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918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8
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可夹持不同种类的网状光纤,包括本体及盖体,本体与盖体通过转轴枢转连接,本体上包括容置网状光纤的光纤容置槽,光纤容置槽包括底面呈平直的平滑限位部及内包括若干个凸起柱的凸起限位部,平滑限位部与凸起限位部纵向贯通形成完整的光纤容置槽;凸起柱凸出于光纤容置槽底面,且凸起柱高度大于光纤半径小于光纤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纤夹持工具,可以在不更换其配套的光纤熔接机的要求下,继续使用原光纤熔接机,使用方便且大大节省了成本。且同时适用多种光通讯设备,包括光纤切割刀及光纤熔接机等,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
本技术涉及光纤夹持工具领域,特别是一种可以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
技术介绍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可作为光传导工具。现在市场上常用传输使用的的光纤常为带状光纤,即按照相关的标准,将多芯光纤(4、6、8、12芯等)用特殊材料粘排起来,形成一组(也叫一带)的光纤,进一步的,多组(带)光纤组成一根光缆。现有12芯带状光纤纤芯间距为250μm(以下简称原有带状光纤)。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最近又出现了纤芯间距为200μm(包括涂层)的12芯网状光纤(以下简称新网状光纤)。原有带状光纤成扁平状,宽度3mm,内部全部粘连在一起。新网状光纤也成扁平状,宽度约为2.6mm,内部部分粘连在一起。两种光纤的纤芯直径(都为9μm)包层直径(都为125μm)都相同。这种光纤与之前的原有带状光纤相比,可弯曲度更大,故而不易在外力作用下完成断点,且分割光纤也更为容易。现新网状光纤有2种不同的形态,以12芯光纤为例,一种为图1所示,将12芯光纤两两为一组粘和,形成6组光纤,这6组光纤再以类似渔网的形式粘和,即相邻的两根光纤点粘到一起,这样形成的光纤在本申请中称为点粘网状光纤,拉开点粘网状光纤后,光纤呈规则的渔网状。另一种为图2所示,将多根相邻光纤分别以单根与单根或多根共同粘和的形式点粘到一起,即光纤的粘和点并不是固定的,其中既有多根光纤的粘和,也有单根光纤的粘和,这样形成的光纤在本申请中称为网粘网状光纤,拉开网粘网状光纤,光纤呈不规则的网状。新出现的网状光纤,直径小于原有带状光纤,且粘和方式与之前不同。现市面上常见的光纤熔接机都只能熔接光纤纤芯间距为250μm,光纤纤芯间距为200μm由于细于现有光纤,在放置到光纤熔接机时无法位置正确的安置于槽内,光纤可能出现无法对齐的问题。申请人提交了申请号201920843094.7,专利名称《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该申请中,光纤容置槽包括底面呈平直的平滑限位部及底面为若干个V槽连接形成的V槽部,平滑限位部与V槽部贯通,本体与盖体盖合时,第一弹性体仅按压所述V槽部,可以使网状光纤在V槽部保持铺满状态;第二弹性体仅按压平滑限位部,可以将网状光纤固定于平滑限位部,防止网状光纤在平滑限位部内移动。但上述夹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网状光纤之间的连接点,临近的光纤还是可能会发生堆积在V槽内的情况,这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光纤夹具极易发生由于无法夹紧光纤造成后期熔接失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夹紧光纤的光纤夹持工具。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可夹持不同种类的网状光纤,包括本体及盖体,本体与盖体通过转轴枢转连接,本体上包括容置网状光纤的光纤容置槽,所述盖体包括可单独盖合的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上包括第一弹性体,第二盖体上包括第二弹性体。所述光纤容置槽包括底面呈平直的平滑限位部及内包括若干个凸起柱的凸起限位部,所述平滑限位部与所述凸起限位部纵向贯通形成完整的光纤容置槽;所述凸起柱凸出于所述光纤容置槽底面,且所述凸起柱高度大于所述光纤半径小于所述光纤直径。所述本体与盖体盖合时,所述第一弹性体仅按压所述凸起限位部,可以使网状光纤在所述凸起限位部保持铺满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体仅按压所述平滑限位部,可以将网状光纤固定于平滑限位部,防止网状光纤在平滑限位部内移动。进一步,所述凸起柱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凸起柱横向均分所述光纤容置槽,使得所述光纤容置槽上包括个宽度相等、底部平直的凸起柱间连接部;所述本体与盖体盖合时,每个所述凸起柱间连接部上按压有根光纤。进一步,所述凸起柱顶部包括凸起尖锐部,所述凸起尖锐部呈锐角。进一步,所述凸起柱纵向贯通所述凸起限位部。进一步,所述本体包括若干个第一限位部及若干个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凸起限位部两侧且与所述凸起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平滑限位部两侧,当所述第一盖体与本体盖合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盖体外,当所述第二盖体与本体盖合时,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第二盖体外。所述第一限位部顶部及所述第三限位部均包括倾斜面,且位于所述光纤容置槽两侧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及所述第三限位部顶部倾斜面呈对向设置。进一步,所述凸起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到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所述本体包括若干个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凸起限位部两侧,且当所述盖体与本体盖合时,所述第二限位部容置于所述盖体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光纤夹持工具,可以在不更换其配套的光纤熔接机的要求下,继续使用原光纤熔接机,使用方便且大大节省了成本。2、本技术的光纤夹持工具,可以实现夹紧各种类型的200μm的网状光纤,且将200μm的网状光纤间距转换为250μm的网状光纤间距,成本低且可以保证熔接质量,减低熔接损耗。3、本技术可以同时适用多种光通讯设备,包括光纤切割刀及光纤熔接机等,操作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点粘网状光纤的简单示意图;图2为网粘网状光纤的简单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光纤夹持工具的盖体开启外观示意图;图4本技术所述光纤夹持工具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中标号本体1、第一限位部11、第二限位部12、第三限位部13、磁铁14、第一盖体21、第二盖体22、第一弹性体211、第二弹性体221、凸起限位部31、平滑限位部32、凸起柱4、凸起尖锐部41、凸起柱间连接部4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此外,为了方便理解,放大(厚)或者缩小(薄)了图纸上的各种构件,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单数形式的词汇也包括复数含义,反之亦然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单元,本说明书上用了第一、第二等词汇,但这些不会受到制造的顺序限制,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在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权利要求书上,其名称可能会不同。本说明书上的词汇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而使用的,但不是试图要限制本专利技术。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可夹持不同种类的网状光纤,包括本体(1)及盖体,本体(1)与盖体通过转轴枢转连接,本体(1)上包括容置网状光纤的光纤容置槽,所述盖体包括可单独盖合的第一盖体(21)及第二盖体(22),第一盖体(21)上包括第一弹性体(211),第二盖体(22)上包括第二弹性体(221),其特征在于:/n所述光纤容置槽包括底面呈平直的平滑限位部(32)及内包括若干个凸起柱(4)的凸起限位部(31),所述平滑限位部(32)与所述凸起限位部(31)纵向贯通形成完整的光纤容置槽;/n所述凸起柱(4)凸出于所述光纤容置槽底面,且所述凸起柱(4)高度大于所述光纤半径小于所述光纤直径;/n所述本体(1)与盖体盖合时,所述第一弹性体(211)仅按压所述凸起限位部(31),可以使网状光纤在所述凸起限位部(31)保持铺满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体(221)仅按压所述平滑限位部(32),可以将网状光纤固定于平滑限位部(32),防止网状光纤在平滑限位部(32)内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可夹持不同种类的网状光纤,包括本体(1)及盖体,本体(1)与盖体通过转轴枢转连接,本体(1)上包括容置网状光纤的光纤容置槽,所述盖体包括可单独盖合的第一盖体(21)及第二盖体(22),第一盖体(21)上包括第一弹性体(211),第二盖体(22)上包括第二弹性体(221),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容置槽包括底面呈平直的平滑限位部(32)及内包括若干个凸起柱(4)的凸起限位部(31),所述平滑限位部(32)与所述凸起限位部(31)纵向贯通形成完整的光纤容置槽;
所述凸起柱(4)凸出于所述光纤容置槽底面,且所述凸起柱(4)高度大于所述光纤半径小于所述光纤直径;
所述本体(1)与盖体盖合时,所述第一弹性体(211)仅按压所述凸起限位部(31),可以使网状光纤在所述凸起限位部(31)保持铺满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体(221)仅按压所述平滑限位部(32),可以将网状光纤固定于平滑限位部(32),防止网状光纤在平滑限位部(32)内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柱(4)的数量为2个,所述凸起柱(4)横向均分所述光纤容置槽,使得所述光纤容置槽上包括3个宽度相等、底部平直的凸起柱间连接部(42);
所述本体(1)与盖体盖合时,每个所述凸起柱间连接部(42)上按压有4根光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整光纤间距的光纤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阳日
申请(专利权)人:一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