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40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包括基座、圈台、圈舍本体、控制面板和台体,所述基座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台体,且台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动力腔体,并且动力腔体一侧的台体内部设有回收室,所述回收室一侧的内壁上设有回收口,回收口的一端延伸至台体的外部,且动力腔体远离回收室一侧的台体内部设有净化室,并且台体的顶端固定有圈台,圈台顶部的一侧设有收集槽体,收集槽体的底端延伸至回收室的内部,所述圈台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转筒,且转筒的两外侧壁上皆设有间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提高了仿真圈舍使用时的驯养效果,提高了仿真圈舍使用时的便捷性,而且降低了仿真圈舍使用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
本技术涉及仿真圈舍
,具体为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
技术介绍
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鸟种,属鸡形目雉科,其羽毛艳丽、观赏价值高,仅见于中国西南部的青海省东南部和甘肃南部山区、四川宝兴、康定、平武等地山区,被列为世界性易危物种,是我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一。由于绿尾虹雉适宜的栖息地多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丛,这些生境生态承载力差,加之当地山民的放牧和采药等活动对它们的栖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绿尾虹雉的自然生长和自然繁育受到极大的威胁。因而,早在1958年北京动物园开始人工饲养展出绿尾虹雉的相关工作,于1980年繁殖成功。目前,我国多个保护区都在进行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工作。在保护区的绿尾虹雉人工驯养繁育工作中,需使用到相应的仿真圈舍。通过专利技术人研究考察了解到,部分保护区工作人员使用的仿真圈舍多少使用其它禽类的孵化用圈舍,因此这类圈舍虽基本可以满足工作人员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现有的此类仿真圈舍不便于对饲料槽进行旋转,难以使绿尾虹雉相应进行移动;现有的仿真圈舍不便于对圈台顶部进行清理,需由人工对其进行手动清理,工作量大且不方便;现有的仿真圈舍不便于对绿尾虹雉产生的异味进行净化处理,导致其易直接散发于空气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尾虹雉专用的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仿真圈舍不便于对饲料槽进行旋转、不便于对圈台顶部进行清理以及不便于对绿尾虹雉产生的异味进行净化处理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包括基座、圈台、圈舍本体、控制面板和台体,所述基座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台体,且台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动力腔体,并且动力腔体一侧的台体内部设有回收室,所述回收室一侧的内壁上设有回收口,回收口的一端延伸至台体的外部,且动力腔体远离回收室一侧的台体内部设有净化室,并且台体的顶端固定有圈台,圈台顶部的一侧设有收集槽体,收集槽体的底端延伸至回收室的内部,所述圈台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转筒,且转筒的两外侧壁上皆设有间隔板,并且间隔板外侧的圈台顶端安装有圈舍本体,圈舍本体一侧的外壁上设有进出口,进出口的一端延伸至圈舍本体的内部,所述间隔板一侧的外壁上设有饲料槽,且饲料槽下方的间隔板外壁上设有连动板,并且连动板的底部设有等间距的清理结构,所述圈台一侧的外壁上设有控制面板。优选的,所述清理结构的内部依次设有球刷、复合弹簧、燕尾通槽以及工型架,所述连动板的底部设有等间距的燕尾通槽,且燕尾通槽内部的一端设有工型架,工型架的底端延伸至燕尾通槽的外部。优选的,所述工型架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复合弹簧,复合弹簧的顶端与燕尾通槽的顶部固定连接,且工型架的底端安装有球刷。优选的,所述台体远离回收口一侧的外壁上设有吸收罩,净化室顶部的一侧设有滤套,滤套的一端延伸至台体的外部,且净化室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抽风机,抽风机的一端通过导管与吸收罩的外壁相连通,抽风机的另一端通过导管与滤套的外壁相连通。优选的,所述动力腔体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并且转轴的顶端固定有圆盘。优选的,所述圆盘顶端的一侧设有凸柱,且圆盘一侧的动力腔体内部铰接有齿盘,并且齿盘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立柱,立柱的顶端延伸至圈舍本体的内部并与转筒的底端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不仅提高了仿真圈舍使用时的驯养效果,提高了仿真圈舍使用时的便捷性,而且降低了仿真圈舍使用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1)通过设置有电机、转轴、圆盘、凸柱、齿盘以及立柱,通过操作控制面板打开电机,使其由转轴带动圆盘旋转,并由凸柱带动齿盘同步旋转,经立柱以及转筒带动间隔板表面的饲料槽进行转动,以便使绿尾虹雉进食时能够逐步移动,从而提高了仿真圈舍使用时的驯养效果;(2)通过设置有球刷、复合弹簧、燕尾通槽以及工型架,通过复合弹簧的弹性作用,使工型架在燕尾通槽的内部下移,以便使球刷的底部紧密贴合于圈台的顶部,当转筒转动时,其则会经间隔板以及连动板带动球刷同步转动,以便对圈台的顶部自动进行清理,从而提高了仿真圈舍使用时的便捷性;(3)通过设置有抽风机、滤套以及吸收罩,通过操作控制面板打开抽风机,使其由吸收罩对外界气味进行吸收,经滤套对异味进行净化处理后排出,实现了仿真圈舍空气净化的功能,从而降低了仿真圈舍使用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的齿盘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的清理结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的间隔板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座;2、吸收罩;3、滤套;4、清理结构;401、球刷;402、复合弹簧;403、燕尾通槽;404、工型架;5、连动板;6、饲料槽;7、转筒;8、立柱;9、圈台;10、间隔板;11、圈舍本体;12、进出口;13、收集槽体;14、控制面板;15、回收口;16、台体;17、回收室;18、动力腔体;19、转轴;20、电机;21、圆盘;22、齿盘;23、抽风机;24、净化室;25、凸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包括基座1、圈台9、圈舍本体11、控制面板14和台体16,基座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台体16,台体16远离回收口15一侧的外壁上设有吸收罩2,净化室24顶部的一侧设有滤套3,滤套3的一端延伸至台体16的外部,且净化室24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抽风机23,该抽风机23的型号可为NB15-N86KNE,抽风机23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14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抽风机23的一端通过导管与吸收罩2的外壁相连通,抽风机23的另一端通过导管与滤套3的外壁相连通,以便对异味进行净化处理;且台体16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动力腔体18,动力腔体18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机20,该电机20的型号可为Y112M-2,电机20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14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电机20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19,并且转轴19的顶端固定有圆盘21,圆盘21顶端的一侧设有凸柱25,且圆盘21一侧的动力腔体18内部铰接有齿盘22,并且齿盘22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立柱8,立柱8的顶端延伸至圈舍本体11的内部并与转筒7的底端固定连接,以便带动饲料槽6缓慢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包括基座(1)、圈台(9)、圈舍本体(11)、控制面板(14)和台体(16),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台体(16),且台体(16)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动力腔体(18),并且动力腔体(18)一侧的台体(16)内部设有回收室(17),所述回收室(17)一侧的内壁上设有回收口(15),回收口(15)的一端延伸至台体(16)的外部,且动力腔体(18)远离回收室(17)一侧的台体(16)内部设有净化室(24),并且台体(16)的顶端固定有圈台(9),圈台(9)顶部的一侧设有收集槽体(13),收集槽体(13)的底端延伸至回收室(17)的内部,所述圈台(9)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转筒(7),且转筒(7)的两外侧壁上皆设有间隔板(10),并且间隔板(10)外侧的圈台(9)顶端安装有圈舍本体(11),圈舍本体(11)一侧的外壁上设有进出口(12),进出口(12)的一端延伸至圈舍本体(11)的内部,所述间隔板(10)一侧的外壁上设有饲料槽(6),且饲料槽(6)下方的间隔板(10)外壁上设有连动板(5),并且连动板(5)的底部设有等间距的清理结构(4),所述圈台(9)一侧的外壁上设有控制面板(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包括基座(1)、圈台(9)、圈舍本体(11)、控制面板(14)和台体(16),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台体(16),且台体(16)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动力腔体(18),并且动力腔体(18)一侧的台体(16)内部设有回收室(17),所述回收室(17)一侧的内壁上设有回收口(15),回收口(15)的一端延伸至台体(16)的外部,且动力腔体(18)远离回收室(17)一侧的台体(16)内部设有净化室(24),并且台体(16)的顶端固定有圈台(9),圈台(9)顶部的一侧设有收集槽体(13),收集槽体(13)的底端延伸至回收室(17)的内部,所述圈台(9)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转筒(7),且转筒(7)的两外侧壁上皆设有间隔板(10),并且间隔板(10)外侧的圈台(9)顶端安装有圈舍本体(11),圈舍本体(11)一侧的外壁上设有进出口(12),进出口(12)的一端延伸至圈舍本体(11)的内部,所述间隔板(10)一侧的外壁上设有饲料槽(6),且饲料槽(6)下方的间隔板(10)外壁上设有连动板(5),并且连动板(5)的底部设有等间距的清理结构(4),所述圈台(9)一侧的外壁上设有控制面板(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尾虹雉驯养繁育用仿真圈舍,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结构(4)的内部依次设有球刷(401)、复合弹簧(402)、燕尾通槽(403)以及工型架(404),所述连动板(5)的底部设有等间距的燕尾通槽(403),且燕尾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黎邓江宇马红侯燕杨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