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147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包括:泵本体、电机和底座,所述泵本体的右端设有泵轴,所述电机的转动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泵轴,所述泵本体和所述电机的下方均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泵支腿、电机支腿、联轴器支腿和平板,通过在所述泵本体、联轴器和所述电机的下方设置泵支腿、联轴器支腿和电机支腿,由此使得所述泵本体和电机,以及泵轴和联轴器均支撑在平板上,搬运时,通过搬动平板实现对所述泵本体和电机共同进行搬运;减少因直接抬着泵本体和电机在搬运过程中使得联轴器折弯的情况,减少联轴器折弯变形后不能使得泵本体正常工作的情况,大大提高了混流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
本技术涉及混流泵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
技术介绍
混流泵是一种比转速较高的泵型,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防涝排洪,污水处理,电站冷却系统等领域。在大流量,低扬程的应用场合下,轴流泵扬程,流量变化范围小,高效区窄,抗汽蚀性能差,使用混流泵代替轴流泵,能够在发挥轴流泵优点的基础上补偿这些缺点,从而取得更好的使用效果;但是目前现有的导流泵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因为搬运造成电机转动端和联轴器出现位移,从而造成泵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用以减少因搬运过程中的晃动造成电机转动端和联轴器出现位移,造成泵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包括:泵本体、电机和底座,所述泵本体的右端设有泵轴,所述电机的转动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泵轴,所述泵本体和所述电机的下方均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泵支腿、电机支腿、联轴器支腿和平板,所述泵支腿、所述电机支腿和所述联轴器支腿的底端固定在平板的上表面,所述泵支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泵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电机支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电机的下表面,所述联轴器支腿的上端固定设在所述联轴器的下表面;所述泵本体内设置有导流装置。优选地,所述泵本体包括:泵壳、进水口、出水口和叶轮,所述泵壳设为柱形壳体结构,所述叶轮设在所述泵壳内,且所述叶轮的中心固定连接所述泵轴;泵壳远离所述泵轴的一端设有进水口,所述出水口设在所述泵壳的周向外壁,所述进水口、叶轮、泵轴均与所述泵壳的轴向中心线重合设置。优选地,所述泵壳上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用于安装所述泵轴。优选地,所述泵壳靠近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设为锥形结构,所述连接框的大直径一端连接泵壳,所述连接框的小直径一端设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内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用于安装泵轴。优选地,所述固定圈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圈支腿,所述固定圈支腿的下端连接平板。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气泵、挡板和气压腔体,所述气压腔体和所述泵壳连通设置,并延伸出所述泵壳的外壁,所述气压腔体靠近所述泵壳内壁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靠近所述泵壳内腔的一面设有挡板,所述气压腔体远离泵壳的一端设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贯穿所述气压腔体并和所述气压腔体连通设置。优选地,所述出水口内壁均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设在所述出水口用于连接泵壳的管道上。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活动块、调节连杆组和第二凸起块,所述管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起块,所述第一凸起块远离所述管道内壁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活动块,所述活动块远离所述第一凸起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凸起块;所述管道内壁相对所述第一凸起块的一面内壁上设有第二凸起块,所述第二凸起块设在所述第三凸起块远离出水口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凸起块和第三凸起块相邻设置;所述活动块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侧连接调节连杆组的一端,所述调节连杆组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管道内壁,延伸出管道的外侧壁。优选地,所述调节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通过铰接轴连接所述活动块靠近所述第三凸起块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杆远离活动块的一端通过铰接轴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为螺杆,所述管道内壁靠近第一凸起块的一端设有贯穿的螺孔,所述螺孔和所述螺杆相互配合,所述第一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设有把手;所述第一连杆靠近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设有活动槽,所述第二连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有T型结构的第四凸起块,所述第四凸起块转动设在所述活动槽内。优选地,所述活动块靠近泵壳的一侧设为向外凸起的弧形面,所述活动块靠近出水口的一面设为平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所述泵本体、联轴器和所述电机的下方设置泵支腿、联轴器支腿和电机支腿,由此使得所述泵本体和电机,以及泵轴和联轴器均支撑在平板上,搬运时,通过搬动平板实现对所述泵本体和电机共同进行搬运;减少因直接抬着泵本体和电机在搬运过程中使得联轴器折弯的情况,减少联轴器折弯变形后不能使得泵本体正常工作的情况,大大提高了混流泵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导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挡板和出气口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流量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泵壳,2-进水口,3-出水口,4-连接框,5-泵轴,6-固定圈,7-联轴器,8-电机,9-泵支腿,10-平板,11-固定圈支腿,12-电机支腿,13-联轴器支腿,14-气泵,15-气压腔体,16-挡板,17-出气口,18-叶轮,19-活动块,20-第一凸起块,21-铰接轴,22-把手,23-第一连杆,24-第二连杆,25-第三连杆,26-第二凸起块,27-第三凸起块,28-活动槽,29-第四凸起块,30-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根据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本体、电机8和底座,所述泵本体的右端设有泵轴5,所述电机8的转动端通过联轴器7连接泵轴5,所述泵本体和所述电机8的下方均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泵支腿9、电机支腿12、联轴器支腿13和平板10,所述泵支腿9、所述电机支腿12和所述联轴器支腿13的底端固定在平板10的上表面,所述泵支腿9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泵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电机支腿12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电机8的下表面,所述联轴器支腿13的上端固定设在所述联轴器7的下表面。通过在所述泵本体、联轴器和所述电机的下方设置泵支腿、联轴器支腿和电机支腿,由此使得所述泵本体和电机,以及泵轴和联轴器均支撑在平板上,搬运时,通过搬动平板实现对所述泵本体和电机共同进行搬运;减少因直接抬着泵本体和电机在搬运过程中使得联轴器折弯的情况,减少联轴器折弯变形后不能使得泵本体正常工作的情况,大大提高了混流泵的使用寿命。根据图1-4所示,所述泵本体包括:泵壳1、进水口2、出水口3和叶轮18,所述泵壳1设为柱形壳体结构,所述叶轮18设在所述泵壳1内,且所述叶轮18的中心固定连接所述泵轴5;泵壳1远离所述泵轴5的一端设有进水口2,所述出水口3设在所述泵壳1的周向外壁,所述进水口2、叶轮18、泵轴5均与所述泵壳1的轴向中心线重合设置。所示泵轴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本体、电机(8)和底座,/n所述泵本体的右端设有泵轴(5),所述电机(8)的转动端通过联轴器(7)连接泵轴(5),/n所述泵本体和所述电机(8)的下方均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泵支腿(9)、电机支腿(12)、联轴器支腿(13)和平板(10),/n所述泵支腿(9)、所述电机支腿(12)和所述联轴器支腿(13)的底端固定在平板(10)的上表面,/n所述泵支腿(9)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泵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电机支腿(12)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电机(8)的下表面,所述联轴器支腿(13)的上端固定设在所述联轴器(7)的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本体、电机(8)和底座,
所述泵本体的右端设有泵轴(5),所述电机(8)的转动端通过联轴器(7)连接泵轴(5),
所述泵本体和所述电机(8)的下方均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泵支腿(9)、电机支腿(12)、联轴器支腿(13)和平板(10),
所述泵支腿(9)、所述电机支腿(12)和所述联轴器支腿(13)的底端固定在平板(10)的上表面,
所述泵支腿(9)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泵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电机支腿(12)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电机(8)的下表面,所述联轴器支腿(13)的上端固定设在所述联轴器(7)的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本体包括:泵壳(1)、进水口(2)、出水口(3)和叶轮(18),所述泵壳(1)设为柱形壳体结构,所述叶轮(18)设在所述泵壳(1)内,且所述叶轮(18)的中心固定连接所述泵轴(5);
泵壳(1)远离所述泵轴(5)的一端设有进水口(2),所述出水口(3)设在所述泵壳(1)的周向外壁,所述进水口(2)、叶轮(18)、泵轴(5)均与所述泵壳(1)的轴向中心线重合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上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用于安装所述泵轴(5)。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靠近所述电机(8)的一端设有连接框(4),所述连接框(4)设为锥形结构,所述连接框(4)的大直径一端连接泵壳(1),所述连接框(4)的小直径一端设有固定圈(6),所述固定圈(6)内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用于安装泵轴(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6)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圈支腿(11),所述固定圈支腿(11)的下端连接平板(10)。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带导流装置的混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本体内设置有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气泵(14)、挡板(16)和气压腔体(15),所述气压腔体(15)和所述泵壳(1)连通设置,并延伸出所述泵壳(1)的外壁,
所述气压腔体(15)靠近所述泵壳(1)内壁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口(17),所述出气口(17)靠近所述泵壳(1)内腔的一面设有挡板(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凡练正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盐邦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