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239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网箱放置;(S2)虾苗放养:将红螯螯虾黑头苗放入网箱中放养,直到红螯螯虾黑头苗标粗至1.5‑2cm的小苗;(S3)恒温恒湿养殖:将(S2)中的小苗移至恒温恒湿的大棚内,以十孔砖虾屋养殖至5‑8cm的大苗;(S4)外塘养殖:将(S3)中的大苗移至户外大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养殖95‑110天得到可出售的红螯螯虾;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内均设有供虾苗活动的通孔,十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小于四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均包括水泥砖主体,水泥砖主体形状为由人工砂石压合而成的长方体;水泥砖主体的表面粗糙;通孔内表面为多孔粗糙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提高存活率和产量,降低土地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红螯螯虾(拉丁名:Cherax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原产澳大利亚,外形酷似海中龙虾,是世界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该虾体色褐绿,螯的外侧顶端有一膜质鲜红带,美丽好看,故又被誉为红螯螯虾。红螯螯虾一年可多次产卵。白昼的长短对其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产卵期一般多在春末夏初开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采用加温诱导的方法,在冬季特别是早春季节也可交配、产卵、繁殖。红螯螯虾一般6~12月龄就达性成熟。性成熟的雄虾的大螯外延有一块明显的红色或橘黄色斑纹,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乳突状生殖棘,雄虾的螯长超过体长。雌虾在第三对步足的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的螯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性成熟的红螯螯虾可以在池塘自然繁殖。红螯螯虾繁殖时间较长,从4月开始,可延至10月结束。成熟的雌虾必须经过一次交配前脱壳才能交配。一般交配后雌虾24小时内即排卵,然后与精子结合而受精,受精卵呈桔黄色。产卵受精后,其卵由母体携卵孵化,孵化期为30~31天。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2~3次。。红螯螯虾的成虾有较强的耐低溶氧能力,水中溶氧含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故能耐长途运输,有利于活虾供应市场。幼虾和怀卵亲虾则不宜饲养在低溶氧的水体中,易导致幼虾和卵胚胎的死亡。饲养抱卵亲虾和幼虾的水体,溶氧量一般不要低于4毫克/升为好。人工养殖红螯螯虾为了成本考虑则需要大规模高密度的养殖,大规模高密度养殖领地意识强的红螯螯虾需要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将红螯螯虾放在外塘养殖时,存活率难以提高。申请号为201610394121.8的专利申请文件中记载了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实现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黑头苗体质弱,且外塘天敌众多,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被天敌消灭掉,造成虾苗成活率极低;红螯螯虾的领地意识强,容易相互打斗,降低了其存活率;商品虾养殖时间180天以上,不能充分利用土地或鱼塘资源,例如在海南岛以外的大陆一年养殖一季,在海南岛养殖两季,如果要增产则需要挖掘更多的鱼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商品虾因成本考量养殖数量少,成活率低,造成产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螯螯虾因为天敌和领地意识而导致存活率低以及因为养殖密度和数量不高导致存活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提高存活率和产量,降低土地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网箱放置:将网箱放置在养殖池中;(S2)虾苗放养:将红螯螯虾黑头苗放入(S1)中所述的网箱中放养,直到所述红螯螯虾黑头苗标粗至1.5-2cm的小苗;(S3)恒温恒湿养殖:将(S2)中所述的小苗移至恒温恒湿的大棚内,以十孔砖虾屋养殖至5-8cm的大苗;(S4)外塘养殖:将(S3)中所述的大苗移至户外大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养殖95-110天得到可出售的红螯螯虾;所述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的主体内均设有供虾苗活动的通孔,所述十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小于所述四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所述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均包括水泥砖主体,所述水泥砖主体形状为由人工砂石压合而成的长方体;所述水泥砖主体的表面粗糙;所述通孔内表面为多孔粗糙面。优选的,在(S3)中的大棚内采用全天候增氧的方式给所述小苗供氧。更优选的,在(S4)中的户外大鱼塘中采用全天候增氧的方式给所述大苗供氧。优选的,在(S2)的虾苗放养中可以将红螯螯虾黑头苗放入(S1)中所述的网箱中放养,直到所述红螯螯虾黑头苗标粗至1.5-1.8cm的小苗。更优选的,在(S2)的虾苗放养中可以将红螯螯虾黑头苗放入(S1)中所述的网箱中放养,直到所述红螯螯虾黑头苗标粗至1.8-2.0cm的小苗。优选的,在(S4)恒温恒湿养殖中,可以将(S3)中所述的大苗移至户外大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养殖100天得到可出售的红螯螯虾。更优选的,养殖水温为21℃以上。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在红螯螯虾不同的成长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养殖环境,具体来说,在虾苗阶段放置在网箱里养殖,到了虾苗长大至1.5-2cm时,放到恒温恒湿大棚内以十孔砖虾屋进行养殖,直到虾苗长大至5-8cm时再移到户外的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进行养殖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得在红螯螯虾最弱小最难以抵抗天敌时,在相对安全的恒温恒湿环境内,杜绝虾的天敌侵害;在虾长大一点后移到户外的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进行养殖可以提高养殖的密度之余,还可以通过向虾屋的通孔均匀喂食,来避免虾与虾之间因为抢食而作出不必要的打斗,降低虾的伤亡;同时,在虾还在幼小时先不放出池塘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来在池塘中养殖不同的水产,提供土地的利用率。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红螯螯虾因为天敌和领地意识而导致存活率低以及因为养殖密度和数量不高导致存活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提高存活率和产量,降低土地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十孔砖虾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十孔砖虾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水泥砖主体,2-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通过提供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螯螯虾因为天敌和领地意识而导致存活率低以及因为养殖密度和数量不高导致存活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的问题,在采用在红螯螯虾不同的成长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养殖环境下实现了提高存活率和产量,降低土地资源浪费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采用在红螯螯虾不同的成长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养殖环境,具体来说,在虾苗阶段放置在网箱里养殖,到了虾苗长大至1.5-2cm时,放到恒温恒湿大棚内以十孔砖虾屋进行养殖,直到虾苗长大至5-8cm时再移到户外的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进行养殖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得在红螯螯虾最弱小最难以抵抗天敌时,在相对安全的恒温恒湿环境内,杜绝虾的天敌侵害;在虾长大一点后移到户外的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进行养殖可以提高养殖的密度之余,还可以通过向虾屋的通孔均匀喂食,来避免虾与虾之间因为抢食而作出不必要的打斗,降低虾的伤亡;同时,在虾还在幼小时先不放出池塘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来在池塘中养殖不同的水产,提供土地的利用率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网箱放置:将网箱放置在养殖池中;/n(S2)虾苗放养:将红螯螯虾黑头苗放入(S1)中所述的网箱中放养,直到所述红螯螯虾黑头苗标粗至1.5-2cm的小苗;/n(S3)恒温恒湿养殖:将(S2)中所述的小苗移至恒温恒湿的大棚内,以十孔砖虾屋养殖至5-8cm的大苗;/n(S4)外塘养殖:将(S3)中所述的大苗移至户外大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养殖95-110天得到可出售的红螯螯虾;/n所述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均设有供虾苗活动的通孔,所述十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小于所述四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n所述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均包括水泥砖主体,所述水泥砖主体形状为由人工砂石压合而成的长方体;所述水泥砖主体的表面粗糙;所述通孔内表面为多孔粗糙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网箱放置:将网箱放置在养殖池中;
(S2)虾苗放养:将红螯螯虾黑头苗放入(S1)中所述的网箱中放养,直到所述红螯螯虾黑头苗标粗至1.5-2cm的小苗;
(S3)恒温恒湿养殖:将(S2)中所述的小苗移至恒温恒湿的大棚内,以十孔砖虾屋养殖至5-8cm的大苗;
(S4)外塘养殖:将(S3)中所述的大苗移至户外大鱼塘中,以四孔砖虾屋养殖95-110天得到可出售的红螯螯虾;
所述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均设有供虾苗活动的通孔,所述十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小于所述四孔砖虾屋的通孔体积;
所述十孔砖虾屋和四孔砖虾屋均包括水泥砖主体,所述水泥砖主体形状为由人工砂石压合而成的长方体;所述水泥砖主体的表面粗糙;所述通孔内表面为多孔粗糙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螯螯虾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的大棚内采用全天候增氧的方式给所述小苗供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雷杨霄娄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善水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