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0744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包括内衬层、帘布层、带束层、冠带层、钢丝圈及三角胶,所述帘布层包括内侧帘布层和外侧反包层,且外侧反包层沿三角胶向带束层方向延伸;所述外侧反包层与内侧帘布层之间设有补强层,所述补强层的上端延伸至带束层与内侧帘布层之间、且下端延伸至三角胶与外侧反包层之间;所述补强层的上端点a与带束层的外端点b之间的距离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
本技术属于轮胎
,具体涉及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
技术介绍
湿地刹车性能是保障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性能之一,2022年欧洲市场的C1/C2轮胎将全面实施第三阶段的法规限制,对轮胎的湿地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Normal用途的轮胎需要达到Wetgripindex(G)≥1.45的水准,相对于目前的第二阶段有0.35的加严,因此急需提升产品的湿地制动性能来满足法规以及市场的需求。理论上来说,轮胎的制动力与K*FL2成正比,其中K为轮胎的纵向刚性,FL为轮胎的接地纵轴长度,一般来说,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调整三角胶的高度来提升轮胎的纵向刚性,而三角胶的高度同时会伴随着径向刚性的提升,而径向刚性的提升将会使轮胎的舒适性变差;而且三角胶的高度改变会使压出工艺时出现问题,三角胶容易发生裂边和打卷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包括内衬层、帘布层、带束层、冠带层、钢丝圈及三角胶,所述帘布层包括靠近于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帘布层和靠近于轮胎轴向外侧由内侧帘布层反包所述钢丝圈的外侧反包层,且所述外侧反包层沿所述三角胶向带束层方向延伸;所述外侧反包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之间设有补强层,所述补强层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带束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之间、且下端延伸至所述三角胶与所述外侧反包层之间;所述补强层的上端点a与所述带束层的外端点b之间的距离L1与胎面宽度TDW具有0.12≤L1/(TDW/2)≤0.33;所述补强层的下端点c与所述三角胶的上端点d的距离L2为5mm~15mm;所述补强层的厚度h为0.5mm~1.5mm;所述补强层的邵氏硬度为94~110HA、拉伸时弹性模量为120~135Mpa、60°tanδ为0.1~0.3。进一步地,所述帘布层的反包端点e与所述轮胎的胎趾点的高度H1与所述轮胎的断面高度SH具有0.6≤H1/SH≤0.9;所述三角胶的高度H2与所述轮胎的断面高度SH具有0.35≤H2/SH≤0.45。进一步地,所述带束层包括由内向外设置的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与所述胎面的总宽度TDW具有0.97≤W/TDW≤1.0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束层采用直径为0.6mm的钢丝帘线,钢丝帘线的密度为8~12根/10mm。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帘布层增加补强层,对纵向刚性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同时径向刚性增加不明显,轮胎的接地纵轴长度有所增加,在不牺牲舒适性的同时提升了轮胎的湿地刹车性能;同时轮胎接地横轴有所减小,提升了轮胎的排水性能;且在帘布层增加补强层,不用提升三角胶的高度,避免增加工艺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衬层;2、帘布层;3、带束层;4、冠带层;5、钢丝圈;6、三角胶;7、补强层。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包括内衬层、帘布层、带束层、冠带层、钢丝圈、三角胶及补强层,所述内衬层、帘布层、带束层及冠带层由内向外依次设置。附图1中,标记a为补强层的上端点,b为带束层的外端点,c为补强层的下端点,d为三角胶的上端点,e为帘布层的反包端点;附图标记SH表示轮胎断面高度(通过法规标准值进行设定),是指在轮胎安装于适用轮辋上并且填充规定的空气压且无负载状态下的轮胎的外径的轮辋直径之差的1/2。由于轮辋的高度是标准的,所以在设定所需的轮胎高度时就需要通过SH来实现,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以法规中值为基准,此规格是以法规中值为目标进行设计。其中,所述帘布层至少设置一层,其中与所述带束层相贴合的一层由靠近于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帘布层和靠近于轮胎轴向外侧由内侧帘布层反包所述钢丝圈的外侧反包层组成,且其中的外侧反包层沿所述三角胶向带束层方向进行延伸。所述补强层设于所述外侧反包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并对补强层的上端点和下端点的位置进行限定,其中,所述补强层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带束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之间、且下端延伸至所述三角胶与所述外侧反包层之间;其中,所述补强层的上端点a与所述带束层的外端点b之间的距离L1与胎面宽度TDW具有0.12≤L1/(TDW/2)≤0.33,此设定使补强层的上端点避免与胎侧端点重叠,同时避免上端点位置出现在轮胎主沟沟底,造成沟底的应力集中;所述补强层的下端点c与所述三角胶的上端点d的距离L2为5mm~15mm,所述补强层的厚度h为0.5mm~1.5mm,以此对补强层在轮胎上的位置和分布范围进行限定,以此提高轮胎的纵向刚性,而限定的位置与分布范围使径向刚性的提升不明显,以此在不牺牲舒适性的同时提升了轮胎的湿地刹车性能。同时,更为进一步地,对补强层所采用的材质进行限定,所述补强层的邵氏硬度为94~110HA、拉伸时弹性模量为120~135Mpa、60°tanδ为0.1~0.3,其中tanδ是黏性模量和弹性模量的比值,其在60°的数值用来表征胶料在变形的时候,能量损失的能力,数值越小表明胶料变形能量损失小。如图1所示,为使轮胎各部件的端点分散,减少应力集中,所述帘布层的反包端点e与所述轮胎的胎趾点的高度H1与所述轮胎的断面高度SH需满足0.6≤H1/SH≤0.9的关系,且所述三角胶的高度H2与所述轮胎的断面高度SH需满足0.35≤H2/SH≤0.45的关系。同时对所述带束层进行限定,所述带束层包括由内向外设置的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与帘布层贴合,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W与所述胎面的总宽度TDW具有0.97≤W/TDW≤1.03。由此通过上述结构的限定将三角胶的上端点、补强层的下端点、补强层的上端点、帘布层的反包端点、及带束层的外端点限定在合适范围内,使在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端点聚集,导致的应力集中。根据上述结构,提供下述实施例1-4和对比例1以对技术所述轮胎的进行说明,具体见表1。表1L1/(TDW/2)L2(mm)H(mm)H1/SHH2/SHW/TDW实施例10.15101.00.750.41.0实施例20.1250.50.60.350.97实施例30.33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包括内衬层(1)、帘布层(2)、带束层(3)、冠带层(4)、钢丝圈(5)、三角胶(6),其特征在于,/n所述帘布层包括靠近于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帘布层和靠近于轮胎轴向外侧由内侧帘布层反包所述钢丝圈的外侧反包层,且所述外侧反包层沿所述三角胶向带束层方向延伸;/n所述外侧反包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之间设有补强层(7),所述补强层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带束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之间、且下端延伸至所述三角胶与所述外侧反包层之间;/n所述补强层的上端点a与所述带束层的外端点b之间的距离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湿地制动性能的轮胎,包括内衬层(1)、帘布层(2)、带束层(3)、冠带层(4)、钢丝圈(5)、三角胶(6),其特征在于,
所述帘布层包括靠近于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帘布层和靠近于轮胎轴向外侧由内侧帘布层反包所述钢丝圈的外侧反包层,且所述外侧反包层沿所述三角胶向带束层方向延伸;
所述外侧反包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之间设有补强层(7),所述补强层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带束层与所述内侧帘布层之间、且下端延伸至所述三角胶与所述外侧反包层之间;
所述补强层的上端点a与所述带束层的外端点b之间的距离L1与胎面宽度TDW具有0.12≤L1/(TDW/2)≤0.33;
所述补强层的下端点c与所述三角胶的上端点d的距离L2为5mm~15mm;
所述补强层的厚度h为0.5mm~1.5mm;
所述补强层的邵氏硬度为9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平张伟岳若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