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7920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包括悬臂、装卸机构和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固定在物流货车车厢区域的外部,悬臂滑装在导向机构上并能沿导向机构往复移动,装卸机构安装在悬臂的末端,在装卸时,悬臂沿导向机构移动并带动装卸机构伸至车厢内进行货物装卸动作、且悬臂以及装卸机构与车厢均未形成接触。该装卸装置具有成本低廉、装卸稳定可靠、包容性强、可提高装卸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民爆行业产品的自动装卸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劳动越来越普遍并且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民爆行业,产品的装车、卸车需要人力来进行搬运,招聘的搬运工人也多是50岁上下的人,对工人的体力消耗极大,并且目前企业普遍面临招搬运工难的困境。就目前民爆行业而言,产品的装车已经有相关设备可以解决,但产品的卸车还是采用人工来进行搬运,整个行业急需要研发一款既可以实现自动装车又可以实现自动卸车的设备。行业内所有的装车设备,都需要借助车厢内侧底部的承载力进行工作,由于车厢受力后会整体晃动或下陷,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不高;目前市场上,车厢内的货物装卸设备或者方法,都需要跟车厢底部接触,特别是有些设备需要从平台地面上移动到车厢内,平台地面与车厢内部底面的过渡对于设备来讲,较为困难,这就对司机的停车技术提出要求,经常需要多次停靠;装车设备占地空间大,设备沉重运动缓慢;有的装车设备需要更改运输产品的车辆,这就增加了产品的局限性,使得推广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廉、装卸稳定可靠、包容性强、可提高装卸效率的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包括悬臂、装卸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固定在物流货车车厢区域的外部,所述悬臂滑装在导向机构上并能沿导向机构往复移动,所述装卸机构安装在悬臂的末端,在装卸时,所述悬臂沿导向机构移动并带动装卸机构伸至车厢内进行货物装卸动作、且悬臂以及装卸机构与车厢均未形成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装卸基台,所述装卸基台高于车厢底部,所述导向机构固装在装卸基台上。还包括地面基台,所述地面基台低于车厢,所述物流货车停靠在地面基台上。所述悬臂前端设置配重模块。所述配重模块包括开设在悬臂前端的配重腔和多块放置在配重腔内的配重块。所述导向机构设置为直线导轨。所述装卸机构包括机械手和用于夹持货物的夹具,所述机械手安装在悬臂的末端。所述夹具上设有用于吸持货物的吸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在货物装车时,首先传感器确定装卸机构位置,然后悬臂在导向机构的导向作用下移动,使装卸机构伸至车厢外,当装卸机构位于指定位置后,由装卸机构将外部的货物进行抓取放置在车厢指定位置,以此往复,直到完成整个装车;在货物卸车时,首先传感器确定装卸机构位置,然后悬臂在导向机构的导向作用下移动,使装卸机构伸至车厢内,当装卸机构位于指定位置后,这时视觉拍照确定货物位置,引导装卸机构抓取货物后将其放置到车厢外部指定位置,依此往复直到完成整个卸车。较传统结构而言,该装置在装卸时,悬臂以及装卸机构不与车厢接触,使得装卸机构在抓取货物时,车厢不晃动,工作效率更高;由于悬臂以及装卸机构不与车厢接触,使得进入或者退出车厢时,无需考虑平台地面与车厢底部的间隙;无需考虑二者是否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对于司机的停车技术便没有过多要求,包容性更强;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悬空工作,故无需在车厢后部增加顶升机构,帮助稳住车厢,提高了装卸时的稳定性;进一步,悬臂与导向机构配合移动方式,能够不改变悬臂的结构,也不需要设置伸缩机构,保证了装卸机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悬臂的整体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物流货车定位状态)。图2是本专利技术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装货状态)。图3是本专利技术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物流货车满载离开状态)。图4是本专利技术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中配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中装卸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中装卸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1、悬臂;2、装卸机构;21、机械手;22、夹具;23、吸盘;3、导向机构;4、物流货车;5、装卸基台;6、地面基台;7、配重模块;71、配重腔;72、配重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至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包括悬臂1、装卸机构2和导向机构3,导向机构3固定在物流货车4车厢区域的外部,悬臂1滑装在导向机构3上并能沿导向机构3往复移动,装卸机构2安装在悬臂1的末端,在装卸时,悬臂1沿导向机构3移动并带动装卸机构2伸至车厢内进行货物装卸动作、且悬臂1以及装卸机构2与车厢均未形成接触。在货物装车时,首先传感器确定装卸机构2位置,然后悬臂1在导向机构3的导向作用下移动,使装卸机构2伸至车厢外,当装卸机构2位于指定位置后,由装卸机构2将外部的货物进行抓取放置在车厢指定位置,以此往复,直到完成整个装车;在货物卸车时,首先传感器确定装卸机构2位置,然后悬臂1在导向机构3的导向作用下移动,使装卸机构2伸至车厢内,当装卸机构2位于指定位置后,这时视觉拍照确定货物位置,引导装卸机构2抓取货物后将其放置到车厢外部指定位置,依此往复直到完成整个卸车。较传统结构而言,该装置在装卸时,悬臂1以及装卸机构2不与车厢接触,使得装卸机构2在抓取货物时,车厢不晃动,工作效率更高;由于悬臂1以及装卸机构2不与车厢接触,使得进入或者退出车厢时,无需考虑平台地面与车厢底部的间隙;无需考虑二者是否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对于司机的停车技术便没有过多要求,包容性更强;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悬空工作,故无需在车厢后部增加顶升机构,帮助稳住车厢,提高了装卸时的稳定性;进一步,悬臂1与导向机构3配合移动方式,能够不改变悬臂1的结构,也不需要设置伸缩机构,保证了装卸机构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悬臂1的整体强度。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装卸基台5,装卸基台5高于车厢底部,导向机构3固装在装卸基台5上。该结构中,装卸基台5用于导向机构3,保证了导向机构3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装卸基台5高于车厢底部,使得悬臂1以及装卸机构2不与车厢接触,装卸机构2在抓取货物时,车厢不晃动,工作效率更高。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地面基台6,地面基台6低于车厢,物流货车4停靠在地面基台6上。地面基台6用于停靠物流货车4,地面基台6低于车厢,保证装卸空间。本实施例中,悬臂1前端设置配重模块7。这样设置,能保证悬臂1移动时的平衡性,防止悬臂1悬空后上翘,有效保护了悬臂1和导向机构3。本实施例中,配重模块7包括开设在悬臂1前端的配重腔71和多块放置在配重腔71内的配重块72。在悬臂1前端开设配重腔71,使得可根据悬空长度以及货物重量来设置配重块72的数量,保证了配重的灵活性,提高了适应能力。本实施例中,装卸机构2包括机械手21和用于夹持货物的夹具22,机械手21安装在悬臂1的末端。该结构中,利用夹具22对货物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悬臂(1)、装卸机构(2)和导向机构(3),所述导向机构(3)固定在物流货车(4)车厢区域的外部,所述悬臂(1)滑装在导向机构(3)上并能沿导向机构(3)往复移动,所述装卸机构(2)安装在悬臂(1)的末端,在装卸时,所述悬臂(1)沿导向机构(3)移动并带动装卸机构(2)伸至车厢内进行货物装卸动作、且悬臂(1)以及装卸机构(2)与车厢均未形成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悬臂(1)、装卸机构(2)和导向机构(3),所述导向机构(3)固定在物流货车(4)车厢区域的外部,所述悬臂(1)滑装在导向机构(3)上并能沿导向机构(3)往复移动,所述装卸机构(2)安装在悬臂(1)的末端,在装卸时,所述悬臂(1)沿导向机构(3)移动并带动装卸机构(2)伸至车厢内进行货物装卸动作、且悬臂(1)以及装卸机构(2)与车厢均未形成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卸基台(5),所述装卸基台(5)高于车厢底部,所述导向机构(3)固装在装卸基台(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臂移动式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面基台(6),所述地面基台(6)低于车厢,所述物流货车(4)停靠在地面基台(6)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华春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金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