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5932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预应力张拉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依次套设在预应力束上的工作锚、套筒、千斤顶和工具锚;套筒一端与工作锚外表面贴合接触设置,外侧壁上铰接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对应的套筒壁上开设有供限位臂插入的卡固孔;套筒的筒壁上对称设置有操作滑道,操作滑道位于与工作锚连接的套筒一端;套筒内滑动设置有环形压块,垂直穿设在预应力束上,环形压块两侧对称设置有锁紧滑片,锁紧滑片一端与环形压块圆周面的中心位置固定,另一端沿环形压块半径方向水平向外延伸,并穿过操作滑道伸至套筒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防止夹片回缩,有效控制预应力束滑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预应力张拉
,特别是涉及一种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
技术介绍
预应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大量工程经验表明,采用常规锚具构造、常规张拉设备及张拉工艺进行张拉时,在放张过程中会产生单纯夹片回缩和由于夹片不能很好地跟钢绞线同步回缩造成的滑移回缩,这使得短束预应力在放张过程中产生的损失高达20%-50%。为此,有关学者和单位研究开发了二次张拉低回缩锚具,可降低因夹片回缩和钢束滑移引起的放张损失。但施工过程比较复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质量控制难度大,更关键的是不能消除二次放张时支撑螺母与锚垫板之间的压缩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防止夹片回缩,有效控制预应力束滑移的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常规锚具张拉时,容易产生单纯夹片回缩和由于夹片不能很好地跟钢绞线同步回缩造成的滑移回缩,张拉损失较大,张拉效率低下,效果较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包括依次套设在预应力束上的工作锚、套筒、千斤顶和工具锚,工作锚、套筒、千斤顶和工具锚同心设置;套筒为圆形钢套筒,一端与工作锚外表面贴合接触设置,另一端设置有封端板,千斤顶一端与封端板接触连接,另一端与工具锚接触连接;套筒外侧壁上铰接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对应的套筒壁上开设有供限位臂插入的卡固孔;套筒的筒壁上对称设置有操作滑道,操作滑道位于与工作锚连接的套筒一端;套筒内滑动设置有环形压块,垂直穿设在预应力束上,环形压块两侧对称设置有锁紧滑片,锁紧滑片一端与环形压块圆周面的中心位置固定,另一端沿环形压块半径方向水平向外延伸,并穿过操作滑道伸至套筒外侧。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包括连接杆和限位臂,套筒靠近千斤顶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耳板,连接杆的固定端通过螺栓与连接耳板铰接,限位臂靠近连接杆的自由端一侧设置;所述限位臂垂直于连接杆设置,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靠近套筒一侧固定并朝向套筒轴心方向延伸。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臂的两侧边沿与连接杆之间通过圆弧面圆滑过渡连接。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臂与连接杆的自由端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连接杆长度的1/5-1/3。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上还设置有扳手。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压块的直径与套筒的内径相配合,环形压块的厚度为套筒长度的0.25-0.4倍,锁紧滑片的宽度与操作滑道的宽度相配合,厚度不小于4mm。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滑道呈矩形,长度方向与套筒的轴向相互平行、设置在靠近工作锚一侧;操作滑道的长度为套筒长度的0.4-0.9倍。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压块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供预应力束穿过的通孔,通孔内径比预应力束外径大4-6mm。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为从短束的预应力束放张损失产生原因及组成出发进行的研究,结构简单,可拆卸连接,安装使用简单便捷,一方面省去了二次张拉的工序,消除二次放张时支撑螺母与锚垫板之间的压缩损失;另一方面可防止夹片回缩、有效控制预应力束滑移,提高超短预应力束的施工质量和效率。本技术在预应力束张拉达到设计值时,移动环形压块,通过限位块将环形压块压紧在夹片上,并且同一个限位块可以实现环形压块在两个工位的卡固,简化了设备结构,限位块中限位臂与连接杆之间的圆弧面连接,在未完全达到工位时,插入限位臂,环形压块的边沿可在圆弧面上滑过,并随着限位臂的推入,实现环形压块的卡死固定,大大提高了张拉质量的可控性,确保了张拉质量;装置可重复使用,现场周转灵活性好,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施工方法简单易操作,大大减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限位块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C-C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工位Ⅱ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工作锚;2-套筒;21-封端板;22-连接耳板;3-千斤顶;4-工具锚;5-限位块;51-连接杆;52-限位臂;53-圆弧面;54-扳手;6-卡固孔;7-操作滑道;8-环形压块;81-锁紧滑片;9-预应力束;91-工作夹片。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包括依次套设在预应力束9上的工作锚1、套筒2、千斤顶3和工具锚4,工作锚1、套筒2、千斤顶3和工具锚4同心设置。套筒2为壁厚不小于8mm的圆形钢套筒2,一端与工作锚1外表面贴合接触设置,另一端设置有封端板21,封端板21中心位置开设有供预应力束9穿过的通孔,封端板21的厚度不小于8mm,千斤顶3一端与封端板21接触连接,另一端与工具锚4接触连接,千斤顶3为穿心式千斤顶。套筒2外侧壁上铰接连接有限位块5,如图6所示,限位块5包括连接杆51和限位臂52,套筒2靠近千斤顶3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耳板22,连接杆51的固定端通过螺栓与连接耳板22铰接;限位块5可在铰接点所在的套筒2母线与套筒2轴线形成的平面内、以螺栓为轴线做180°的自由转动;限位臂52靠近连接杆51的自由端一侧设置,限位臂52垂直于连接杆51设置,一端与连接杆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51靠近套筒2一侧固定并朝向套筒2轴心方向延伸,限位臂52的两侧边沿与连接杆51之间通过圆弧面53圆滑过渡连接,确保能保证顺滑挤压环形压块8使其将工作夹片91推向工作锚1压紧,并确保限位臂52的平面垂直轴向,使其能在安装时起到卡住环形压块8不致压板掉落和张拉预应力束9时限位固定环形压块8。限位臂52与连接杆51为厚度不小于12mm的钢板条一体制成,限位臂52与连接杆51的宽度均为6-12mm,限位臂52与连接杆51的自由端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连接杆51长度的1/5-1/3。限位块5对应的套筒2壁上开设有供限位臂52插入的卡固孔6,通过限位块5的转动,可以将限位臂52拔出和伸入卡固孔6内。连接杆51上还设置有扳手54,扳手54垂直于连接杆51和限位臂52设置在连接杆51一侧面上,与连接杆51固定连接,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套设在预应力束(9)上的工作锚(1)、套筒(2)、千斤顶(3)和工具锚(4),工作锚(1)、套筒(2)、千斤顶(3)和工具锚(4)同心设置;套筒(2)为圆形钢套筒(2),一端与工作锚(1)外表面贴合接触设置,另一端设置有封端板(21),千斤顶(3)一端与封端板(21)接触连接,另一端与工具锚(4)接触连接;/n套筒(2)外侧壁上铰接连接有限位块(5),限位块(5)对应的套筒(2)壁上开设有供限位臂(52)插入的卡固孔(6);套筒(2)的筒壁上对称设置有操作滑道(7),操作滑道(7)位于与工作锚(1)连接的套筒(2)一端;/n套筒(2)内滑动设置有环形压块(8),垂直穿设在预应力束(9)上,环形压块(8)两侧对称设置有锁紧滑片(81),锁紧滑片(81)一端与环形压块(8)圆周面的中心位置固定,另一端沿环形压块(8)半径方向水平向外延伸,并穿过操作滑道(7)伸至套筒(2)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套设在预应力束(9)上的工作锚(1)、套筒(2)、千斤顶(3)和工具锚(4),工作锚(1)、套筒(2)、千斤顶(3)和工具锚(4)同心设置;套筒(2)为圆形钢套筒(2),一端与工作锚(1)外表面贴合接触设置,另一端设置有封端板(21),千斤顶(3)一端与封端板(21)接触连接,另一端与工具锚(4)接触连接;
套筒(2)外侧壁上铰接连接有限位块(5),限位块(5)对应的套筒(2)壁上开设有供限位臂(52)插入的卡固孔(6);套筒(2)的筒壁上对称设置有操作滑道(7),操作滑道(7)位于与工作锚(1)连接的套筒(2)一端;
套筒(2)内滑动设置有环形压块(8),垂直穿设在预应力束(9)上,环形压块(8)两侧对称设置有锁紧滑片(81),锁紧滑片(81)一端与环形压块(8)圆周面的中心位置固定,另一端沿环形压块(8)半径方向水平向外延伸,并穿过操作滑道(7)伸至套筒(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复位式预应力束低回缩张拉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5)包括连接杆(51)和限位臂(52),套筒(2)靠近千斤顶(3)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耳板(22),连接杆(51)的固定端通过螺栓与连接耳板(22)铰接,限位臂(52)靠近连接杆(51)的自由端一侧设置;所述限位臂(52)垂直于连接杆(51)设置,一端与连接杆(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51)靠近套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蓉姜薪张文学刘文成都吴拥军林先酉陈桂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