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921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和壳体组件相连接的加热元件,壳体组件内形成加热通道,壳体组件的一端设有和加热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和加热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加热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单元和多个第二加热单元,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均设置在加热通道内,且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沿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交替排列,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在加热通道的流向截面呈网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元件结构,网状结构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和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空气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本技术涉及风道加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风道加热器是将加热元件布置于箱体内,一端由风机或者气泵吹入方箱,加热元件采用U型或者W型等结构,加热元件加热箱体内部气体,箱体的一侧开口,在正压的作用下热气体排出方箱,达到气体加热的目的。现有风道加热器加热元件采用U型或者多U型结构,气体不能充分的与加热元件接触,达不到理想的换热效果。加热器出口温度设置超过一定温度时,加热元件的热量不能充分的释放,超过加热元件自身承受的温度时,会出现损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或缺陷之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和所述壳体组件相连接的加热元件,所述壳体组件内形成加热通道,所述壳体组件的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单元和多个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加热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沿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截面呈网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互相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一接线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加热管的两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一加热管之间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上连接有电气盒,所述第一接线端连接至所述电气盒内。进一步地,所述电气盒包括盒体、上盖体和开设在所述盒体侧面的导线孔,所述上盖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盒体的开口端。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体的顶面连接有手柄。手柄的设置便于将拿持盖体。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的底部连接有支脚。一方面能够支撑本装置,另一方面能够使本装置不与地面接触,增加本装置的使用寿命。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加热元件结构,在壳体的加热通道内设置有交替布置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且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形成网状结构。气体经过加热通道,网状结构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和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空气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效果;2、这种高效率热风风道加热器加热元件排布较之前普通风道加热器排布结构有很大的改善。气体可以充分的与加热元件进行接触,达到换热效果更佳的效果,在加热元件数量相同的时候,加热气体温度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在同样气体温度的情况下,加热元件的使用寿命可以更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不同视角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的布置示意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的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和电气盒的连接示意图。其中:1、壳体组件;2、气泵;3、电气盒;4、支脚;5、加热元件;11、上壳体;12、下壳体;31、盒体;32、上盖体;33、手柄;34、导线孔;51、第一加热单元;52、第二加热单元;511、第一接线端;512、第一加热管;521、第二接线端;522、第二加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在壳体的加热通道内设置有交替布置的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且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形成网状结构。气体经过加热通道,网状结构的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的组合结构和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空气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效果。如图1至图6所示,本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下壳体12为U型结构,上壳体11为C型,上壳体11包括一方形的连接板和一C型的通道板。C型的通道板连接在连接板的底面,通道板的两侧的宽度和下壳体12U型相适配。连接时,将C型的通道板插入至下壳体12内。连接板和下壳体1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下壳体12的左端连接有进气口,右端连接有排气口,进气口和排气口均和加热通道相连通,进气口和排气口的截面的形状均为圆形。进气口和气泵2相连通,气泵的工作将气体送至进气口,气体经过加热通道加热后从排气口排出。为了保证气体从能均匀的进入至加热通道内,在加热通道靠近进气口的一端设有一多孔板,多孔板的形状为圆形,且多孔板的截面面积和加热通道的截面面积相同。多孔板通过焊接在下壳体12及上壳体11之间,保证了多孔板和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多孔板上设有多个气孔,气孔设置在不同直径的圆上。能够保证气体从进气口13进入后经过多孔板后均匀的流至加热通道内。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加热元件5和电气盒3。加热元件5包括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的结构相同。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沿加热通道方向依次交替布置。如图4方向,从左向右依次布置第一加热单元51、第二加热单元52直至最右端。如图5所示,第一加热单元包括第一接线端511和第一加热管512,第二加热单元52包括第二接线端521和第二加热管522。两者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加热单元具体说明。第一加热管512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U型管,多个U型管且互相平行。第一接线端511和第一加热管512之间呈一定夹角。第一接线端511为铅锤方向设置,贯穿上壳体11连接至电气盒3内。第一加热管512和第二加热管522排布形成网状结构,如图3和图5所示。设计成此种结构保证了空气充分和加热管接触,提高了换热的效果。第一接线端511和第二接线端521连接至电气盒3内,电气盒3包括和盒体31,盖在盒体31开口端的上盖体32,为了便于上盖体32打开,上盖体32上设置了手柄33。盒体31的侧面设有导线孔34,供导线连接至盒体31内部,通过导线和第一接线端511及第二接线端521相连接,使第一加热管512及第二加热管522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以及和所述壳体组件(1)相连接的加热元件(5),所述壳体组件(1)内形成加热通道,所述壳体组件(1)的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n所述加热元件(5)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单元(51)和多个第二加热单元(52),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均设置在所述加热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沿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截面呈网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以及和所述壳体组件(1)相连接的加热元件(5),所述壳体组件(1)内形成加热通道,所述壳体组件(1)的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
所述加热元件(5)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单元(51)和多个第二加热单元(52),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均设置在所述加热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沿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截面呈网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互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的结构相同。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亮
申请(专利权)人:扬中市祥龙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