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924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包括基槽、排水管和卸荷拱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槽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上安置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上设置有渗水孔,渗水孔处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所述卸荷拱形构造采用砖砌构成,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在排水管上部,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的间距为1m,所述卸荷拱形构造的两侧立在基槽的底板上,在所述基槽和排水管之间的空隙中间填充粗砂,所述反滤层设置在基槽上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简单,造价便宜的砖砌拱形构造极大的减少了排水管的受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盲沟具有优良而稳定的排渗能力,工作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
本技术涉及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
技术介绍
地下盲沟因为隐藏在地下,经常受到上部荷载的干扰,造成排水管的压坏。提高地下排水管的强度到足以承担上部填土荷载或者采用现场制作涵洞等高承载力的结构,可以解决填埋场地管式地下水排渗盲沟内管涵破裂的潜在风险。但提高管涵的强度或者现场制作涵洞将大幅提高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以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包括基槽、排水管和卸荷拱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槽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上安置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上设置有渗水孔,渗水孔处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所述卸荷拱形构造采用砖砌构成,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在排水管上部,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的间距为1m,所述卸荷拱形构造的两侧立在基槽的底板上,在所述基槽和排水管之间的空隙中间填充粗砂,所述反滤层设置在基槽上部。所述的反滤层下设置有加筋碎石复合垫层,所述加筋碎石复合垫层由土工材料碎石垫层交错迭合而成,每隔0.5m铺设一层土工材料。所述的反滤层层厚250mm。所述的加筋碎石复合垫层厚150mm。本技术的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简单,造价便宜的砖砌拱形构造极大的减少了排水管的受力,本技术所述的盲沟具有优良而稳定的排渗能力,工作寿命长。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包括基槽1、排水管2和卸荷拱形构造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槽包括底板4和侧板5,所述底板上安置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上设置有渗水孔,渗水孔处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所述卸荷拱形构造采用砖砌构成,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在排水管上部,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的间距为1m,所述卸荷拱形构造的两侧立在基槽的底板上,在所述基槽和排水管之间的空隙中间填充粗砂,反滤层6设置在基槽上部。所述的反滤层下设置有加筋碎石复合垫层7,所述加筋碎石复合垫层由土工材料碎石垫层交错迭合而成,每隔0.5m铺设一层土工材料。所述的反滤层层厚250mm。所述的加筋碎石复合垫层厚150mm。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包括基槽、排水管和卸荷拱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槽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上安置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上设置有渗水孔,渗水孔处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所述卸荷拱形构造采用砖砌构成,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在排水管上部,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的间距为1m,所述卸荷拱形构造的两侧立在基槽的底板上,在所述基槽和排水管之间的空隙中间填充粗砂,反滤层设置在基槽上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包括基槽、排水管和卸荷拱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槽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上安置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上设置有渗水孔,渗水孔处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所述卸荷拱形构造采用砖砌构成,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在排水管上部,所述卸荷拱形构造设置的间距为1m,所述卸荷拱形构造的两侧立在基槽的底板上,在所述基槽和排水管之间的空隙中间填充粗砂,反滤层设置在基槽上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宏旭邵海波逄淑月于海峰薛海涛刘兴邦侯中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瑞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