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力刚专利>正文

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72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包括设置在侵蚀沟道内且垂直水流方向的沟槽,沟槽的两侧放置有若干竖向柳条,每根竖向柳条的上端面高于其所在沟槽的上侧的地面,沟槽地面上侧竖向柳条用柳条横向编织成网状编织带,竖向柳条与横向柳条接触处通过固定线进行固定,沟槽内还设置有与沟道齐平的回填土,沟槽宽度为80cm,深度为1.2m~1.5m,长度以两边连上侵蚀沟道两侧的沟沿,沟槽之间相邻的两沟槽边沿的间距为2m,竖向柳条之间的距离为10cm~15cm,回填土回填沟壑后,竖向柳条露出地面0.4m~0.5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有效实现对侵蚀沟治理的同时,产生良好的景观生态效益,有利于公路两侧绿化,提升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
本技术涉及治理水土流失,特别涉及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
技术介绍
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沟蚀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造成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侵蚀形式。沟蚀的不断发展造成土壤肥力减退,对工农业生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常常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尤其是山区或丘陵漫岗区容易形成侵蚀沟。这些地区的公路和铁路沿线处常常形成针对道路相垂直的侵蚀沟,侵蚀沟冲刷下来的泥沙常常淤积道路,影响交通或危及道路行车安全。因此侵蚀沟治理不仅仅是关乎农业生产,对其他行业部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目前用于侵蚀沟治理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为谷坊,主要的谷坊类型有干砌石谷坊、浆砌石谷坊、土谷坊、植物谷坊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包括设置在侵蚀沟道内且垂直水流方向的沟槽,所述沟槽的两侧放置有若干竖向柳条,每根所述竖向柳条的上端面高于其所在沟槽的上侧的地面,所述沟槽地面上侧的竖向柳条用柳条横向编织成网状编织带,所述竖向柳条与横向柳条接触处通过固定线进行固定,所述沟槽内还设置有用于回填沟壑的回填土,所述回填土与所述沟道齐平。进一步的,所述沟槽宽度为80cm,深度为1.2m~1.5m,长度以两边连上侵蚀沟道两侧的沟沿。进一步的,所述沟槽之间相邻的两沟槽边沿的间距为2m。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柳条之间的距离为10cm~15cm。>进一步的,所述回填土回填沟壑后,所述竖向柳条露出地面0.4m~0.5m。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线为8#铁线。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柳条横切面成品字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可以在有效实现对侵蚀沟治理的同时,产生良好的景观生态效益,有利于公路两侧绿化,提升景观效果。待柳成活后,每间隔2~3年通过收割柳条而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的断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在侵蚀沟沟道内,从沟头开始垂直水流方向采用钩机挖沟槽,沟槽宽度为80cm,深度为1.2m~1.5m,应该以能见到沟底湿沙土为宜,沟槽长度以两边连上侵蚀沟两侧沟沿为宜。在挖好沟槽两边垂直边按照一定间距摆放竖向柳条,竖向柳条的间距因竖向柳条的粗细而有所不同。一般较粗的竖向柳条间距适当大一些,反之间距则小一些,一般10cm~15cm,最大不超过20cm,竖向柳条摆放成品字形。其中,竖向柳条应将梢部露出地面,然后用钩机将挖沟槽的沙土(最好是湿度较大的土壤)回填到沟槽,回填的量与原沟底开挖面齐平,竖向柳条露出地面为0.4~0.5m。竖向柳条在地上露出的部分用柳条横向编织成网状,竖向柳条与横向柳条接触处通过8#铁线进行固定,形成第一道横向植柳“防线”,从第一道横向植柳“防线”开始,依次每间隔2m向沟的下游采用同样的方式横向植柳,一直到沟的终端,形成针对侵蚀沟全程横向、均匀、具有景观功能的生物治理“长龙”。竖向柳条成活后在侵蚀沟沟道内形成一道道、层层沥水拦砂固土活的“植物墙”,稳固边沟,实现对侵蚀沟长期有效生物景观治理。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侵蚀沟道内且垂直水流方向的沟槽,所述沟槽的两侧放置有若干竖向柳条,每根所述竖向柳条的上端面高于其所在沟槽的上侧的地面,所述沟槽地面上侧的竖向柳条用柳条横向编织成网状编织带,所述竖向柳条与横向柳条接触处通过固定线进行固定,所述沟槽内还设置有用于回填沟壑的回填土,所述回填土与所述沟道齐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侵蚀沟道内且垂直水流方向的沟槽,所述沟槽的两侧放置有若干竖向柳条,每根所述竖向柳条的上端面高于其所在沟槽的上侧的地面,所述沟槽地面上侧的竖向柳条用柳条横向编织成网状编织带,所述竖向柳条与横向柳条接触处通过固定线进行固定,所述沟槽内还设置有用于回填沟壑的回填土,所述回填土与所述沟道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侵蚀沟生物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宽度为80cm,深度为1.2m~1.5m,长度以两边连上侵蚀沟道两侧的沟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侵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刚胡开智杨冬雪高俊波崔琳孙剑波张玉柱
申请(专利权)人:王力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