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702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包括基础挡墙、复合挡墙;所述基础挡墙的下部插入水位以下,上部凸出于水位;所述复合挡墙的底部高于水位,且复合挡墙与基础挡墙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复合挡墙的下部与基础挡墙上部之间设置有人行道路;所述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均垂直地面设置,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倒T型结构;所述复合挡墙与堤顶路面之间设置有景观带。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用于现代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不仅可以保障防洪安全,同时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文化品质,提升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增加居民的亲水乐趣,整体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水利工程中,堤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工程建筑物,即为沿江河的岸边修建的挡水建筑物,用来归顺水流、防止河水漫顶,保障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小型河流和大江大河上的堤防结构的设计原理基本一致,只是在尺寸上有差异。总结河道堤防的种类,按照堤型可分为直墙式堤防、斜坡式堤防和复合式堤防,分别如图1至图3所示,河道堤防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土、石、混凝土等。直墙式堤防主要是用于水深较浅、流量小的河渠,占地面积小,堤形大方、坚固;斜坡式堤防主要用于用地不受限制的河段,可因地制宜的选择材料;复合式堤防主要是用于防洪、防冲要求较高,堤防高度较高的河段,中间过渡段设置平台(马道)。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形势下,现代的城市河道要满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新要求,要把河道建设成“生态景观”型,要把城市水岸建成“宜居宜游”型,因此河道堤防的设计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选用合适的堤防结构形式,既可以满足河道的正常过流,又可以提升河道的综合品质,是一个需要不断关注的问题。在城市范围内,一般的河道都是以中小型的河道居多,一般河宽10~20米范围,正常水深1~3米,汛期水深2~4米,河道两岸一般为市政道路或者其它用地,空间狭小。对于此类河道的治理,其当前可选的堤防结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缺点:(1)直墙式堤防。采用硬质化的混凝土结构,体积庞大,成本相对较高,非常不美观,视觉效果较差。(2)斜坡式堤防。对河道两岸的占地要求多,在城市范围内经常难以满足,同时其采用的是硬质混凝土外观,不美观。(3)复合式堤防。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景观效果,但是占地空间更大,不适合城市范围内的中小型河道,且造价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解决现有复合式堤防占地空间大的问题,同时兼具生态景观效果。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包括基础挡墙、复合挡墙;所述基础挡墙的下部插入水位以下,上部凸出于水位;所述复合挡墙的底部高于水位,且复合挡墙与基础挡墙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复合挡墙的下部与基础挡墙上部之间设置有人行道路;所述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均垂直地面设置,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倒T型结构;所述复合挡墙与堤顶路面之间设置有景观带。现有的复合堤防的挡墙为斜面结构,导致占地空间大。本技术所述复合堤防结构为折线型,按功能划分:底部为水利功能结构,中部为水利-景观复合功能结构,上部的为生态-景观复合功能结构。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堤防结构,在不占用过多滨水空间的前提下,既保证了河道的防洪需求,又增加了生态、景观、亲水等多种新功能,实现了滨水空间的优化利用。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堤防结构,增加了生态功能结构,即景观带,提升了河道两岸的绿化率。本技术通过将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均垂直地面设置,利于节约占地空间,同时将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倒T型结构,提高垂直设置的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的稳定性,确保防洪度汛,结构稳定,同时,本技术增加了近水的人行道路,实现了居民亲水的需求,设置了景观带,可进行景观设计,提升了河道的绿化效果,提升了居民的视觉感受,提升了城市的景观文化品质。如此,本技术解决现有复合式堤防占地空间大的问题,同时兼具生态景观效果。综上,通过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现代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不仅可以保障防洪安全,同时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文化品质,提升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增加居民的亲水乐趣,整体效果显著。进一步地,景观带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景观墙,所述底板与2个景观墙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栽种植物的种植土。本技术所述的复合挡墙为景观墙,可进行各类景观文化信息的设计与呈现,进而可以提升城市河道的综合视觉效果。进一步地,景观墙的高度高于堤顶路面。进一步地,底板采用格宾石笼网。所述格宾石笼网为现有技术,可透水。进一步地,设置在复合挡墙上方的景观墙采用石材制成,与堤顶路面连接的景观墙采用砖砌墙。进一步地,人行道路上靠近复合挡墙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与河道同向。进一步地,复合挡墙在水平方向上设置若干有排水孔。复合挡墙和基础挡墙的外侧均为回填土,通过设置排水孔实现复合挡墙的局部透水,保证了地下水的正常入渗,满足了生态河道的基本要求。提高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的稳定性。进一步地,人行道路为采用卵石材料砌筑的混凝土路面。进一步地,基础挡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进一步地,复合挡墙为浆砌石挡墙。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均垂直地面设置,利于节约占地空间,同时将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倒T型结构,提高垂直设置的基础挡墙和复合挡墙的稳定性,确保防洪度汛,结构稳定,同时,本技术增加了近水的人行道路,实现了居民亲水的需求,设置了景观带,可进行景观设计,提升了城市的景观文化品质。2、本技术通过设置排水孔实现复合挡墙的局部透水,保证了地下水的正常入渗,满足了生态河道的基本要求。3、本技术增加了植物种植区,提升了河道的绿化效果,提升了居民的视觉感受。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直墙式提防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斜坡式提防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复合式提防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复合堤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基础挡墙,2-人行道路,3-排水沟,4-复合挡墙,5-排水孔,6-景观墙,7-底板,8-种植土,9-植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4所示,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包括基础挡墙1、复合挡墙4;所述基础挡墙1的下部插入水位以下,上部凸出于水位;所述复合挡墙4的底部高于水位,且复合挡墙4与基础挡墙1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复合挡墙4的下部与基础挡墙1上部之间设置有人行道路2;所述基础挡墙1和复合挡墙4均垂直地面设置,所述基础挡墙1和复合挡墙4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倒T型结构;所述复合挡墙4与堤顶路面之间设置有景观带;所述景观带包括底板7,所述底板7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景观墙6,所述底板7与2个景观墙6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挡墙(1)、复合挡墙(4);/n所述基础挡墙(1)的下部插入水位以下,上部凸出于水位;所述复合挡墙(4)的底部高于水位,且复合挡墙(4)与基础挡墙(1)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复合挡墙(4)的下部与基础挡墙(1)上部之间设置有人行道路(2);所述基础挡墙(1)和复合挡墙(4)均垂直地面设置,所述基础挡墙(1)和复合挡墙(4)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倒T型结构;所述复合挡墙(4)与堤顶路面之间设置有景观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挡墙(1)、复合挡墙(4);
所述基础挡墙(1)的下部插入水位以下,上部凸出于水位;所述复合挡墙(4)的底部高于水位,且复合挡墙(4)与基础挡墙(1)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复合挡墙(4)的下部与基础挡墙(1)上部之间设置有人行道路(2);所述基础挡墙(1)和复合挡墙(4)均垂直地面设置,所述基础挡墙(1)和复合挡墙(4)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倒T型结构;所述复合挡墙(4)与堤顶路面之间设置有景观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带包括底板(7),所述底板(7)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景观墙(6),所述底板(7)与2个景观墙(6)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栽种植物(9)的种植土(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墙(6)的高度高于堤顶路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向阳王俊华王露安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