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0194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滑槽、第二滑槽、驱动机构、左夹持机构和右夹持机构,基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驱动机构,基座顶部的一端开凿有第一滑槽,基座的顶部远离第一滑槽的一端开凿有第二滑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通过设置左右胶条,能够很好的对磁环进行夹持固定,同时防止其发生损坏,并通过电机带动齿轮旋转,带动左右齿条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带动磁环在左右胶条上进行移动,进而对磁环缺口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后续对磁环铜线进行绞线时,通头线和尾线能够齐平的绞在一起,同时保证了工序的严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缺口调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属于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生活中,一般磁环绕线都不会把整个磁环绕满,而是绕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空着没有绕线的就是缺口,铜线头线和尾线分别从已绕好线的两端伸出,从而隔出未绕线的磁环缺口,然后进行下步骤的分线绞线,而在进行分线绞线时需要将磁环的头线和尾线整齐、齐平的绞在一起,这就要求磁环的缺口刚好在铜线的头线和尾线的中间,而不是偏向某一方,若缺口位置偏向铜线头线或尾线的某一方,通头线和尾线绞线时就无法齐平的绞在一起了,但是现有的全自动绕线机在线圈分线前大都没有设置缺口调整装置,使得在进行分线绞线时,通头线和尾线绞线时无法齐平的绞在一起,从而严重影响了分线绞线步骤的严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滑槽、第二滑槽、驱动机构、左夹持机构和右夹持机构,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基座顶部的一端开凿有第一滑槽,所述基座的顶部远离第一滑槽的一端开凿有第二滑槽,所述基座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滑槽的上方设置有左夹持机构,所述基座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滑槽的上方设置有右夹持机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与基座且固定连接有齿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夹持机构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延伸至基座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左齿条,所述左齿条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左齿条的底部与基座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左齿条顶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气缸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左胶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右夹持机构包括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顶部延伸至基座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右齿条,所述右齿条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右齿条的底部与基座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右齿条的顶部靠近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靠近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右胶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均设置为“凸”字形结构,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的尺寸大小相互配合,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的尺寸大小相互配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缸的顶部开凿有两个安装孔,且所述气缸与外界气源通过气动管道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胶条与右胶条均由橡胶类材质制作而成。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通过设置左右胶条,能够很好的对磁环进行夹持固定,同时防止其发生损坏,并通过电机带动齿轮旋转,带动左右齿条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带动磁环在左右胶条上进行移动,进而对磁环缺口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后续对磁环铜线进行绞线时,通头线和尾线能够齐平的绞在一起,同时保证了工序的严谨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左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右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座;2、第一滑槽;3、第二滑槽;4、驱动机构;41、安装板;42、电机;43、齿轮;5、左夹持机构;51、第一滑块;52、左齿条;53、气缸;54、连接板;55、第一固定板;56、左胶条;6、右夹持机构;61、第二滑块;62、右齿条;63、第二固定板;64、第三固定板;65、右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滑槽2、第二滑槽3、驱动机构4、左夹持机构5和右夹持机构6,基座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驱动机构4,基座1顶部的一端开凿有第一滑槽2,基座1的顶部远离第一滑槽2的一端开凿有第二滑槽3,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滑槽2的上方设置有左夹持机构5,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滑槽3的上方设置有右夹持机构6。进一步的,驱动机构4包括安装板41,基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41,安装板4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42,电机42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41与基座1且固定连接有齿轮43,通过电机42便于更好的带动齿轮43进行旋转,从而为设备提供动力。进一步的,左夹持机构5包括第一滑块51,第一滑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51,第一滑块51的顶部延伸至基座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左齿条52,左齿条52与齿轮43啮合连接,左齿条52的底部与基座1的顶部滑动连接,左齿条52顶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气缸53,气缸5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4,连接板54远离气缸5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55,第一固定板55远离连接板5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左胶条56,通过气缸53推动连接板54、第一固定板55以及左胶条56进行移动,从而更好的对磁环的一侧进行夹持。进一步的,右夹持机构6包括第二滑块61,第二滑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61,第二滑块61的顶部延伸至基座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右齿条62,右齿条62与齿轮43啮合连接,右齿条62的底部与基座1的顶部滑动连接,右齿条62的顶部靠近齿轮4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L”型结构的第二固定板63,第二固定板63远离齿轮4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64,第二固定板63靠近齿轮4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右胶条65,通过左胶条56与右胶条65之间的配合,便于更好的对磁环整体进行夹持与固定。进一步的,第一滑槽2与第二滑槽3均设置为“凸”字形结构,第一滑块51与第一滑槽2的尺寸大小相互配合,第二滑块61与第二滑槽3的尺寸大小相互配合,通过第一滑槽2与第一滑块51之间的配合,便于更好的对左夹持机构5的滑动进行限位,通过第二滑槽3与第二滑块61之间的配合,便于更好的对右夹持机构6的滑动进行限位。进一步的,气缸53的顶部开凿有两个安装孔,且气缸53与外界气源通过气动管道相连接,通过安装孔便于更好的将气缸53安装在左齿条52的顶部,同时通过气动管道便于更好的为气缸53提供气源。进一步的,左胶条56与右胶条65均由橡胶类材质制作而成,便于更好的对磁环进行保护,防止左胶条56与右胶条65在夹持的过程中将其损坏。...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滑槽(2)、第二滑槽(3)、驱动机构(4)、左夹持机构(5)和右夹持机构(6),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驱动机构(4),所述基座(1)顶部的一端开凿有第一滑槽(2),所述基座(1)的顶部远离第一滑槽(2)的一端开凿有第二滑槽(3),所述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滑槽(2)的上方设置有左夹持机构(5),所述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滑槽(3)的上方设置有右夹持机构(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滑槽(2)、第二滑槽(3)、驱动机构(4)、左夹持机构(5)和右夹持机构(6),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驱动机构(4),所述基座(1)顶部的一端开凿有第一滑槽(2),所述基座(1)的顶部远离第一滑槽(2)的一端开凿有第二滑槽(3),所述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滑槽(2)的上方设置有左夹持机构(5),所述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滑槽(3)的上方设置有右夹持机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安装板(41),所述基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41),所述安装板(4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42),所述电机(42)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41)与基座(1)且固定连接有齿轮(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线圈分线前的缺口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夹持机构(5)包括第一滑块(51),所述第一滑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51),所述第一滑块(51)的顶部延伸至基座(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左齿条(52),所述左齿条(52)与齿轮(43)啮合连接,所述左齿条(52)的底部与基座(1)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左齿条(52)顶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气缸(53),所述气缸(5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4),所述连接板(54)远离气缸(5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巨亮严有朋李焕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展晖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