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441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属于污水排放技术领域,包括合流渠和检查井、雨水管、污水管以及污水主管,雨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天面雨水,另一端伸入合流渠内;污水管包括第一污水管和第二污水管,第一污水管连通现有化粪池和合流渠,且第一污水管横穿检查井并可截断于检查井内形成连通,第二污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生活污水,另一端可由向合流渠内出水切换为向检查井内出水;污水主管一端设置于检查井底部且与外围市政管网连通。通过利用合流渠临时导流,无须等待污水主管完成接驳即可与污水主管同时进行入户污水管施工,避免路面二次开挖和恢复,既保证了施工期间住户生活污水正常排放,又能节省工期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
本技术属于污水排放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中村作为水体黑臭的重要源头,村内长期存在雨污不分、现状合流管直排入河的问题,其污水治理已迫在眉睫,而城中村入户污水管的施工,则是城中村污水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新建入户管道收集房屋排放的生活污水,汇入新建污水主管,转输至市政主管道后进入污水处理厂,避免污水直接排入现状合流管。由于城中村巷道狭窄、管道错综复杂、化粪池排列无序,管道入户施工具有难度大、制约因素多、施工风险大的特点。传统污水接户施工中,场地条件相对开阔,受地质、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较少,且需待污水主管施工完毕并接驳外围市政管网后,方可进行入户污水管施工。作为管道施工最后环节,入户污水管施工还需进行二次开挖、回填及路面恢复,难以满足城中村污水治理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旨在解决因污水管入户施工中需待污水主管接驳外围市政管网后才可进行入户污水管施工而导致的需进行二次开挖、回填及路面恢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包括:包括雨水管、污水管,以及设置于建筑物所在地面下的合流渠、检查井、污水主管和化粪池,所述雨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天面雨水,另一端伸入所述合流渠内;所述污水管包括第一污水管和第二污水管,所述第一污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化粪池和所述合流渠,且所述第一污水管横穿所述检查井并可截断于所述检查井内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污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生活污水,另一端可由向所述合流渠内出水切换为向所述检查井内出水;所述污水主管一端设置于所述检查井底部且与外围市政管网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污水管的另一端横穿所述检查井伸入所述合流渠内,且所述第二污水管可截断于所述检查井内形成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雨水管的另一端直接伸入所述合流渠内形成连通。。进一步地,还包括两端分别伸入所述合流渠内与所述检查井内的污水支管,以及设置于所述合流渠内的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污水管的另一端和所述污水支管的位于所述合流渠内的一端,且所述三通管的另一端和所述污水支管的位于所述检查井内的一端可封堵。进一步地,所述雨水管的另一端横穿所述检查井伸入所述合流渠内形成连通。本技术提供的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利用合流渠临时导流,无须等待污水主管完成接驳即可与污水主管同时进行入户污水管施工,避免路面二次开挖和恢复,既保证了施工期间住户生活污水正常排放,又能节省工期和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污水管与建筑物同侧时雨水分流结构污水主管未接驳外围市政管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污水管与建筑物同侧时雨水分流结构污水主管已接驳外围市政管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污水管与建筑物异侧时雨水分流结构污水主管未接驳外围市政管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污水管与建筑物异侧时雨水分流结构污水主管已接驳外围市政管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合流渠;2、检查井;3、污水主管;4、雨水管;5、化粪池;6、污水管;61、第一污水管;62、第二污水管;7、三通管;8、污水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图1至图4所示的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包括雨水管4、污水管6,以及设置于建筑物所在地面下的合流渠1、检查井2、污水主管3和化粪池5,雨水管4设置在建筑物侧面,末端埋入地底下,其一端为入水口,用于接收建筑物的天面雨水,该端位于地面之上,另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伸入合流渠1内以排放天面雨水;住户污水分为厕所污水和生活污水,厕所污水是指化粪池5内的污水,生活污水是指建筑物内排放的除厕所污水以外的其他污水,污水管6包括第一污水管61和第二污水管62,第一污水管61埋设于地面之下,连通化粪池5和合流渠1以将化粪池5内的厕所污水排放至合流渠1内,且第一污水管61横穿检查井2并可截断于检查井2内形成连通,第二污水管62一端为入水口,用于接收建筑物的生活污水,另一端为出水口,该出水口可由向合流渠1内出水切换为向检查井2内出水;污水主管3一端设置于检查井2底部且与外围市政管网连通,来自化粪池5内的厕所污水和第二污水管62的生活污水汇集至检查井2内,通过该污水主管3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当污水主管3未接驳外围市政管网时,第一污水管61和第二污水管62均排放污水至合流渠1内,当污水主管3接驳外围市政管网时,在检查井2内截断第一污水管61使污水排放至检查井2内,并且将第二污水管62的出水口由向合流渠1内出水切换为向检查井2内出水。本技术中的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通过利用合流渠1临时导流,无须等待污水主管3完成接驳即可与污水主管3同时进行入户污水管6施工,避免路面二次开挖和恢复,既保证了施工期间住户生活污水正常排放,又能节省工期和成本。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的第二污水管62与排放污水的建筑物同侧时,雨水管4一端为入水口,用于接收建筑物的天面雨水,另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直接伸入合流渠1内以排放天面雨水,第一污水管61连通现有化粪池5和合流渠1以将现有化粪池5内的厕所污水排放至合流渠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管、污水管,以及设置于建筑物所在地面下的合流渠、检查井、污水主管和化粪池,所述雨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天面雨水,另一端伸入所述合流渠内;所述污水管包括第一污水管和第二污水管,所述第一污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化粪池和所述合流渠,且所述第一污水管横穿所述检查井并可截断于所述检查井内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污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生活污水,另一端可由向所述合流渠内出水切换为向所述检查井内出水;所述污水主管一端设置于所述检查井底部且与外围市政管网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管、污水管,以及设置于建筑物所在地面下的合流渠、检查井、污水主管和化粪池,所述雨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天面雨水,另一端伸入所述合流渠内;所述污水管包括第一污水管和第二污水管,所述第一污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化粪池和所述合流渠,且所述第一污水管横穿所述检查井并可截断于所述检查井内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污水管一端用于接收建筑物的生活污水,另一端可由向所述合流渠内出水切换为向所述检查井内出水;所述污水主管一端设置于所述检查井底部且与外围市政管网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中村雨污分流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污水管的另一端横穿所述检查井伸入所述合流渠内,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新民李金波辜晓原邓灿商放泽余艳鸽薛信恺陈秋宇孙小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