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模组、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0213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电模组、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压电模组两个柔性叉指电极、压电薄片、正极接口以及负极接口,其中:压电薄片设置在两个柔性叉指电极之间;每个柔性叉指电极中均相应设置有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且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均设置在柔性叉指电极的中间区域;每一个柔性叉指电极包括正极指部和负极指部,两个柔性叉指电极相对压电薄片呈镜面对称,两个正极指部电连接,且通过正极接口和引出,两个负极指部电连接,且通过负极接口引出,与现有叠层压电陶瓷相比,柔韧性较好,不易脆断,使用寿命较长,相同电压下产生的形变驱动效果较好;与现有压电模组相比,电场分布区域较大,有效提高压电薄片的利用率,从而提高驱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电模组、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本技术涉及触控
,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电模组、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在触控
,由于压电触控反馈具有响应速度快、驱动频带宽、振动强度大、振动体验感觉细腻真实、声学噪声小、功耗低等优点,在微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设备等需要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触控装置。传统的压电触控反馈的执行器具有以下两种:方式一,叠层压电陶瓷,通过叠层压电陶瓷的形变实现信号传递和振动传递,但是现有叠层压电陶瓷的脆性较大,不易实现弯曲变形,而且压电响应d31系数较小,相同电压下产生的形变驱动效果较差,并且叠层压电陶瓷的工艺复杂且不可控;方式二,压电模组,通过压电模组的形变实现信号传递和振动传递,但是压电模组的电场利用率较低,相同电压下产生的形变驱动效果较差,并且压电模组的振动容易影响用于传递振动的悬翼板的振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压电触控反馈的执行器驱动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压电模组、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一种压电模组,包括两个柔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电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柔性叉指电极、压电薄片、正极接口以及负极接口,其中:/n所述压电薄片设置在两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之间;/n每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中均相应设置有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且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均设置在所述柔性叉指电极的中间区域;/n每一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包括正极指部和负极指部,两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相对所述压电薄片呈镜面对称,两个所述正极指部电连接,且通过所述正极接口引出,两个所述负极指部电连接,且通过所述负极接口引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电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柔性叉指电极、压电薄片、正极接口以及负极接口,其中:
所述压电薄片设置在两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之间;
每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中均相应设置有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且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均设置在所述柔性叉指电极的中间区域;
每一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包括正极指部和负极指部,两个所述柔性叉指电极相对所述压电薄片呈镜面对称,两个所述正极指部电连接,且通过所述正极接口引出,两个所述负极指部电连接,且通过所述负极接口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叉指电极包括柔性绝缘薄膜,每一所述柔性叉指电极的所述正极指部和所述负极指部形成于所述柔性绝缘薄膜的靠近所述压电薄片的一侧,所述正极指部包括第一走线和多个第二走线,所述负极指部包括第三走线和多个第四走线,其中:
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三走线平行设置;
多个所述第二走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走线中与所述第三走线相对的一侧,且在所述正极接口两侧区域间隔设置;
多个所述第四走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走线中与所述第一走线相对的一侧,且在所述负极接口的两侧区域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四走线和多个所述第二走线交替设置以形成叉指结构;
一所述柔性叉指电极的第二走线和另一所述柔性叉指电极的第二走线正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接口为第一导电片,所述柔性绝缘薄膜与所述第一走线的中间区域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导电片固定于所述第一走线背离所述柔性绝缘薄膜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通孔正对;
所述负极接口为第二导电片,所述柔性绝缘薄膜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中间区域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电片固定于所述第二走线背离所述柔性绝缘薄膜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二通孔正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危权
申请(专利权)人:欧菲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