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闸管驱动电路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5758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及装置,该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U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及变压器;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第一次级绕组及第二次级绕组,当需要驱动晶闸管时,相线驱动端输出驱动信号,以使光电耦合器输入端通电,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输出的驱动电压经场效应管放大处理后传输至初级绕组,初级绕组得电后,将驱动电压进行变压处理传输至晶闸管的控制端,以驱动晶闸管正常工作,由于光电耦合器具有较快的开关速度,有较大的输出和吸收电流能力,功耗小的特点,能够对场效应管的柵极快充快放电,以降低场效应管的开关损耗,从而降低场效应管的发热量,并且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晶闸管驱动电路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及装置。
技术介绍
晶闸管是一种功率半导体开关元件,其具有经济性高、控制简单等特点。因此,晶闸管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行业的应用范围增大,晶闸管的作用也越来越全面,比如中频电源、可控整流电源、各类变流器、变频器等,且大多数大功率整流系统都利用晶闸管来实现整流及电流调节。目前,软启动器触发晶闸管通常采用双脉冲触发和宽脉冲触发这两种触发方式触发,这两种触发方式所对应的驱动电路也不一样,如图1所示,图1展示了晶闸管在宽脉冲触发信号及双脉冲触发信号触发的波形图,其中,触发移相角为α=0°。由此可见,宽脉冲触发和双脉冲触发有以下不足之处:1.驱动系统功耗较大,驱动三极管发热量大,使得触发信号宽度受到限制。2.用双脉冲或宽脉冲触发晶闸管时要求每相都要有同步信号,其中同步信号是指每一相交流电过零时检测到的信号,因为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要以同步信号为基准来确定移向角α,才能做到触发信号与加在晶闸管阳极正电压在同一相位,以达到正确触发晶闸管输出电压。3.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电压波动或电机负载突变电机线圈会产生很大的反电动势,这样会产生刚开通的晶闸管电流与电压有个相位差,造成被触发晶闸管触发导通后阳极电流未超过擎住电流时,触发脉冲又没了,这样被触发晶闸管又重新关断造成漏触发,使供电不连续电机转速产生抖动。因此,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及装置。提供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该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U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及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第一次级绕组及第二次级绕组;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管脚用于连接第一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三管脚用于连接相线驱动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四管脚用于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五管脚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六管脚用于连接驱动电源;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用于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电源,所述第一次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晶闸管KP1的控制极,所述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晶闸管KP1的负极,所述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晶闸管KP2的控制极,所述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晶闸管KP2的负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还包括电阻R1及电阻R2,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五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1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还用于通过所述电阻R2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3及瞬态电压抑制器D4,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瞬态电压抑制器D4的正极连接,所述瞬态电压抑制器D4的负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5及二极管D6,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次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二次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还包括电阻RP1、电阻R3、发光二极管L1、电阻RP2、电阻R4及发光二极管L2,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P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P1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晶闸管KP1的控制极,所述电阻RP1的第一端还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1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1的负极通过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P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P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P2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晶闸管KP2的控制极,所述电阻RP2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2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2的负极通过所述电阻R4与所述电阻RP2的第二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还包括电阻RH1及电容CH1,所述电阻RH1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晶闸管KP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H1的第二端用于通过所述电容CH1与所述第二晶闸管KP2的负极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为脉冲隔离变压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型号为TLP570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场效应管Q1的型号为F640NS。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晶闸管驱动装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上述晶闸管驱动电路及装置,当需要驱动晶闸管时,相线驱动端输出驱动信号,以使光电耦合器输入端通电,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输出的驱动电压经场效应管放大处理后传输至初级绕组,初级绕组得电后,将驱动电压进行变压处理传输至晶闸管的控制端,以驱动晶闸管正常工作,由于光电耦合器具有较快的开关速度,有较大的输出和吸收电流能力,功耗小的特点,能够对场效应管的柵极快充快放电,以降低场效应管的开关损耗,从而降低场效应管的发热量,且本电路可以通过宽脉冲或全脉冲来触发晶闸管,能够在软启动器升压或降压时用宽脉冲与同步信号配合来移相触发晶闸管调压,当升压到全压时改为全脉冲触发晶闸管,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晶闸管采用宽脉冲触发信号及双脉冲触发信号触发的波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晶闸管采用全脉冲触发信号触发的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例如,提供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该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U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及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第一次级绕组及第二次级绕组;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管脚用于连接第一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电耦合器U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及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第一次级绕组及第二次级绕组;/n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管脚用于连接第一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三管脚用于连接相线驱动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四管脚用于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五管脚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六管脚用于连接驱动电源;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用于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电源,所述第一次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晶闸管KP1的控制极,所述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晶闸管KP1的负极,所述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晶闸管KP2的控制极,所述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晶闸管KP2的负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电耦合器U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及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第一次级绕组及第二次级绕组;
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管脚用于连接第一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三管脚用于连接相线驱动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四管脚用于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五管脚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六管脚用于连接驱动电源;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用于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电源,所述第一次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晶闸管KP1的控制极,所述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晶闸管KP1的负极,所述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晶闸管KP2的控制极,所述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晶闸管KP2的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1及电阻R2,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五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1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还用于通过所述电阻R2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极管D3及瞬态电压抑制器D4,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瞬态电压抑制器D4的正极连接,所述瞬态电压抑制器D4的负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闸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极管D5及二极管D6,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君辉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金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