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及自供能传感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0286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及自供能传感器,包括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整流倍压单元和储能单元,所述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单元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用于收集电磁能,并将电磁能转换为交流电;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用于将接收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并进行升压;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存储电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空间电磁能量转换为电能并储存,可以利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蕴含的电磁能量,给传感器供应能量,且基于空间电磁能的自供能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可嵌入等众多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及自供能传感器
本技术属于电磁能转换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及自供能传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被大量消耗,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超低功耗微系统的发展下,能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与当前有限的能源供应是无法匹配的,找到一种新型能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探索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众多便携式无线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这些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其能量来源主要是电池,很不环保。自供能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供能问题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为无线传感器可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能量作为自身的能量的供给,从而摆脱了对电网的依赖。基于风能的自供能传感器和基于太阳能的自供能传感器的能源供给均受天气影响大,且两者的能量收集装置分别包含发电机和太阳能面板,体积过大;基于振动能的自供能传感器必须提供足够振动才能保证装置正常工作,应用场景有限。以上均无法在实际应用场合中广泛应用。r>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整流倍压单元和储能单元,所述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单元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用于收集电磁能,并将电磁能转换为交流电;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用于将接收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并进行升压;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存储电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整流倍压单元和储能单元,所述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单元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用于收集电磁能,并将电磁能转换为交流电;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用于将接收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并进行升压;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存储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能量收集转换单元包括超宽带全向天线和阻抗匹配单元,所述超宽带全向天线用于收集电磁能,并将电磁能转换为交流电;所述阻抗匹配单元用于使所述超宽带全向天线的输出阻抗与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入阻抗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匹配单元包括电感L1、电感L2、可变电容C1和可变电容C2,所述电感L1的一端和所述可变电容C1的一端均与所述超宽带全向天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可变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感L2的一端和所述可变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可变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倍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宽带全向天线为HFSS微带天线或UWB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倍压单元包括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4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媛媛段智威王文磊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