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0143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包括第一管理平台和第二管理平台,所述第一管理平台包括第一AI摄像头和第一RFID读头,所述第一AI摄像头和所述第一RFID读头均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的一端与第一声光报警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与云服务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管理平台包括第二AI摄像头和第二RFID读头,所述第二RFID读头的一端与第二声光报警器电性连接。有益效果:该装置能够实现“一车一挡”,通过实名制登记建档实现管理上的可溯源、可追踪、可倒查,有效强化管理成效,加强了对非机动车辆及电池入楼入户充电的管理,对进楼入户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大大的提高了住户的居住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非机动车智能系统设计领域,具体来说,涉及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还没有一款能有效识别管理非机动车辆及电池的网络智慧平台,填空市场上对非机动车辆管理的一个空白,可以实现非机动车辆实名登记管理,全面摸清非机动车辆底数,能实现“一车一挡”。通过实名制登记实现管理上的可溯源、可追踪、可倒查,有效强化管理成效。加强了对非机动车辆及电池入楼入户充电的管理,对进楼入户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能够确保及时处理和有效的防范。随着环保方面的发展,生活中电池越来越多,电池引发的火灾越来越明显,当电池进入热失控状态时,它可能会排出微粒以及易燃和有毒气体,它能形成喷射火焰甚至破裂。灾难性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电池安全防范与监控起到重要的意义。本套非机动车识别监控管理系统,还能够监控电池入户的管理,对车主携带电池入楼入户充电起到预警监控的目的。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包括第一管理平台和第二管理平台,所述第一管理平台包括第一AI摄像头和第一RFID读头,所述第一AI摄像头和所述第一RFID读头均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的一端与第一声光报警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与云服务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管理平台包括第二AI摄像头和第二RFID读头,所述第二RFID读头的一端与第二声光报警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AI摄像头和所述第二RFID读头均与第二智能网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与所述与所述云服务器电性连接,所述云服务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脑、手机和APP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与所述云服务器之间通过4G网关模块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RFID读头和所述第二RFID读头均对于电子标签二维码进行识别。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内设有第一对比模块和信息读取模块。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设有第二对比模块。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与抓拍摄像头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能够实现“一车一挡”,通过实名制登记建档实现管理上的可溯源、可追踪、可倒查,有效强化管理成效,加强了对非机动车辆及电池入楼入户充电的管理,对进楼入户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能够确保及时处理和有效的防范,能够监控电池入户的管理,对车主携带电池入楼入户充电起到预警监控的目的,大大的提高了住户的居住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AI摄像头;2、第一RFID读头;3、第一智能网控制器;4、第一声光报警器;5、云服务器;6、第二AI摄像头;7、第二RFID读头;8、第二智能网控制器;9、电脑;10、手机;11、APP;12、电子标签二维码;13、第二声光报警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包括第一管理平台和第二管理平台,所述第一管理平台包括第一AI摄像头1和第一RFID读头2,所述第一AI摄像头1和所述第一RFID读头2均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的一端与第一声光报警器4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与云服务器5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管理平台包括第二AI摄像头6和第二RFID读头7,所述第二RFID读头7的一端与第二声光报警器1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AI摄像头6和所述第二RFID读头7均与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与所述与所述云服务器5电性连接,所述云服务器5的输出端分别与电脑9、手机10和APP11电性连接,该装置能够实现“一车一挡”,通过实名制登记建档实现管理上的可溯源、可追踪、可倒查,有效强化管理成效,加强了对非机动车辆及电池入楼入户充电的管理,对进楼入户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能够确保及时处理和有效的防范,能够监控电池入户的管理,对车主携带电池入楼入户充电起到预警监控的目的,大大的提高了住户的居住的安全性。实施例二:请参阅图1,对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来说,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和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与所述云服务器5之间通过4G网关模块连接,第一、第二智能网控制器能够将数据信息通过4G网关模块传送到云服务器5中;对于第一RFID读头2来说,所述第一RFID读头2和所述第二RFID读头7均对于电子标签二维码12进行识别;对于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来说,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内设有第一对比模块和信息读取模块;对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来说,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设有第二对比模块;对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来说,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与抓拍摄像头电性连接,当有违规者将电池和非机动车带入到建筑室内或者岗亭时,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将会控制抓拍摄像头对违规电池和非机动车进行拍照。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实际应用时,当非机动车辆进入到岗亭时,岗亭一旁的第一AI摄像头1将会对进入的非机动车辆进行捕捉并进行AI运算,通过AI运算及图库数据对比确认,同时岗亭一旁的第一RFID读头2能够对非机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二维码12和车辆车牌号进行扫描识别,当第一RFID读头2扫描识别到非机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二维码和车辆车牌号时,并且第一AI摄像头1捕捉对比确认为非机动车辆时,此时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将会控制第一声光报警器4为绿灯信号,默许可以通行,当第一RFID读头2未扫描识别到非机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二维码12和车辆车牌号时,并且第一AI摄像头1捕捉对比确认为非机动车辆时,此时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将会控制第一声光报警器4为红灯信号,静止通行,并且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给门卫室的DVR监控视频发送信号,并通过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对抓拍摄像头的控制,使抓拍摄像头对该非机动车辆进行抓拍,然后通过4G网关模块将图片上传到云服务器5;由现场人员对该车辆进行管控,对车身及电池安装二维码的电子标签,由车主录入身份信息建档,完成“一车一挡”,实现非机动车辆的录入,录入完成后,第一RFID读头2重新扫描识别到非机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二维码和车辆车牌号时,并且第一AI摄像头1捕捉对比确认为非机动车辆时,此时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将会控制第一声光报警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理平台和第二管理平台,所述第一管理平台包括第一AI摄像头(1)和第一RFID读头(2),所述第一AI摄像头(1)和所述第一RFID读头(2)均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的一端与第一声光报警器(4)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与云服务器(5)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管理平台包括第二AI摄像头(6)和第二RFID读头(7),所述第二RFID读头(7)的一端与第二声光报警器(1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AI摄像头(6)和所述第二RFID读头(7)均与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与所述与所述云服务器(5)电性连接,所述云服务器(5)的输出端分别与电脑(9)、手机(10)和APP(11)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理平台和第二管理平台,所述第一管理平台包括第一AI摄像头(1)和第一RFID读头(2),所述第一AI摄像头(1)和所述第一RFID读头(2)均与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的一端与第一声光报警器(4)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智能网控制器(3)与云服务器(5)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管理平台包括第二AI摄像头(6)和第二RFID读头(7),所述第二RFID读头(7)的一端与第二声光报警器(1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AI摄像头(6)和所述第二RFID读头(7)均与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智能网控制器(8)与所述与所述云服务器(5)电性连接,所述云服务器(5)的输出端分别与电脑(9)、手机(10)和APP(11)电性连接。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道鹏刘文杰陈金明黄瑞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华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