),且加水管(20)上安装有电磁阀(19),所述承载架(3)内部的底端安装有喂食槽(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包括承载架(3)、底板(4)、计量泵(6)和控制盒(9),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的两端皆设置有固定脚(5),底板(4)的顶端安装有承载架(3),且承载架(3)的一端焊接有固定架(7),所述固定架(7)的一端安装有控制盒(9),控制盒(9)内部的底端安装有时间继电器(8),且时间继电器(8)上方控制盒(9)的内部安装有电路板(13),所述电路板(13)的一侧安装有单片机(11),单片机(11)上方的电路板(13)上安装有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2),且单片机(11)下方的电路板(13)上安装有GPS定位模块(10),固定架(7)顶部远离控制盒(9)的一端安装有红外摄像头(16),所述承载架(3)内部的一端安装有饲料箱(17),饲料箱(17)的底端设置有加料管(2),且加料管(2)上安装有计量泵(6),所述承载架(3)内部的另一端安装有水箱(18),水箱(18)的底端设置有加水管(20),且加水管(20)上安装有电磁阀(19),所述承载架(3)内部的底端安装有喂食槽(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尾虹雉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脚(5)设置有2个,且相邻的固定脚(5)关于底板(4)的垂直中心线构成对称分布,并且固定脚(5)和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黎,邓江宇,马红,侯燕,杨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