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会光专利>正文

氧气袋用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3175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将氧气袋内的氧气供给患者,具体为一种氧气袋用供氧装置,其包括真空泵和加湿机构;真空泵进气口连接氧气袋出气管;加湿机构包括外壳体和防倒流内筒;真空泵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管与外壳体顶部的进气结构件的进口端连通,连接管上安装流量控制阀;外壳体上部设有氧气出口;防倒流内筒位于外壳体内,其上下两端开设通孔,防倒流内筒通过其上端通孔与进气结构件的出口端固定连接且保持密封;外壳体内充有水,其水位高于防倒流内筒的下端通孔所在位置,且低于氧气出口及进气结构件的出口端所在位置。本供氧装置结构合理、操作简便,通过真空泵能够使供氧均匀且能将氧气袋内的氧气用尽,同时兼具加湿功能,提高了患者吸氧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氧气袋用供氧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氧气袋用供氧装置,能够将氧气袋内的氧气全部供给患者且供氧均匀。
技术介绍
家庭常用氧气袋(也叫氧气枕)是一个特制的长方形橡胶皮枕袋,氧气袋上具有出气管(通常为橡胶皮管),出气管上会安装临床输液中常用的止流夹以实现氧气的通断,有的氧气袋上还会用类似于静脉输液器上的流量调节器来替代止流夹,兼具通断氧气以及调节氧气气流量的功能。因氧气袋吸氧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同时氧气袋本身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因此,现已广泛应用于家庭氧疗中。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氧气袋存在以下缺陷:1、供氧初期通常氧气袋内压力较大,因此供氧较为充足,但随着氧气的输出,氧气袋内压力逐渐降低,氧气的排出量会逐渐降低,通常需要用力压氧气袋(用手压或者将氧气袋当枕头放在使用者头下,用使用者头部重量使氧气排出)才能将氧气排出,后期操作比较费力,而且供氧不均匀,同时氧气很难完全排出、造成氧气的浪费。2、氧气袋内的氧气很干燥,使用者吸入干燥氧气后,容易损害呼吸道粘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氧气袋用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泵(15)和加湿机构;/n真空泵(15)的进气口(13)连接氧气袋的出气管;/n加湿机构包括外壳体和防倒流内筒(10);外壳体顶部安装有内设进气通道的进气结构件(4),真空泵(15)的出气口(14)通过连接管(3)与进气结构件(4)的进口端(22)连通,连接管(3)上安装流量控制阀(16);外壳体的上部设有氧气出口;防倒流内筒(10)位于外壳体内,其上下两端均开设通孔,防倒流内筒(10)通过其上端通孔(23)与进气结构件(4)的出口端(20)固定连接且二者连接处保持密封,防倒流内筒(10)的底部与外壳体的内底部之间存在间距;/n外壳体内充有水,其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氧气袋用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泵(15)和加湿机构;
真空泵(15)的进气口(13)连接氧气袋的出气管;
加湿机构包括外壳体和防倒流内筒(10);外壳体顶部安装有内设进气通道的进气结构件(4),真空泵(15)的出气口(14)通过连接管(3)与进气结构件(4)的进口端(22)连通,连接管(3)上安装流量控制阀(16);外壳体的上部设有氧气出口;防倒流内筒(10)位于外壳体内,其上下两端均开设通孔,防倒流内筒(10)通过其上端通孔(23)与进气结构件(4)的出口端(20)固定连接且二者连接处保持密封,防倒流内筒(10)的底部与外壳体的内底部之间存在间距;
外壳体内充有水,其水位高于防倒流内筒(10)的下端通孔(11)所在位置,且低于氧气出口及进气结构件(4)的出口端(20)所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袋用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结构件(4)的上下两端均车有台阶,形成中部外凸的结构(21);外壳体顶部开有孔,进气结构件(4)的上部过盈装配在所述孔中;下端台阶处安装第一密封圈(18);进气结构件(4)的下部车有外螺纹,相应的,在防倒流内筒(10)的上端通孔(23)内车有内螺纹,防倒流内筒(10)通过其内螺纹与进气结构件(4)下部的外螺纹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氧气袋用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体包括上盖(5)和下筒体(8),二者通过螺纹连接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氧气袋用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盖(5)内安装有第二密封圈(17),第二密封圈(17)位于上盖(5)内的螺纹根部,对应第二密封圈(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会光
申请(专利权)人:周会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