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波纹管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28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波纹管涵结构,所述波纹管涵由至少两层波纹管依次套接而成,所述至少两层波纹管中,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条纹走向的方向不同,所述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为以波纹管管体外侧凸点为波峰,以管体内侧凸点为波谷,所述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的褶皱条纹可延伸方向,延伸方向称条纹走向。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多层波纹管结构设计,且相邻波纹管的条纹走向相异,构成管体环向和轴向均呈刚性,克服单向钢波纹管涵横向稳定性较弱的特性,提高钢波纹管涵整体的抗压能力,在施工时能发挥各层钢波纹管单向柔性容易施工拼装的特点,可减免大量施工辅肋定位措施,也可减免施工过程塑性铰过度发展,实施进度快,施工完成后形成双向刚性的钢波纹管整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波纹管涵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涵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市政、公路、铁路和水利排水涵洞或行人通道涵洞的波纹管涵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建设项目中所采用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涵洞和通道,不仅施工质量不便控制,且现场施工作业时间长、作业工作量大、人工需求大。钢波纹管涵洞作为一种新型的涵洞形式,主要是由钢、铝等材料组成的波纹状管拼接而成的涵洞形式,具有受力特征良好、荷载应力集中分散更大的特点,而且施工工期短、重量轻、安装方便、耐久性好、工程造价低、抗变形能力较强、通车后养护成本低廉,尤其应用在软土路基地带和深填土地带,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工程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钢波纹管作为一种单向柔性结构物,其纵向变形大,施工中需要增加额外的约束,过程中变形难于控制,由于波纹走向为环向,对排水流速影响较大。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波纹管的刚性和柔性单向特性,加强钢波纹管涵强度和整体作用的目的,有必要设计统筹与整体性更强的钢波纹管涵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钢波纹管涵环向呈刚性,轴向呈柔性,过水糙率大的特性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钢波纹管涵的整体抗压能力,提高钢波纹管稳定性的波纹管涵结构。本专利技术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涵由至少两层波纹管依次套接而成,所述至少两层波纹管中,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条纹走向的方向不同,所述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为以波纹管管体外侧凸点为波峰,以管体内侧凸点为波谷,所述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的褶皱条纹可延伸方向。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所述波纹管中的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平行褶皱条纹,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相互垂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所述波纹管涵由内层波纹管和外层波纹管组成双层双向刚性波纹管结构,所述外层波纹管的波谷与内层波纹管的波峰紧密接触,并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固定形成整体。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所述外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为沿管道环向,所述外层波纹管环向呈刚性而纵向呈柔性,所述内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为沿管道纵向,所述内层波纹管环向呈柔性而纵向呈刚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所述内层波纹管和外层波纹管整体形成圆形管状结构,所述内层波纹管的净内直径即构成涵洞的行洪或通道空间直径,所述外层波纹管外壁为路基填土。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对于一般腐蚀及冲刷的场合,所述波纹管的内外壁增加多道热涂沥青层;对于腐蚀及冲刷严重的场合,除热涂沥青层外,还在内层波纹管的内壁包裹至少一层C30细石砼。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所述过连接构件为高强螺栓或铆钉。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所述内层波纹管和外层波纹管均采用预先压制成型的波形板围成,所述内层波纹管和/或外层波纹管由一整块波形板构成,所述外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与对应波形板弯曲的弧形方向平行一致,所述内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与对应波形板围成的管涵轴向平行一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所述内层波纹管和外层波纹管均采用预先压制成型的波形板围成,所述内层波纹管的波形板呈平板状,并由多块波形板沿环向弯曲且首尾相连搭接拼装而成,所述内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与对应波形板围成的管涵轴向平行一致;所述外层波纹管的波形板呈弧形瓦片状,并由多块弧形瓦片状的波形板沿环向首尾相连搭接拼装而成,所述外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与对应波形板弯曲的弧形方向平行一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在所述瓦片状的波形板四周预留有搭接拼装用预留孔,在所述瓦片状的波形板中间波谷位置均匀布置和预留与内层波纹管连接的预留孔,在所述平板状的波形板四周预留有搭接拼装用预留孔,在所述平板状的波形板中间波峰位置均匀布置和预留与外层波纹管连接的预留孔,所述内层波纹管和外层波纹管中间的预留孔位置一一对应。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多层波纹管结构设计,且相邻波纹管的条纹走向相异,构成管体环向和轴向均呈刚性,在施工时能发挥各层钢波纹管单向柔性容易施工拼装的特点,可减免大量施工辅肋定位措施,也可减免施工过程塑性铰过度发展,实施进度快,施工完成后形成双向刚性的钢波纹管整体。2)本专利技术形成的双层双向钢波纹管涵洞结构,为双向刚性的钢波纹管整体,较大地增加了涵洞的抗压能力和提高了它的稳定性,避免了涵洞局部受力大而产生的柔性形变,减少了对路面的沉降影响,减少钢波纹管的厚度,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3)本专利技术的双层双向钢波纹管涵洞结构,其内层条纹走向为管涵轴向,有利于减少水流的糙率,加大水流速度,有效减少涵洞的断面面积的需求,同时内层钢波纹管还具有冲刷破损后可更换性或可重叠补充增加几乎不占空间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横剖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外层波纹管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内层波纹管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内层波纹管,2为外层波纹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轴向”、“环向”、“走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层”、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钢波纹管涵或连接杆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专利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下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至4所示,一种波纹管涵结构,所述波纹管涵由至少两层波纹管依次套接而成,所述至少两层波纹管中,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条纹走向的方向不同,为方便明确波纹管条纹的方向和位置,所述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为以波纹管管体外侧凸点为波峰,以管体内侧凸点为波谷,所述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的褶皱条纹可延伸方向,其中,所述波纹管中的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平行褶皱条纹,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波纹管涵由内层波纹管1和外层波纹管2组成双层双向刚性波纹管结构,所述外层波纹管2的波谷与内层波纹管1的波峰紧密接触,并通过均匀分布的连接构件连接固定形成整体,所述过连接构件为高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涵由至少两层波纹管依次套接而成,所述至少两层波纹管中,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条纹走向的方向不同,所述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为以波纹管管体外侧凸点为波峰,以管体内侧凸点为波谷,所述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的褶皱条纹可延伸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涵由至少两层波纹管依次套接而成,所述至少两层波纹管中,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条纹走向的方向不同,所述波纹管的条纹走向为以波纹管管体外侧凸点为波峰,以管体内侧凸点为波谷,所述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的褶皱条纹可延伸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中的波峰和波谷之间形成平行褶皱条纹,至少有相邻两层波纹管的条纹走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涵由内层波纹管(1)和外层波纹管(2)组成双层双向刚性波纹管结构,所述外层波纹管(2)的波谷与内层波纹管(1)的波峰紧密接触,并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固定形成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波纹管(2)的条纹走向为沿管道环向,所述外层波纹管(2)环向呈刚性而纵向呈柔性,所述内层波纹管(1)的条纹走向为沿管道纵向,所述内层波纹管(1)环向呈柔性而纵向呈刚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波纹管(1)和外层波纹管(2)整体形成圆形管状结构,所述内层波纹管(1)的净内直径即构成涵洞的行洪或通道空间直径,所述外层波纹管(2)外壁为路基填土。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纹管涵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一般腐蚀及冲刷的场合,所述波纹管的内外壁增加多道热涂沥青层;对于腐蚀及冲刷严重的场合,除热涂沥青层外,还在内层波纹管的内壁包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屈健吴勇曾春清邓明扬董轩成程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