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004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其中压缩泵体组件,包括曲轴,沿着所述曲轴的轴向依次叠装的第一消音器、第一法兰、第一气缸、第二法兰、第一隔板、盖板,所述盖板上具有气流容纳腔,还包括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内腔与所述气流容纳腔,所述第一气缸形成的压缩气流能够排入所述第一消音器的内腔并经由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后排出至压缩机具有的电机下腔。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先将工作腔排气引入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中降低排气压力脉动后再排入电机下腔,有效降低压缩机内的气动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
技术介绍
家用空调器噪声是影响居民舒适性指标的重要因素,而压缩机产生的噪音是空调系统中噪音的主要来源。压缩机的噪音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气动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噪声。由于排气流量不均匀从而产生排气压力脉动,一方面形成了显著的气动噪声,另一方面气体反作用于机械结构而产生机械噪声,因此,压力脉动的降低对于控制气动噪声至关重要。目前针对压缩机的降噪,多采用在压缩机的排气流路上设置消音腔(共振腔)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消音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先将工作腔排气引入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中降低排气压力脉动后再排入电机下腔,有效降低压缩机内的气动噪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包括曲轴,沿着所述曲轴的轴向依次叠装的第一消音器、第一法兰、第一气缸、第二法兰、第一隔板、盖板,所述盖板上具有气流容纳腔,还包括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内腔与所述气流容纳腔,所述第一气缸形成的压缩气流能够排入所述第一消音器的内腔并经由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后排出至压缩机具有的电机下腔。优选地,所述压缩泵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所述气流容纳腔通过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与所述电机下腔贯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依次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的内腔、第一法兰、第一气缸、第二法兰、第一隔板;和/或,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依次贯通所述气流容纳腔、第一隔板、第二法兰、第一气缸、第一法兰、第一消音器的安装裙部、电机下腔。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通道壁体上具有多个盲孔,所述多个盲孔的穿孔率处于9%~11%;和/或,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通道壁体上具有多个孔,所述多个盲孔的穿孔率处于9%~11%。优选地,所述盲孔的孔径为D,2mm≤D≤10mm;和/或,所述盲孔的孔深为h,2mm≤h≤5mm。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总通流量为Vz,所述第一气缸的工作容积为Vg,0.5≤Vz/Vg≤1.5。优选地,0.6≤Vz/Vg≤0.9。优选地,所述压缩泵体组件还包括第二消音器,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消音器与所述电机下腔贯通。优选地,所述第一气缸具有吸气口,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和/或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邻近所述吸气口设置。优选地,所述压缩泵体组件还包括第二隔板、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消音器、第一法兰、第一气缸、第二隔板、第二气缸、第二法兰、第一隔板、盖板沿着所述曲轴的轴向依次叠装,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内腔与所述气流容纳腔,所述第一气缸及所述第二气缸形成的压缩气流能够排入所述第一消音器的内腔并经由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进入所述气流容纳腔并经由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排出至压缩机具有的电机下腔。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依次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的内腔、第一法兰、第一气缸、第二隔板、第二气缸、第二法兰、第一隔板、气流容纳腔;和/或,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依次贯通所述气流容纳腔、第一隔板、第二法兰、第二气缸、第二隔板、第一气缸、第一法兰、第一消音器的安装裙部、电机下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压缩泵体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压缩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压缩机、空调器,所述第一气缸中的排出的高压气流进入所述第一消音器中后并不像现有技术中那样经过消音后直接通过其上构造的排气口排入电机下腔,而是进入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后进行脉动衰减后进入所述气流容纳腔内并最终排入所述电机下腔,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气缸排出高压气流的脉动衰减,有效降低压缩机内的气动噪音,解决了压缩机特别是变频压缩机在高频条件下噪音超标的问题,该技术方案利用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沿程压损有效降低高压气流的压力脉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压损)但是在压缩机排气气动噪音的抑制方面效果更为显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泵体组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第一消音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压缩泵体组件中排气气流的流动路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示出气流流动方向);图6为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泵体组件排气气流的流动路径示意图(双缸非双级压缩,图中箭头方向示出气流流动方向);图7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压缩泵体组件的排气压力脉动频率图;图8为采用图6中的压缩泵体组件的排气压力脉动频率图;图9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及现有技术方案(图6)结构的噪音对比图;图10为图1对应的排气气流流动路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示出气流流动方向);图11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压缩泵体组件对应的排气气流流动路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示出气流流动方向);图12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压缩泵体组件对应的排气气流流动路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示出气流流动方向)。附图标记表示为:1、曲轴;2、第一消音器;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31、第一法兰;311、第三通孔;32、第一气缸;33、第二法兰;34、第一隔板;341、第四通孔;342、第五通孔;35、盖板;351、气流容纳腔;36、第二隔板;37、第二气缸;4、第二消音器;100、第二滚子;101、第二滑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包括曲轴1,沿着所述曲轴1的轴向依次叠装的第一消音器2、第一法兰31、第一气缸32、第二法兰33、第一隔板34、盖板35,所述第一气缸32中设有第一滚子(图未示出)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第一滑片(图未示出),当所述曲轴1在驱动电机驱动旋转时,所述第一滚子、第一气缸32以及第一滑片形成泵体组件的第一工作腔,所述盖板35上具有气流容纳腔351,还包括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2内腔与所述气流容纳腔351,所述第一气缸32形成的压缩气流能够排入所述第一消音器2的内腔并经由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进入所述气流容纳腔351并经由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排出至压缩机具有的电机下腔。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气缸32中的排出的高压气流进入所述第一消音器2中后并不像现有技术中那样经过消音后直接通过其上构造的排气口排入电机下腔,而是进入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后进行脉动衰减后进入所述气流容纳腔351内并最终排入所述电机下腔,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气缸32排出高压气流的脉动衰减,有效降低压缩机内的气动噪音,解决了压缩机特别是变频压缩机在高频条件下噪音超标的问题,该技术方案利用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沿程压损有效降低高压气流的压力脉动,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1),沿着所述曲轴(1)的轴向依次叠装的第一消音器(2)、第一法兰(31)、第一气缸(32)、第二法兰(33)、第一隔板(34)、盖板(35),所述盖板(35)上具有气流容纳腔(351),还包括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2)内腔与所述气流容纳腔(351),所述第一气缸(32)形成的压缩气流能够排入所述第一消音器(2)的内腔并经由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后排出至压缩机具有的电机下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1),沿着所述曲轴(1)的轴向依次叠装的第一消音器(2)、第一法兰(31)、第一气缸(32)、第二法兰(33)、第一隔板(34)、盖板(35),所述盖板(35)上具有气流容纳腔(351),还包括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2)内腔与所述气流容纳腔(351),所述第一气缸(32)形成的压缩气流能够排入所述第一消音器(2)的内腔并经由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后排出至压缩机具有的电机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所述气流容纳腔(351)通过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与所述电机下腔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依次贯通所述第一消音器(2)的内腔、第一法兰(31)、第一气缸(32)、第二法兰(33)、第一隔板(34);和/或,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依次贯通所述气流容纳腔(351)、第一隔板(34)、第二法兰(33)、第一气缸(32)、第一法兰(31)、第一消音器(2)的安装裙部、电机下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通道壁体上具有多个盲孔,所述多个盲孔的穿孔率处于9%~11%;和/或,所述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通道壁体上具有多个孔,所述多个盲孔的穿孔率处于9%~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的孔径为D,2mm≤D≤10mm;和/或,所述盲孔的孔深为h,2mm≤h≤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第二压力脉动衰减通道的总通流量为Vz,所述第一气缸(32)的工作容积为Vg,0.5≤Vz/Vg≤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婷婷邓丽颖徐嘉杨欧翔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